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3Gn_2didc

重點一覽

0:33
「金融貨幣體系」提供了全球爭霸和國內控制的基礎,今天經濟危機震撼了這些最根本的基礎。

1:08
現在不是幻想認為政府會把事情解決好的時候,政府不統治這個世界,「高盛」(最大跨國銀行)統治這個世界。

2:17
大約在1700年,當威廉.彼得森建立了「英格蘭銀行」後,繁榮與蕭條成為真正的循環並不是巧合。

2:46
它(金融貨幣體系)的核心存在著這個觀念:「我們怎樣才能不勞而穫呢?」

3:00
統計分析顯示,每當一個帝國接近敗亡終結時,你將發現它的貨幣貶值。

4:59
「鑄幣稅」:政府通過「發行貨幣」而獲取的利潤-紙幣及硬幣的「面值」與其「製造成本」之間的差距。(這些利潤從銀行賺來,有形貨幣則流到銀行中。發行越多有形貨幣,政府財政部就從中賺得越多。)

5:49
在1948年,紙幣和硬幣組成了全部貨幣供應的17%,這也是政府有能力資助戰後重建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在僅僅60年裡,紙幣和硬幣的比例縮減至小於3%。

6:15
在1844年之前,銀行紙幣是由私人銀行發行的,而政府沒有從它們的發行中獲得利潤。(過去銀行發行的紙幣,就是有標註所屬的銀行名稱的「支票」。現在銀行電腦裡的存款數字,可以領出一般的硬幣和紙幣-又稱為「法定貨幣」,上面不會標註是哪一個銀行發行的,也就是我們平常用的「錢」。)

7:12
很顯然,當銀行們意識到他們所創造的紙幣,已經成為經濟中主宰形式的金錢,他們就明白創造更多的紙幣,就可以獲得利潤,他們只要印製新的紙幣並貸款出去(或者不用印製,直接在電腦裡輸入數字),就能獲得本金之外的「利息」。

8:04
後來一切都成為數位形式,我們現在用的錢,是商業銀行可以憑空創造的數碼

9:50
我想很多英國人可能認為政府或者中央銀行,控制大多貨幣的發行和流通,但並非如此,是私人銀行創造了絕大多數進入流通的新錢,並決定如何分配它們(決定要借給誰、用在什麼地方)。

10:16
當銀行發放貸款給公眾時,他們創造新的「商業銀行貨幣」(因為是增加電腦裡的存款數字,所以又稱「電子貨幣」),當一個顧客付還了貸款,「商業銀行貨幣」就被銷毀(減掉電腦裡的存款數字),銀行便保留「利息」作為「利潤」。(這些大約佔社會上金錢總量的97%到98%的被創造出來的「商業銀行貨幣」,又稱為「債務金錢」。一般人會認為大家都應該儲蓄,事實上這樣會造成經濟衰退。)


13:09
錢是整個經濟的中心,如果你不明白它從哪裡來,誰創造了它,它何時候被創造等等,那你怎麼能夠明白整個經濟呢?

13:26
當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多數錢都不是現金,而是電子貨幣時,那麼無論是誰創造了那些電子貨幣,就進入了貨幣的創造過程(形同「印錢」),而顯然創造電子貨幣要比創造現金更有利可圖,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製造成本(而且還賺到「利息」)。

15:26
當一個銀行買入「證券」時,比如企業或政府「債券」(就是借錢給企業或政府,然後拿到一張借據-稱為「債券」,以後可以憑這張把錢討回來),它就把「債券」加入它的資產(銀行把創造出來並借出去的錢算進銀行的財產裡,財產因此增加),並按相應的數量,增加這個公司(企業或政府)的銀行存款(電腦裡的存款數字),當人們使用銀行授予他們的信用(借的錢)時,新的商業銀行貨幣就進入流通。(下圖顯示英國尚未償還的貸款總額逐年上升,每十年,社會上「錢」的總量就加倍。



17:40
這些錢的分配是根據銀行業的優先考慮,不是社會的優先考慮(銀行比較會把錢借出去被用在對銀行本身有利的地方,那些通常是能讓銀行賺更多錢的地方,往往不會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地方)。

