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一詞在今天通常是作為名詞使用,意指「市場上的交易買賣賺錢活動」。但它還有另一個形容詞的意思:「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與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益」-這才是在 RBE 社會裡「經濟」真正的意義。


(未分類):

《時代精神:邁步向前》〔第3部分:地球計劃〕

〈資源基礎型經濟〉

〈資源導向型經濟(Resource-Based Economy, RBE)〉

「為了使社會永續且有效率的運作而『創造』,是不同於以往的方式。RBE 關注的焦點在於『能保存下最多的資源』、『產品的效率』和『有策略性的各部門運作配置』,並應用在能夠產生有實質社會助益的事物上,而且也是為了個人的表達、探索、實驗、藝術等需求而去進行『創造』-這些東西自從有史以來都是人類演化的必要條件。」

「RBE 描繪的那種高度自動化社會,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可以達到嗎?讓我這麼說吧,如果40年前我們就有能力送人類上太空,精準地降落在30多萬公里外的月球,再毫髮無傷地返回地表,那現在的我們只要有心,10年之內就可以 改變人類世界的面貌,只要我們把放在軍火、金融等等絲毫無關社會發展的領域中的心力,撥十分之一到自動化的發展上,一年之內就可以看到明顯的改變。所以 RBE 絕對可行,無關技術門檻,這純粹取決於有多少人想要這樣子的經濟模式,越多人明白這點,RBE 就越快成真。另一方面,RBE 的核心就是將科學方法應用在社會層面,因此我們不該自我設限。口中說『除非人類的技術達到某一個水準,RBE 不可能實現』的人恰好就是沒弄懂 RBE 的真諦,沒有人說要一步登天,還是那句話,『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RBE 所提倡的無非就是用當下已知的最先進技術來提升社會,如此而已。今天我們的『已知技術』與『實際上可取得的技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落差,主因就是金錢與專利的阻隔,是不是常聽到政府有錢買武器、補貼財團、放煙火,卻沒錢補助新科技發展?或者是某某發明一出來貴得要死只有極少人花得起,非得等上個三、五年甚至更久才能普及?這些事都說明了人類被自己訂下的奇怪規則癱瘓了,該是時候超越這種不合理的系統了。」

更多在「RBE vs MME 參考資料庫」之「RBE:經濟面」


人道關懷:

「資源導向經濟」名字的由來是透過現有的自然資源和科技資源最大程度滿足人類需求,即使個人想要的再多,也要在資源可以支撐、及平等的分配方式前提下。

將大眾的身心健康-人類共同福祉的重要性將擺在第一位。

滿足安定和諧富足社會的人類需求。

貨幣體系會導致人性貪婪等扭曲;資源分配不均無法滿足包括「平等需求」、「生理需求」在內等人類需求。

MME 一方面假定資源不夠分,所以消極的合理化世界上有一大群人貧窮的問題;一方面又假定資源無限可以持續揮霍。

MME 的中心思想是「人性自私、貪婪、怠惰、且資源嚴重匱乏,人人只能為追求個人利益與求生存努力掙錢、自掃門前雪」,這種與事實不符的想法將導致錯誤的做法和結果。

「資源導向型經濟與金融貨幣體系最大的區別在於,資源導向型經濟真正以人為本、關注人們的共同福祉,而金融貨幣體系現已十分扭曲,把人類置於次要的位置,一切為利益(錢)讓路。」

「經濟」應是以人為本的:以最佳化發揮所有人的潛能、滿足所有人需求、最小化壓抑為方向,而不是基於競爭、佔有欲、擴張主義。「全球富足」-才是「經濟」真正的意義。

生存是基本人權,而不應該跟工作、賺錢能力有關連。

RBE 社會裡人人都能最大程度的各取所需,且建立在「不剝奪他人權利」的前提下,「不需被迫勞動工作賺錢便能享有平均水準的生活品質」更將是一項「基本人權」。屆時今日的佔有欲、惡性競爭、權力擴張等等腐敗也都將不復存在,真正實現想要生活在一個安定和諧與富足環境的人類共同的企求。

利用人類群體的資源和技術,讓人間更接近至今只存在於假想中的「天堂」。

我們如果都要親手殺生或者眼看著肉品動物被宰我們可能就不吃肉了,但是這個市場機制使得我們不用親自接觸到那些慘忍的現場,我們同理心就這麼被蒙蔽了。這樣的例子可以理解到權力者、利益者如何也是這般麻木不仁的透過「不平等」、「貧窮」殺害了千百萬人,即使受害者如何哀號,加害者仍然無關痛癢感覺不到。


