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7NavOAKK0o

重點一覽

1:50
(「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思想、道德、文化氛圍,「運動」是改變。「社會制度」是一個價值觀自我維持的體制。「金錢」來自匱乏,而科技的進步將會終結「金融貨幣-市場體系」,當然環境的毀滅也會。)

10:00
時代精神運動在於散播「社會現況的統計數據」和「正面的社會價值認同」。「樹立精英階級為敵人」,是一個有害的理解,不可以只是歸罪於他人、視其為「邪惡」,而是整個環境塑造了「我們」,因此這並不是宗教的「善惡二元論」的思維。)

13:42
(過去所有偉大的創新發明和發現,都是在跳脫「框架」之後。今天「金融貨幣-市場體系」就是這個社會的框架。)


15:40
(延續市場體系的重要要素有二:「就業」與「金錢流動」。第一點正面臨「科技性失業」、第二點透過完全發揮現有科技,將消除絕大多數的「匱乏」,金錢也就不再需要了。)

18:25
(古典「價值理論」的概念,有兩點賦予價值:「材料匱乏程度或可得性」、「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所需人力勞動程度」。所以如果沒有匱乏也不需要人力取得,就沒價值-或說「價格」的必要。)

20:20
(目前人力就業狀況:農業不到1%、工業小於8%、剩下在服務業82%-90%,且正在遭受科技的侵襲。若有心要利用科技的話,服務業也可以完全被取代。)

23:56
(生產力數據來看:「科技性失業」越嚴重、「自動化」生產力越高-但這樣一來也沒有人有錢能買東西了,這被稱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

26:05
應該保留人力工作、還是借助科技讓生產力最大化並創造富足,兩者只能二選一,端看這社會的「意圖」,現在的社會顯然是「故意抑制社會的生產效率」,以維持現狀,而「計劃性淘汰」又是另一個例子。)

27:40
匱乏和低效率是金錢的驅動燃料。任何一種資源的儲備量越大,你能從中收取的費用就越少,相對地,問題越多,賺錢的機會就越多,這種現實是一種社會疾病,因為人們實際上可以靠別人的苦難和破壞環境發財,這種現象在保險業裡面被稱作「道德危機」,事實上目前整個體系都充滿了道德危機-效率、富足和永續性是我們經濟結構的天敵,因為它們與維持消費水準所需的機制,背道而馳。理解這點是很重要的,因為一旦你把這些聯繫起來,你就會開始看到,目前這顆星球上,正在挨餓的十億人口、無盡的貧民窟、所有文化中,由於貧窮和剝奪所生的全部慘狀,都不是自然現象。不是因為某些自然的人類秩序或地球資源的缺乏,而是人為創造的產物(金融貨幣-市場體系)-去延續、和維持人為的匱乏和低效率。(接著講到的是「債務黑洞」,98%的國家都欠銀行錢、以及「固有報廢」,如大量的99美分超市或十元商店-產品被依照社會階級而劃分-廉價商品更容易製造大量垃圾,其根源來自「追求利潤」。當談到創造全球富足,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有足夠資源和技術知識去實現」-而不是「有沒有錢」。)

34:53
市場體系中的社會價值觀灌輸,已創造了一種心理狀態:盲目地支持著社會上的教條,而不談論(刻意無視)我們已提過的論點,認同或認可目前社會關係的力量就是強大,許多方面而言,就像一種宗教,把對市場體系的信念拿掉,就如同一個人失去對神的信仰,因為這挑戰了人們本身的身份認同。(人們被灌輸的三個核心觀念:一、財產權-這最初是源自「匱乏」;二、激勵動機-源自文化中「自利」的價值觀,然而科學家、社會運動者、志願工作者的存在都推翻了這種觀念,志願工作者甚至在中下階級佔的比例,比在頂層階級的比例高,這表示「你賺的錢越多你可能就越病態」,「自私」的激勵動機最終就是引發「戰爭」;三、選擇的自由-但事實是1%的人控制40%的資源、政府被財團掌控、人們每天都在獨裁公司辛苦工作中度日、統計數據顯示你出生時的社會經濟地位通常會跟著你一輩子,關於「選擇的自由」最終極的幻想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當總統」。)