17:50
銀行業本身的資產,從1980年起,從2.5兆英鎊增長到了40兆英鎊。在1980年,全球銀行資產的價值是全球經濟的20倍,根據聯合國資料,到了2006年,它們是75倍。(所有英國銀行的資產總和佔 GDP 的比例:到1960年代為止都在50%到60%,到2008年達到550%。)



18:26
世界上真正賺錢的根本不是通過製造什麼,而是單單靠投機,基本上就是用錢滾錢,這種方式是最有利可圖的,在今日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活動形式。


18:46
今天,銀行已經不再有能夠借貸多少的限制,同樣的,他們能夠憑空創造的信用也沒有限制,他們唯一的限制是他們是否願意借貸。


19:04
允許銀行創造貨幣有兩個主要的問題,首先,當他們貸款時創造了金錢的這個事實,就註定了我們必須從銀行借錢來發展所有的經濟。(影片之後有仔細說明這第一個問題。)

19:36
第二個允許銀行創造貨幣的嚴重問題,在於他們總有創造更多金錢的動機,如果他們發放貸款,他們就創造了金錢,他們能拿到獎金、佣金,也就有動機去儘可能放款。(社會上生出更多錢,錢就更容易「貶值」。)

19:50
(銀行)必須培養「銷售」的文化。他們做了什麼?他們徵召了一位很棒的人,一個可愛的傢伙 Andy Hornby 來自 Asda,把銀行變成一個超市零售店。(指銀行開始出現銷售「金融商品」的文化。)

20:20
你聽到政治家和新聞記者說,我們的生活一直入不敷出、我們變得依賴債務,我們需要控制消費、量入為出…,在現在的系統中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每個人都深陷債務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輕率地借錢,我們不是從大量退休者們,畢生的積蓄中借這些錢而建立債務,現在系統中的「錢就是債務」,它是在銀行放貸時創造的,那麼在現有的系統中,我們能夠在經濟中有任何金錢的唯一辦法、我們有錢進行商業貿易的唯一辦法,就在於從銀行借所有(任何需要用到)的錢。

21:30
人們難以理解銀行系統和「信用創造」的原因,在於我們離開學校時身無分文,我們去找份工作,成為水管工人的學徒…,我們整整一個月都努力工作,到了月底有人把錢放進我們的銀行,所以對於我們而言,邏輯是你工作然後賺到錢,你才有存款,但現實是,如果「信用貸款」未在第一時間被創造(也就是老闆沒去借錢開公司的話),你根本也不可能得到那份工作。這是一個(人們對)真正重要的概念的誤解,這不僅僅是一般大眾的過失,經濟學家們也不明白這些東西。

24:02
這是現有系統下的兩難境地:如果我們公眾陷入更深的債務,那就要把更多的錢投入到經濟中(向銀行借更多錢來投資、來賺錢),於是我們迎來經濟繁榮,繁榮時期更容易借錢,於是人們反而陷入更多債務,於是最後這種循環繼續下去,人們越來越容易負債,直到有人過度負債,這時他們違約,他們無法償還他們的抵押借款,這就是美國「次級房貸危機」中所發生的一切,而這將帶來「違約的連鎖反應」(因為全球經濟緊密相扣),就像漣漪一樣遍佈整個經濟,銀行破產,然後我們陷入金融危機,於是銀行停止借貸,他們在繁榮期借貸過度,這時他們停止貸款(很多人就無法借錢還錢),讓衰退更嚴重,人們失去工作,基本上,他們就變得更加依賴債務而生存。