動態平衡:

「資源基礎型經濟,按照字面就是『以資源為基礎』,不同於過去的政治或金錢之道由上而下、強行貫徹決策者或領導人的意志,結果好壞由大多數人和整個環境一起承擔。當地的資源含量、人口數目、環境承載能力將會決定所有的事情,簡單說就是『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

「『系統理論』讓我們認識到,自然界的結構:從人類生物圈到大氣層,再到太陽系本身的萬有引力…都是一個巨大、協調、聯繫的系統,完全互相連結,正如人類細胞互相連結形成我們的器官,而器官互相連結形成我們的身體,且因為身體的生存,需要地表上的食物資源、空氣、水,所以我們本質上與地球密不可分,…等等不勝枚舉。」

「(在資源導向經濟中)不是技術人員告訴人們該怎樣過生活,這點是『資源』在決定的,技術人員是依據資源,建造各種設施來改善人們的生活。」

在 RBE 社會裡沒有金錢,「錢」是人為產物,在今天不僅成為匱乏的源頭,它也不再和任何一項自然資源的藏量有關連。真正的人類生存所需是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與人類科技,因此在 RBE 社會裡資源與科技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財富」-人們可以過上多大程度奢侈的生活,將不在於個人有多少財力,而在於資源藏量與科技水準可以提供的上限到哪裡。在環境可永續的前提下,富裕的生活便能夠永遠持續下去,並且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迅速革新。

違反「動態平衡」人類將會透支子孫的生存空間,甚至自己的未來,就像現在。

「『策略上最佳(Strategically Best)』這個詞,意思是物品的生產創造與地球資源的狀態有關,所使用的材料品質是根據將所有資源的相關屬性、耗竭速率、負面反作用等等因素考慮進去,進而形成『動態平衡』。例如,我們不會在每一台電腦上盲目的使用鈦元素只因為它是『強度最好』的材質,這種狹隘的做法會導致資源耗竭。相反的,將會有材料品質的分級,經由分析相關的屬性而獲得:像是哪些是具有相同優點的替代資源、一件用品自然的淘汰速率、一個社區中某種資源的使用率等等資料,都一起考慮進去。這些特性和關係可以透過『電腦程式』計算獲得,即時算出『策略上最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只是一種數據計算的(技術性)問題而已。」

如果能理解到「資源」才是所有人類真正的「財富」而不是「金錢」,所有人、這個社會才會開始像在維護自己的財物(手機、電腦、房子、汽車等等)一樣去維護地球資源。


自動化系統:

〈盡可能在每一個行業內用自動化取代勞動〉

「如果科技不能解放所有人,去追求更高的人類成就渴望,那麼所有的科技潛能都是枉然。」

「電腦自動化」將終結「工作」。

在 RBE 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最顯著的改變之一,就是由電腦控制的自動化機器將使人們的每週工作時數逐漸縮短,同時生活則更加富裕。

「機器和電腦智能的這種組合,可以稱為『電腦自動化控制』,現今電腦自動化控制的機器,可能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強大、以及最有影響力的發明創造,這些工具的可能性,將實現改變整個社會結構,這將從解放人類的勞動力開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過:『終極自動化將使我們的現代工業看起來原始和過時,就像我們看石器時代的人一樣。』這個現實不需要我們去抗爭而得到,只需要我們盡力去擁抱它,電腦自動化控制是人類解放的宣言,讓我們擺脫枯燥勞動,開闢了人類創造力和探索的新視野。這些電腦自動化控制的機器遠遠超出了人體的精準性和耐力,同時還能夠以驚人的速度來計算,也遠遠超過了人腦的運算速度和容量。」

「如果你環顧四周,你會發現,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一切,幾乎都是自動化生產:你的鞋子、你的衣服、你的家電、你的汽車…等等,它們都是由自動化的機械所建造的,那我們能說社會還沒受,這些重大科技進步的影響嗎?當然不能,這些系統真的主宰了新架構和新需求,並讓很多其他東西都過時了。所以,我們一直在持續發展,以指數級的方式使用科技,因此,自動化肯定要繼續下去。」