45:55
(社會改變最困難的是「超越傳統意識型態、身分認同、教條」-這些被既定文化設定為不可動搖的東西,根據這一些往往會推論出人性是「固執與永恆不變」。每個文化都最容易忽略的一點是:「我們都是被身處的文化所塑造的」,如語言、生存策略、審美觀、家族模式、傳統、神學理論、迷思、都市傳說…,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現代以「基因」去辨識好人壞人,就跟過去宗教邏輯的善惡二分法沒有兩樣-「基因」只是取代了「撒旦理論」。「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顯示:基因對「大腦」和「行為」很少有必然關連,基因的「開、關」容易受環境影響。)

54:47
(以動物所帶大的「野孩子」為例說明孩童早年有不可思議的適應能力,去適應即使是野生動物的成長環境,發展出吃生肉、敏銳嗅覺和聽覺、嚎叫、四肢走路…。以此進一步否定「無可改變的人性」-人如果沒有從環境中學到用雙腳走路、或語言…的話,這些也不會自然發生-人類是非常需要環境培養的有機體。)

59:28
我們是什麼?我們所謂的個體(個人),是我們生活經驗的組成複合物,我們是環境所培養出來的活生生表現(映像),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直到當下這一刻仍是。而當談到生存時,只有那些行為上的屬性,即那些在環境中起作用的屬性(特定行為),才會被強化和成為主導的影響(保留下來),一旦你理解了這點,你週遭腐敗的世界,突然變得完全合理了。人類不是天生貪婪、或天生愛好競爭或腐敗,問題是社會體系、是環境造就了我們。如同年輕女孩(例中的「野孩子」)會選擇用四肢走路、並吠叫,因為就是環境使她熟悉這些行為,我們也會變得腐敗、自私,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所造就並加諸在我們身上的。

1:00:35
(談到了「社會設計」的重要性。漁獵採集社會是沒有階級的社會-是奠基於平等、利他主義、分享,並禁止暴發戶、禁止統治、侵略、或自我主義-這些資料來自對今日殘存的漁獵採集社會的人類學研究。社會階級不是人類天生的傾向,農業社會中食物的儲備量不同、和來源特定性,產生了交易-金錢-階級和貧窮。)

1:02:31
社會階級的核心基礎,是真實或可察覺到的匱乏,社會階級是一種形式化的不平等體系,取代了爭奪匱乏資源的不斷衝突。(所有權也因此產生。)

1:03:14
研究已顯示出:較高社經地位的人們,更長壽、更健康、而且生活較穩定,而那些較低社經地位的人們死得較早、並遭受到疾病和不穩定的最大負擔之苦。用劃分等級的意義來看的話,從最高的階級往下直到最底層的階級,每一步沿社經地位的梯子接連向上爬升或下降,通常就構成了人們各自健康質量的變化(稱為「社會經濟健康梯度」)。


1:04:21
(接上)關於這項議題,其中一份記錄得最詳細的研究,被稱為「白廳研究」,在倫敦這裡完成,在倫敦大學完成,利用英國的服務業作為實驗對象,研究發現工業化社會中的「健康梯度」,並非僅僅是弱勢者健康差,而其它人健康好而已,還發現其它情況,先記住英國這裡有公共健保,所以理論上你會獲得平等的醫療照顧,但研究也發現有一種社會性的疾病分佈,表示當你從社經地位的頂端往下降至底端時,人們會得到的疾病種類,一般而言也將會改變,但會有關連性,例如:社會階級之中處於最低位置的人,比起最上層的人,心臟相關疾病的致死率高出四倍,…整個模式某個程度上就是這樣,這與醫療照顧無關,記住這一點,疾病的產生與公共健保無關,即使是在有著普遍醫療照顧的國家裡,一個人的財務狀況越差,所處的社會階級就越低,健康似乎也就越差了。為何如此?結果是,從社會不平等中,產生的心理壓力作祟,…原因就是「不平等」本身:心理上的自卑。

1:06:08
(接上,另一個研究)同樣發現,一個社會中薪資所得越不平等,健康和死亡率的梯度就越糟糕,這與「絕對收入」多寡無關,再說一次,也與醫療照顧或營養無關,顯然社會中薪資收入越不平等,或換句話說,社會分層越明顯,一個文化的貧富差異就越大,較上層和較下層人們的健康問題,都會一起越來越多,這和金錢本身無關,而是和心理衍生物及心理壓力有關,或者說是由社會階級本身造成的「社會心理壓力」(階級的存在導致社會上瀰漫著對不公平的不滿與敵意,犯罪、攻擊、搶劫、謀殺…也因階級心理而產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