24:56
我們有一個系統,其中你需要借錢來運行經濟,我們必須欠銀行的債,而這保證了銀行可以獲得巨額利潤。


25:08
這就是「經濟繁榮-危機」的循環。

25:29
我們必須為每一英鎊支付利息。即使你認為這錢是屬於你的,某個地方的某個人正在為這些錢付利息(因為錢一開始就是某人去借的)。

36:41
1944年,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下,美國與英國開始協商如何控制全球經濟、以及世界貨幣系統,於是建立了「世界銀行(WBG)」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有其它一系列的組織,用來管理全球貨幣。當時仍有「金本位」(國家有多少黃金就發行多少錢),但這個金本位將與美元掛鉤,世界上所有的黃金都從倫敦轉移到諾克斯堡(美國陸軍基地),世界上的所有貨幣都與美元掛鉤。這個系統被設計用來管理各種不平衡,以避免信貸緊縮,對於國家,信貸緊縮是指貿易赤字,也就是說他們無法償付帳款導致貨幣崩潰。只要美國人做好他們監督管理的角色,就可以管理各種貨幣,而系統也會穩定。現在,有誰知道讓這些都灰飛煙滅的「偉大」故事?-支付越南戰爭所需要的(龐大)貨幣金額,這正是我要談到的,石油危機是另一個-那意味著美國人已經不再尊重他們的角色,或者說不承擔管理金融貨幣體系的角色了,他們通脹自己貨幣的價值,而它表面上應該是要掛鉤的:和黃金掛鉤、同時也和所有其它貨幣掛鉤。那麼法國人怎麼辦呢?法國人有點擔心尼克森總統(1969-1974年美國總統)不是完全誠實,他們擔心我們剛剛所說的一切,那就是尼克森在不應該印錢的時候印錢,他們也擔心,沒有足夠的黃金來保證法郎的匯率,於是他們派了一艘炮艦到紐約港,非常禮貌地要求歸還自己的黃金,他們拿回自己的黃金了嗎?來,猜猜看。他們沒有,而「布雷頓森林協定」也就此宣告結束。這就是我們進入現代金融體系的那一刻。

38:48
「法定貨幣」:一種交換的媒介,其發行者不以商品抵押作為保證,而是基於對該法定貨幣的「信心」(對法律保障金錢具有價值的「信心」、或銀行對借錢的人會還錢的「信心」…,所以錢得以被創造,並在社會上流通。因此也稱為「信用貨幣」)。

38:56
歷史上,貨幣的產生是與某種商品(通常是黃金、白銀,如「金本位」、「銀本位」)掛鉤的,但現在它不與任何東西掛鉤。也就是說沒有任何東西支持我們的錢,這張紙就是一張紙,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如果貨幣不基於任何東西,為什麼我們認為它有價值呢?…「信用」,這個詞從哪來的?信心、信仰。

40:36
「電子貨幣」的產生和它如何改變了一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它徹底鬆綁了私人銀行,來主宰和創造一個服務於他們的貨幣系統-效忠於經營私人銀行的人們(銀行家)。


40:57
如果你在現有的框架下想要一個增長的經濟,我們就必須增加債務,這是很少很少有人真正明白的事情,特別是那些管理經濟的政客們,想想真是可怕。

41:11
GDP(國內生產總值):在一個國家中的某個階段,所創造的,所有最終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41:18
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更多的錢可以用來投資到生產行業,但同樣它也可以被用來賭博(如衍生性金融商品)和拉高資產價格(如炒房地產)。

46:05
如果你讓某人創造貨幣,並只花這些錢在一樣東西上面-也就是住房,那麼房價就會上升。在2000到2010年之間,他們創造了超過一兆英鎊的新錢,在(金融)危機前的3年中就有5千億(用在炒房),這也是為什麼房價會那樣上漲,房子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一切都是因為這些可笑的錢被灌入市場。

46:30
如果錢被花在經濟體中,其中許多花在住房方面,比如抵押,經濟體中的貨幣數量增加了,卻沒有相應的經濟輸出活動來增加 GDP,這是以非 GDP 為基礎的開支,就是這個造成了通脹(商品沒有變多而錢變多-錢貶值、商品變貴)。在英國有大量的這種錢,我們有這巨大的房地產繁榮,導致房地產繁榮的主要原因,在我看來,是銀行們創造的巨額投機信用,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如果房子便宜些,它們會更容易建造,更多的房子會被蓋起來,那種沒幾個人住在裡面的巨大房屋就會少一些,倫敦就不會成為超級富有的投機家的狂歡中心。(下圖為英國平均房價從1952年、1989年到2007年以後的增長情形。)