「我們把機器看成是人類能力的延伸,你不會看到人們因為害怕他們的洗衣機或電冰箱會奪取控制而對它們發狂。大規模的建築機械可以免除上千人用科學含量低下的手工工具艱苦的勞作,我不認為任何人會對此(自動化)反對,除非它像現在的情況:意味著有人會喪失收入。」

醫療、建設、運輸…等自動化,取代危險、污染的工作:採礦場、回收處理場、工廠…。

把人類所有科技潛力釋放出來。目前情況是各公司或個人,各自握持自己的「專利」在單打獨鬥,使得許多已有的科技潛力都浪費掉了。

「關於自由企業體系,可恥的事情是許多人浪費掉他們的生命-年輕的女孩們站在百貨公司的櫃檯後面等待拍賣、男人和女人們在工廠裡工作,只使用到他們腦力的一小部份。」

「大多數的人一生病,還是會優先選擇去找醫師檢查檢查。但有時掛號、等待的時間可能就長達一個小時,結果見到醫師的時間不到10分鐘。而醫師要在短短的看診時間內,了解病患的症狀與病史、進行診斷及開藥…,這一整個過程其實是非常緊湊的,除了醫師可能無法完全了解病患的真正情況之外,也無法提供較為完整的評估與建議,最嚴重甚至會造成誤診。」

「RoboEarth」計畫問世 機器人相互學習的時代來臨了

「『社會主義』關注的是勞工階級的權益,而我們關心的是透過知識超越為生存而勞動的需要。換句話說,我們認為機器可以取代那些單調無聊枯燥危險的工作。現在的人在『勞動換取收入』的框架內思考,在將來,你不需要去思考『賺錢』,你所需的都唾手可得,這樣你就能去學習任何你感興趣的東西。」-「維納斯計畫」與「時代精神運動」就是為了使人類團結,發揮當前的科技潛力來達到這種富足社會而創建的。

「對於地球資源的管理、生產和分配,伴隨著絕對的效率、維護性和永續性,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性』途徑。給定了數學上定義明確的屬性,並根據當下全部可利用的資訊、與科技的當前狀況,決策會透過電腦計算而達成,而不是人為的意見。這就是電腦的智慧對於『社會管理』而言變成重要工具的地方-因為只有電腦程式的計算能力可以即時有策略、有效率的控管這種過程。這種科技應用並不新穎,這只是單純從目前已知的方法中去『擴大規模』。」


科學化管理:

科學具有「可否證性」-可顯示結果來證明對錯。

「科學意味著:更貼近世界真實的運行方式。所以它告知事實,這才是科學的本質。…我喜歡這個系統,因為它沒有偏見,而且也不一定認為數學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你還必須把數學運算拿去測試。我認為每個可以被測試的系統,都應該付諸試驗,而且所有的『決策』應該基於研究。」

「資源導向型經濟,只是把科學方法應用至社會關懷上-一種在今日的世界中完全缺乏的方式。『社會』就是一項技術性發明,而最有效率去優化人類健康的方法、實際的生產、分配、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等,存在於『科學和技術』的領域之中,而不是『政治或金融貨幣經濟』。」

在 RBE 社會裡產品的生產與取得步驟大略可分為:一、調查地球上的可用資源藏量與了解人類科技程度;二、決定需要生產的產品-依重要性、迫切性來排序;三、最佳化生產方法、產品的品質、與可回收設計等;四、設計出讓所有人可以方便、公平取用產品的最佳方式。

將上述四個步驟具體化之後,就是三項系統:「全球資源管理系統」、「全球供需追蹤系統」、「全球生產管理系統」,以及「策略性使用」。


全球資源管理系統:

在透過「科學化管理」來維持「動態平衡」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調查地球上各項資源的真實藏量,並即時監控使用情形,作為人們在 RBE 社會中生活品質的參考基準。

「實地調查」才能了解資源能夠支持「多少人」過「多大程度奢侈」的生活。

要在世界各地建立「全球資源管理系統」獲得地球資源的完整數據,必須讓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民團結在一起,作為一個人類共同體才得以實現,因而「完全」科學化管理並非一蹴可幾。「資源管理系統」與「供需追蹤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在尚未達到「全球性」之前,會先在世界各地的 RBE 實踐社群進行「區域性」的實施,並隨著「未來人」人口的上升而日漸擴張開來。

人們從事活動將不再考慮錢,而是地球資源藏量夠不夠用,會不會破壞動態平衡。

「這種集中式系統可以連接到研究實驗室和大學,所有的數據監測將不斷更新。此設施管理系統所需的大多數技術今日都已存在了。」


全球供需追蹤系統:

又稱為「全球需求/分配追蹤系統」。

需求與分配。平等優先,在這之中更優先的是所有人都能滿足基本需求,取得生活必需品。

是現在各連鎖店中早已在使用的系統,以進行產品庫存的管理,只是這一次,在 RBE 中將用在全球追蹤。

在 RBE 社會中一般產品的取得流程首先是透過網路對「全球供需追蹤系統」下訂單,隨後再到離住處最近的「取貨站」-類似今天的便利超商-免費領取訂製的產品。

為避免產品在供應上超支或短缺,「全球供需追蹤系統」會計算人們在網路上登記的產品需求量,再將數據傳送至「全球生產管理系統」-其再根據「全球資源管理系統」的地球資源藏量決定產品是否立即生產,或是取用尚有的庫存,或因資源不足必須改訂不同型號的產品等。


全球生產管理系統:

電腦是輔助管理,基於到時候所存在的知識來追求產品的「最佳化」與「永續性」。

三個產品生產的策略:「保存、安全、效率」。

「當我們認識到『策略性保存』、『策略性安全』和『策略性效率』這些機制,純粹是技術方面的考慮,排除了任何的人為意見或偏見,我們只需把這些策略編入電腦的程式中,它可以衡量和計算所有相關的變量,這可讓我們一直達到絕對最佳的方式,達到永續生產-基於到時候存在的知識(盡力做到最好)。」

「新產品需要經過各方面測試,這個部分電腦也可以分析提供項目、資料庫。」


策略性保存:

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以盡可能保留下最多資源的方式-即最少的花費,來使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


策略性安全:

除非不得已,否則盡可能不使用將會造成污染、副作用的資源,盡量使用再生能源、可回收、可分解的天然資源或人工合成物質。這些在今天的金錢經濟下難以實現,因為若是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資源、能源價格較低廉,在獲得最大「利潤」的優先考量下,便將犧牲「環保」。

「尚未開發的潛在能源幾乎是無限的,只需要我們去利用沙漠的熱能集中器、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即使是部分的墨西哥灣流、冰島海流與日本海流,其能源都可以消除當今世界所有的能源短缺。如果過去40年我們利用了我們花在軍事上的錢來開發潔淨的能源來源,世界對所有人類來說,將會是更好、更安全、更乾淨的地方。」

人類正在接近「第一型文明」,將會開發更多行星能源,但是現在開發再生能源的建設過程仍然需要石油,時間拖越晚,就越不樂觀。

再生能源參考《時代精神:附錄》1:16:52《時代精神運動:我們的科技現實》


策略性效率:

又可稱為產品的「永續性設計」,可大略分為三種原則:一、「產品耐用性設計」,所生產的每一件產品必須被設計成盡可能耐用;二、「可回收利用設計」,當產品損壞或是過舊淘汰時,必須讓每一個零件都盡可能可以被回收;三、「便捷升級設計」,如電子產品等技術的演進與淘汰都快速者,必須盡可能設計為具有最佳的升級與擴充性…。

「大略有三種特定的原則,我們必須遵循:第一、『產品耐用設計』,我們生產的每樣物品,必須被設計為盡可能地耐用…;第二、『可回收利用設計』,當產品損壞、或有其他原因而不可再使用時,重要的是我們要盡可能回收…;第三、『便捷升級設計』,快速演化的技術,如電子產品…,面臨最快的技術淘汰速度,因此需被設計為,能預見並容納未來實質上的升級…。」

「策略性效率」不論是在日用品、或是到整個城市硬體設計都將會被考慮進來。在 RBE 社會中武器的研發與「計劃性淘汰」都不復存在後,工程師們將能去設計出真正與當時科技水準匹配的產品和城市環境。


策略性使用:

又稱為「策略性獲取」。

「使用權取代所有權(這伴隨著貨幣的消失)提高效率、減少生產與資源消耗,特別是要環遊世界而且到處都可以取得最佳的用品,不用自己留著保存。所有權的出現是為了控制和限制,所有權其實很簡單,就是那些頂端的少數統治集團,為了確保大眾不去干涉他們控制了大部分事物的這個事實。」