47:41
如果你是銀行,你要釋放一筆貸款,你有選擇,你可以貸款給小企業,你知道那筆貸款違約無法償還的風險很高,因為那個小企業,它的企業主,只有有限的責任,也就是說如果企業倒閉,你作為銀行基本上什麼也收不回來,所以,與借錢給一個有不動產作抵押的人(如用房屋抵押來借錢炒房的人等等)相比,這就是一種高風險,那麼就有了簡單的動機,去偏好把錢投入在房子上,而不是小企業。現在如果你把這點擴展到整個經濟中,就造成真正的問題,因為這意味著鼓勵貨幣注入投機的活動上,而不是生產性投資

48:59
我們(的政府)不決定誰創造信用、用於哪方面。不,現在我們等於只是讓銀行裡的一些傢伙來決定。

49:06
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當某個商品或服務的價格產生極高通脹時,「泡沫」就發生了。(影片提到歷史記錄最早是1637年的鬱金香泡沫,今天房子是奢侈品也是必需品,所以成為一種製造金錢和泡沫的理想工具。)

52:45
(荷蘭人過去成功脫離西班牙帝國統治的原因,是金融創新的「公共持股」,荷蘭獨立之後這些方式應用在「金融擴張」,使它能戰勝許多大國,這種創新使他們能更快速募集更多的錢。)

53:57
(談到如何避免通貨膨脹:國家中央銀行把預期 GDP 所需要用到的錢,依照各行各業的需求,以百分比的比例規定銀行一定要借出這些錢,這種政府干預是東亞經濟奇蹟的核心。)

57:04
銀行創造的法定貨幣,讓私人銀行從經濟體中吸食財富,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了生活水平的逐漸下降,但當人們越加貧窮時,他們越是依賴債務生存,而這卻發生在一個效率和機械化皆大幅改善的時代。(現代人工作時間更久、花更多錢,生活卻更困苦。)


59:03
你無法解決貧困的問題,當你的金融貨幣體系,把財富從窮人轉移給富人,任何你往相反方向分配的努力都將無濟於事。


59:49
一個以債務為基礎的貨幣體系的運作方式,它確保了每有一英鎊的貨幣,就有一英鎊的債務,這個債務通常落在貧窮和中下階層的人們身上,這些人們負債,同時還要為這些錢支付利息,而這些錢回到銀行,並分配給那些在城裡和華爾街工作的人們(銀行家),整體來講這個系統所做的,其本質就是把錢從窮人分給富人

1:00:58
政府不能夠讓銀行垮掉,因為如果垮掉,97%的錢都會消失,這就是為什麼在出現危機的時候,風險被轉嫁給納稅人(降低社會福利、課更多稅…,讓全民買單)。但即使是在通常的狀況下,銀行也獲得除了創造貨幣之外的無數保證和好處。



1:03:25
「削減(福利)支出」的安排,是政府試圖把它帳戶上的債務,轉嫁到公眾身上,這就是政府對於救助銀行的反應,也是在一個債務導向的金融貨幣系統中所必需的。在這個系統中,增加的購買力,來自不斷增長的債務,債務的多樣化(各種金融商品、或借貸方案等),提供了整體的穩定和市場信心-學費增加的政策、以及公共服務、資產和產業的「私有化」(國營事業賣給私人企業),也都遵循同一個模式。

1:07:17
目前的金融貨幣體系讓銀行部門從經濟中不斷盜竊財富,同時不提供任何具生產力的回報。


1:07:28
我們已經得到了新技術(科學、科技),這些技術是如此高效,然而現在仍需要兩個人維持家計、去完成1950年代時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些洗衣機變得更貴了…,而是因為債務,因為銀行部門毫不留情地壓榨每個人。所以,不斷擴張的銀行部門不是什麼好事,如果銀行系統在擴張,這或者是因為它的效率在降低,或者是因為它正成為整個經濟的寄生蟲。