在 RBE 社會中,「財產權」或「所有權」將由「使用權」所取代。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人們仍有權力將各類產品作為個人物品保留,放置在個人住所方便取用。但對於稀有資源則無法做私人用途,必須視為公共財保存,在未來用於對公眾有益的的地方。這與今天的社會不同,在今日社會有錢便能將稀有資源納為己有。

人們對於那些不常使用,或將來也不會再用到的產品,可以送回「取貨站」提供給下一個需求者使用。當「取貨站」有庫存,「全球供需追蹤系統」也會判斷不需再花費額外資源生產相同產品。尤其像是汽車等需要花費較多資源生產,很難人人都能作為個人物品保留,且不常長時間使用的產品,「策略性使用」能使產品做最佳化的利用,比起今天可以減少的資源浪費將不可勝數。

例如到了觀光景點就有免費的高級數位相機可以取用,照片傳至雲端儲存。

從採集漁獵社會到農業社會是一次大轉變,那時候產生的「所有權」概念,及衍生而來的「社會階級」、「貧窮」,這些都不是必然要存在的,而只是在人類發明的「金融貨幣-市場體系」中所內建的。

當未來大多數人的生活模式就是不斷環遊世界,且任何地方都能夠取得所需要的物品資源,維護與保管私人財產將是一個沒有必要又麻煩的做法。

迫切需求者可以插隊取得資源-人道考量,而不是像今天花較多錢就可以享受特權-獲利考量。

「策略性使用」與「共產主義」不同的是「共產」意為共同生產,在 RBE 中則是由機械生產;共產主義國家由最上層階級掌握資源分配權,且通常以與其他國家競爭、戰爭為優先考量,基本上共產主義國家不是沒有「財產權」,而是財產權掌握在政府高層手中-黨的手中,沒有階級與戰爭的 RBE 將由電腦以「人道」、「人類需求」優先考量進行分配,例如需要更多醫療資源者得優先插隊等等,它也比起今天,人們將關係到整個國家人民福祉的「政策決策」、「立法」的權力僅交給少數幾位國會議員來決定,來得更為客觀、公開透明、且真正「以民為主」。

「『所有權』是一種控制、限制的形式,不論在實質物理上或意識型態上皆是如此。『財產』作為一種控制、限制的形式,伴隨著金融貨幣體系的價值觀及其所帶來的『市場』,這些都是不永續的、限制的、以及不實際的。」

「充足的『取得使用』:人們一直注意到,大部份的汽車會在停車場耗掉大部份的壽命,也浪費了空間和時間。但一輛車可以在給定的區域中讓大量的使用者來利用,並因此只需要少部份的生產/資源需求,而不是繼續維持現在這個帶來『浪費』後果的『所有權』體系。」

「生產的最高效率:不像今日的市場體系一定要為了『利潤最大化』而不斷生產本身就是次級劣等的產品(即『固有報廢』),我們實際上可以設計出讓壽命儘量延續的物品,並使用最佳的材料、和策略上可行的生產過程。我們不再製造『便宜的』產品去讓更多人『購買』並各自『擁有』一個。光是這項特性就將能夠節省大量的資源,並也同時使得社會中的人們能夠取得並使用物品和服務,而這些東西是人們在以『金錢』和『財產』等等概念為基礎的世界中所不會有的。」

〈維納斯計畫在個人財產這方面的立場為何?〉

「所有權」是目前人類文明中最根深蒂固的基礎部分,而 RBE 提倡的則是人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策略性使用」。現在人們總是覺得現實中資源是不夠的(但並不理解真正的原因),一旦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很容易在想用時無法取得,因此缺乏安全感;RBE 思想者以批判性思考跳脫「所有權」的觀念,看見了人真正想要的不是「擁有資源」,而是在有需要時可以透過「使用資源」來滿足需求,也看見今天「金錢系統」中的「債務黑洞、人造匱乏、所有權(少數人佔據了世上大部分的資源)」才是製造「資源匱乏」的假象、並真正在浪費「真實資源」帶來匱乏的主因。目前各種真實資源的總量透過「策略性使用」早已可以創造富足世界。


終結貨幣:

「『沒有交易/貨幣消失』是達到物質極富足的資源基礎型經濟(RBE)的結果,不是手段;是分析趨勢後對未來的預測、而不是政治主張或意見。只要消除了『匱乏』,交易就會失去意義,舉例來說,像空氣這般豐富的東西,就不會有交易,也賣不出去。人類幾十萬年以來都受到匱乏所限制,而 RBE 成功的前提--物質富足,恰好是科技發展成熟的『現在(或這二十年)』才達成了;地球上同時有人餓死有人胖死,同時有流浪漢跟空屋鬼城,這都說明了貨幣系統有多麼地拖累已經掌握了創造富足物質的我們,所以 RBE 就是一個讓人類可以在環境承載能力以內去充分享受富足的經濟模式/社會制度。」

〈沒有金錢或市場體系〉(談貨幣-市場經濟的缺陷)

金錢是由匱乏與交易所產生。

在 RBE 社會中由於已經最大限度的消除「匱乏」,而人們也擺脫了「賺錢維生」的經濟型態。「金錢」與資源藏量、科技狀況、幸福、個人目標、普世價值都不再有關連後,也無須再存在。

「終結貨幣」不是一項立即的動作,它是在人類社會轉型到 RBE 的過程中,那些被封閉在各個企業、學術機構中的所有科學潛力被逐步釋放出來;非營利組織所建造的「自動化系統」生產力、效率達到越來越高的程度,再加上「策略性使用」而使匱乏不復存在;人類也漸漸將自己的整個群體當做一個大家庭,願意不求回報的貢獻社會時…,「貨幣」自然就會失去它的作用漸漸消亡。

「金融貨幣-市場經濟」從匱乏誕生,今天仍圍繞著「錢」打轉、並製造「人造匱乏」。

貧富差距最大的,這正是市場最自由、貨幣購買力最民主的今天這個「金權時代」。

目前人力就業狀況:農業不到1%、工業小於8%、剩下在服務業82%-90%-且正在遭受科技的侵襲。若有心要利用科技的話,服務業也可以完全被取代。

生理需求以外,其他需求的滿足(例如到某座主題樂園遊玩)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可以透過排隊的方式,這是更為平等的方式。今天有錢人多付一點錢就可以優先插隊,但在 RBE 中每個人都「一樣有錢」、而且也沒有「VIP可優先插隊」這項規矩。

「古典『價值理論』的概念,有兩點賦予價值:『材料匱乏程度或可得性』、『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所需人力勞動程度』。所以如果沒有匱乏也不需要人力取得,就沒有『價格』的必要。」

「在一個不以貨幣為基礎的資源導向型社會,人們可以得到任何他們所需的,有點像公共圖書館,人們可以使用相機、自行車、手錶…,任何他們需要的都可以滿足,而毋需付錢-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達到一定的生產水平,效率之高,使匱乏不復存在。」

「科技改變了世界,使得『取得使用』(或『策略性使用』)成為可能,因為物質生活是如此豐富,完全不用人力。」

要達到富足要有一定程度的生產力,而這一點根據今天科技被限制的情況來看,當科技被釋放出來開放使用,即使才剛開始起步,生活水準也比現在好很多。

「金本位有問題,非金本位也有問題,比特幣也有問題,到底就是金錢本身就有問題。」

今天的貨幣制度註定「自己的財富必得建立在他人的貧窮上。」

在今天「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中對全面轉型自動化最大的阻礙,就是「金錢」的存在-與「人人必須賺錢維生」這根深蒂固的過時觀念。

「對賺錢感興趣」所產生的激勵動機,不能跟「創造對社會有助益的產品或服務」混為一談,況且通常這兩種動機是矛盾衝突的,在許多時候人就是為了「賺錢」而「危害社會」,最後往往確實也大賺了一筆,安享天年。

「(今天)這個基於『貨幣』與鼓勵『物質主義』的社會非常虛假,我們的文明將被記載為人類歷史上最衰敗的時期。我們確實有潛力、有方法、有工具、有高度可行性去建立一個前所未見的輝煌文明。」但人類卻被無意識的困在金錢體系裡,成為有史以來貧富差距最大、環境破壞最嚴重的腐敗社會。

「(捨棄金錢的好處)沒有財產犯罪:在一個『取得使用權』(即『策略性使用』)而不是『所有權』的世界中,沒有了金錢,就沒有竊盜的動機,因為沒有再販賣的價值。你不能去偷一個根本沒有人『擁有』的東西,而且你當然不可能拿去賣。」