1:08:22
世上最貧窮的人們一直在為各種危機買單,儘管他們未從這些輕率又投機的繁榮假象中獲利。


1:08:35
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見證了人們的收入變得不平等,富者得到了更多,更加富有,而普通人什麼都沒得到,普通人仍維持現狀、或者變得更窮,維持現有的經濟的方法只有提供廉價的信用額度(讓人可以更容易借錢),提供債務給那些根本無法負擔的人們,這樣他們可以繼續消費,當此泡沫崩潰時,又是相同的人們,必須再次為這一切買單,即使以各種角度來看,他們從一開始就是犧牲者。因此,英格蘭銀行處理危機的方法是把債務合併打包(變成金融商品),以非常低的利率賣出去,然而,普通人也被迫以變本加厲的方式,從信用卡中貸款以債還債。

1:09:21
富人和政府之間的債務卻什麼時候都是可商量的,這是世界史中一條亙古不變的法則,這不是刻在石頭上的法則。總體而言,當窮人欠富人債的時候,突然間債務就變成神聖的義務,比任何其它事物都更重要,這兩群人之間的協商就變得無法想像。

1:10:46
現在你可以將目光掃過歐洲,看看希臘的新總理,沒有經過選舉,事實上是任命的,他的名字是帕帕季莫斯-高盛的前員工、義大利的新總理和經濟部長馬裡奧.蒙蒂-是高盛的前員工、歐洲央行的新主席-也是高盛的前員工…,你會看到這些傢伙們,不知道從哪裡就突然到處冒出來了。(這是「銀行」的權力擴張,「企業」方面,可參考《民主失竊的故事》。)

1:11:50
銀行業的危機讓超過一億人返回到赤貧狀態。由於各種原因,淪為赤貧的人們中,死亡的統計數字正在迅速提高。因此,銀行危機不僅讓人們變得更窮,它也在殺人。


1:12:18
我們從未找人確實負起責任,也沒有對此作出我們確實需要的劇烈改革,因為我們錯誤地認為,如果我們試圖進一步改變現況,一切只會變得更糟,但想想吧,誰在做決定?現在仍是那些一開始把我們拖下水的人

1:13:01
金錢運作的方式,以及我們用它來達成某種交易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控制著整個社會的走向。我如何使用金錢、用金錢來做什麼、誰在控制著金錢、最終隨著時間流向哪裡,這可以完全改變一個社會,讓社會向某種金錢系統所偏愛的方向移動,所以,我們現在擁有的是偏愛大型企業的金錢系統。

1:17:00
你會看到無數轉移視線的拖延手法,常見於每一次的金融危機,在大蕭條時期也是這樣,你看到很多替代貨幣興起,尤其在北美和歐洲的試驗(人民發起的改革嘗試),但絕大多數替代貨幣都被中央銀行視為非法、並被消滅,政治力量也不希望這些金融貨幣的試驗繼續下去。

1:32:50
(影片先提過窮國如何變得更慘)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很多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是由於,某個國家或區域的貨幣被迅速掏空,這種行為經常被稱為「金融戰爭」。某些主要機構確實已靠這種行為大撈一筆,比如「高盛銀行」、或者任何於此結構下大賺一筆的大銀行,但在管制更嚴格的環境中卻做不到,這使得某些人非常非常富有,讓金融市場極度擴張,任何參與其中的人們,都期望看到一個,沒有金融管制的世界,而英國政府,顯然相當蓄意並積極地辯護、反對任何加諸於金融市場上的管制形式,但這不是有些人在幕後操縱著繩索,這就是市場運作的方式,赤裸公開一覽無遺,世界就是這樣,這讓某些人非常富有,他們爽到飛天。

1:33:55
我想這是一種「經濟戰爭」,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這種債務模式改變著全球經濟的運行,第三世界的「債務」給了富國、和銀行、和金融部門巨大的力量和控制,來控制更貧窮的國家,其中(這些窮國)有很多我們喜歡用的「資源」(自然資源、廉價勞力…),而許多人把這種模式比作「殖民主義」。這是一種非常具體直接的權力,用來強迫那些貧窮的弱國,照著富國真正的利益而行事,因此,這些企業財團不僅變得無比巨大,不僅到處牟取暴利,而且金融部門變得甚至更巨大。當今世上,真正賺錢的方法,不是藉由生產東西,而只是透過純粹的投機活動,即以錢滾錢,這是獲利最大的,是目前存在於世上最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征服並奴役一個國家有兩種方式:武力與債務。」《時代精神:附錄》電影23分鐘開始有關於殖民擴張的更多描述。)

1:35:12
為了保護自己,易受投機行為影響的國家,需要積累來自富國的貨幣,但這些富國只是憑空造錢。

1:36:10
當一個國家跪倒在金融投機者面前,便等同於被要求解除市場管制,讓該國的金融系統,屈從於主導情勢的一方。陷入債務危機的發展中國家,其面臨的大問題是,這些世界的當權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從很多角度而言,控制著全球的金融系統,告訴這些國家:走出債務危機的第一步是重塑所有國家的經濟,尤其要增加出口,這樣才能賺更多錢,以便能夠還債,正常而言是用美元或其它外幣還債。很不幸地,歷史證明了結果根本不是這樣-事實上國家削減公共支出砍到底,但反而停止經濟成長,國家失去了任何的成長潛力,政府將目標轉向了出口,轉向創造更多美元等等,所以他們在還債,但是完全沒有發展到自己的經濟,他們用來還債的錢遠遠多於,用在醫療、教育或者其它方面的數量,但他們的債務還是只會變得越來越大。國家最終變成開放容器的狀態,允許大型企業剝削自然資源和勞動力。


1:37:27
「金融帝國主義」:通過金融優勢擴展並維持帝國的權力。(影片隨後介紹「新自由主義」、與「結構調整計畫」最後完全摧毀開發中國家剛萌芽的工業發展和生產力,使他們完全要倚賴已開發國家來生存。)

1:39:3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熱衷期盼的事之一,在於告訴這些國家(窮國)要「減稅」,但這些稅本應由「跨國企業財團」在該國運作時所繳納,因此需減稅才能鼓勵更多跨國資金流入,當然,這也意味著這些跨國公司所賺取的利潤,會快速從這些弱國中流失,弱國根本分不到一杯羹。當今你看到有很多發展中國家幾乎沒有「稅率基礎」,他們沒有發展稅率基礎,所以他們變得更加依賴國際資本市場、更依賴創造「債務貨幣」,這也是為何,很多發展中國家一直在被掠奪主權,很難看到民主社會的發展和進化,因為他們的政府實際上越來越依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金融市場強加的嚴苛條款,而不是依靠他們的人民。


1:46:10
綜觀整個歷史,金融貨幣體系的設計,就是為了給予統治性的國際勢力好處,而這勢力已被強烈地防禦著並擴充。


1:55:00
我們全都不斷被捲入債務,我們的餘生亦很可能身陷債務,而年輕一代將會比老年一代更差。

1:55:08
我剛讀到聯合國環境計畫的報告,他們說我們每年需要2兆。2兆!你可以想像2兆是什麼嗎?這是一大筆錢,每年2兆去綠化經濟,移除正毒害大氣層的有毒碳、並尋找碳的替代品。當2007至2009年銀行崩潰時,我們發現根據「英格蘭銀行」,不是我(說的),英格蘭銀行告訴我,英國每年籌募了14兆來拯救銀行,因此相對於每年2兆去拯救生態系統,這沒什麼大不了。

1:56:28
「創造金錢」的能力是如此強大,你需要非常注意誰有這種能力,如果有人會從創造金錢中獲益,那麼他們就會有動機,去創造比真正的經濟需求更多的金錢,如果將這個能力給予政客,同樣的事也可能會發生,你知道,你不能信任試圖討好選民的政客,卻又讓他們有能力創造金錢,這是真正的利益衝突,你唯一能做的是,將此權力給予沒有利益衝突的人,一個獨立、透明且負責任的客體。(對此,「資源導向經濟模式」已經跳脫了框架,提倡只有「終結貨幣」才能解決金融、以及社會系統中,總總「金錢」所衍生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