「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好處將不會只流向購買力(財力)充足的人。」


永續城市:

同時也會是高科技城市。

是 RBE 社會裡的,一個個在「永續性設計」原則下,「自動化」建造而成的自給自足城市。從食品、用品的生產到廢棄物回收過程、醫療機構、藝術中心、居住與休閒娛樂場所-公園湖泊河川溼地等…、特別是教育及研究機構,都包含在每個城市系統中。

這些在「永續性設計」原則下所設計的城市,由於預先進行過運作上的「最佳化路徑規劃」,比起今日城市,都將節省下遠遠更多能源的消耗,並且更加高科技、自動化、也具有更高的可升級、擴充性。

城市設計參考《維納斯計畫:設計未來》52:06《維納斯計畫:樂園或湮滅》32:44《時代精神運動:行動者入門指南》1:20:12《雅克.法斯科與賴瑞.金1974年訪談》

3D營建、產品生產。「人們對自動化建造感興趣的原因,在於它真的可以帶來很多益處,例如,建築業是勞力密集的工作,雖然給社會帶來很多就業機會,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併發症,比如,建築業是最危險的職業,比採礦和農業還糟糕,在幾乎所有國家中,建築業都有最高的死亡率。另一個問題是浪費,在美國平均每棟房屋有3到7噸的廢棄物(1噸=1000公斤),所以,如果我們看看建設的影響,就知道浪費是巨大的,而且知道世界上40%的材料用於建造上,這是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浪費,也是對環境的巨大破壞。」

醫療改善之前,食品安全就會先有大幅改善。

可進行研究、幫助恢復生態的「海洋城市」。

建築物作為微型發電系統。

「新的城市將提供一個整體環境,包括乾淨的空氣和水,保健,良好的營養,資訊流通,與全民皆享有的教育。全市將有藝術和音樂中心,設備齊全的機器工廠,科學實驗室,遊樂和體育場所,與生產區。這些新的城市還可以在住宅區的短距離內提供所有的娛樂方式。這種類型的技術一定會被實現。垃圾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電系統,以及所有的服務方式將以自動控制機制加以管理。對人類事務的管理,如生活習慣和個人喜好,選擇完全由個人決定。」

「人們將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在任何地方。不過,這些計劃城市大量運用公園,樹木繁茂地方的野外,在個人住房方面將有足夠的植物和樹木以提供足夠的隱私。」

「促進統一並不是維納斯計劃的意圖。為每一個人的需求提供最好的工具和資料才是我們的意圖。該系統也歡迎對建築,和所有其他方面的社會制度建設性的批評建議。」

直接重新建造高效率城市是長期而言能夠節省大量資源的做法,一種更加「一勞永逸」的投資。


玩樂革命與創新激勵:

「『玩樂革命』的精髓:將對社會有幫助的工作保留並轉換為『遊戲』或『自造者運動』。打破虛假的權力、所有權制度。」

把「工作為了賺錢」作為人生的目標這種想法將不會再存在。許多人們創立臉書粉絲團並不是為了錢。

「人類其實並不好逸惡勞,根本是閒不下來,只是不想去做不想做的事而已。」

「人人有更多選擇的自由,不是自由市場那種騙人的自由、或有錢人的自由。現代社會要找到自己永遠滿意的工作幾乎不可能。」

「因此法斯科所建立的世界,就是一個不含價值判斷的世界,人唯一真實的價值就是『你要好好的滿足你的好奇』,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完完整整屬於自己的探索。我預測在這個世界的最初一開始,支撐這個社會將資源轉化成可用事物的是少數人,用現在的話來講也就是少數人生產而多數人休息(這是因為這些從舊世界來的人,他們已被奴役了太久太久,一時還無法體驗到什麼是人之本性),但這些少數生產的人並不是在『工作』,而是出於他們對世界的好奇,他們分佈在各學類上,要明白,目前影響當代社會的所有重要的發明家,都不是服務於商業的。」

調查:6成上班族如遊魂 僅13%熱愛工作台灣比例又更低

不用在乎什麼工作有出息沒出息,有興趣比較重要。當人們不再需要為了考試被動學習、也不必為了賺錢勞碌奔波後,就可以全心追求自我的理想、為滿足個人好奇心而探索新事物(探索未知的宇宙)。

「(關於資源導向經濟中的『激勵動機』,許多人對此)有一些問題,例如,人們無須工作,需求就得到滿足,那麼激勵機制會發生哪些變化呢?(人們會就此頹廢、生活糜爛嗎?)這個問題假定了人除了基本生理需求,別無他求,假如真是如此,就不會有發明家、作家或教師…。人們對感興趣、有挑戰性的事物充滿熱情,讓我們給所有人這個機會,參與到他們想要的最大挑戰中去:為所有人而改善世界。(那時候的教育價值觀,將是針對『有利於改善環境』的價值觀,而不是『消費』的利己主義。教育將訴求多樣性、個體性、獨特性、創新性,而不是同一性、同質性,這才是『設計』的精髓。反觀比較今天的痛苦工作和生活…。衣食無憂並不會讓人停止思考,世上有太多令人好奇的有趣事物在等著人們,知識越多,生活將越有趣-這是一個『創新激勵體系』。)」

今天導致懶得去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原因第一是工作導致缺乏精力,第二是技術資訊處處取得不易。如果未來創造發明對每個人都變得像炒菜、組模型等一樣的難易度與趣味性,那種社會進步的速度就可想而知。

「隨著生理需求的匱乏被消除,主要的誘因動機,就變成了主動去解決有興趣的問題。」(今天許多創業家也是從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開始探索研究並且最後改變了世界。)

「你已從小到大就(被環境影響或被灌輸而)相信人們是由報酬或金錢所激勵。『自由企業體系』確實創造了實現成就的動機,但它也滋生了腐敗、竊盜、和貪婪的誘因。我們的目標是鼓勵一個新的動機體系,不再直接針對膚淺和『自我中心』的目標-如『財產和權力』。」

創新激勵體系-不是追求金錢、財產、權力,而是追求解決問題帶動進步:鼓勵學習、創新、社會意識、自我實現。沒有錢並不會減少做事情的動機,但是會減少自私自利的動機。

科技、自動化系統、不勞而穫,不是讓人變得更懶,而是讓人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一週五天每天八小時在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只為了「生存」。

〈破解對資源基礎型經濟中關於動機的三個錯誤假設〉

《工作時代的終結》


不勞而穫:

「不勞而獲不是壞事。你今天一誕生在世上,立即就享有遠比大多數歷史時期的人們還要先進的物質生活水準,更不講陽光、空氣、水、等多如繁星大自然的產物,請問你付出了什麼來交換嗎?沒有,你只是被生下來而已;你有因此而受到傷害嗎?也沒有,你使用著這些資源一路長大了。仍然沒辦法理解?試想你生活周遭哪件用品是你參與發明或者自己動手製作的?沒有一樣吧?那你就是在不勞而獲。好,你跟我說你有用勞力換來的金錢做交換。那我們再看高鐵的例子,高鐵出來以前,同樣的票價去坐火車,要花上三、四倍的時間,所以你等於是用不成比例的代價去享受超值的服務,這些就是科技帶來的轉變,人人都能不勞而獲地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即使是住在孟加拉郊外的家庭,也過著比100年前的英國皇室成員還要便利與舒適的生活,難道要指控這個家庭不勞而獲嗎?憑什麼我們這些活在21世紀的人可以用 gmail,而達文西那個時代的人卻只能用信紙聯絡?科技進步的好處是全球性、不可逆的。」

「不勞而穫」真正的意義-例如今天任何人花幾十塊就可以坐到捷運,幾百年前的國王、富豪花再多錢也坐不到、或今天一台智慧型手機就比二十幾年前要價上百萬的超級電腦更快、效率更高-這就是「不勞而穫」,是整體社會在進步的證明。

每個人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自願的去做出小小貢獻,在其他所有領域都享受快速進步的成果。人人享有不斷進步的社會。

如同今日所鼓勵的「被動式收入」,與「資本主義」的版本不同在於,這在 RBE 是全民的,而在今天只有極少數所謂的「成功者」才能享有。

沒有生存競爭壓力,人人更能享有「分享自己創作成果」的喜悅。

「德國海盜黨認為專利制度和版權法阻礙了人們的學習動力,海盜黨黨魁說:『科技為人們敞開通往美好未來的大門,而智慧財產權法將其關閉』,因此,海盜黨的基本訴求是崇尚網路自由分享和下載,改革智慧財產權法,逐步廢除專利體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