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1ctNGY5s

重點一覽

0:14
有一件事情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錢與市場機制應該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現在沒有多少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如果你進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監獄服刑,你會知道,如果標準的牢房你住不習慣,你可以花錢升級,這是真的。你們猜要多少錢?…公道價,一晚82美元;如果你去遊樂園,但是不想排隊,有個辦法,很多遊樂園都可以讓你額外付費插隊,他們把這叫快速走道或 VIP 票;而且不只遊樂園這麼做,在首都華盛頓,人們為了重大的國會聽證會排起人龍,有些人不喜歡排隊排上整晚,有時還會下雨,所以說某些非常想參加的人,像是說客,但又不願排隊,他們就會去找「排隊外包公司」-你付一筆錢,排隊公司就雇用遊民,幫你站在隊伍中,多久都可以,然後說客們,在聽證會開始前,就去把位子要回來,這樣就能坐在聽證會的前排了。排隊也能外包,這就是訴諸「市場機制、市場思維、市場方案」的結果。

2:38
過去三十年,我們活在一場無聲的革命中,我們絲毫沒察覺到,我們已經從一個「市場經濟」轉變成一個「市場社會」了-兩者差別在:「市場經濟」是工具,一種提高生產力有用的工具(當然在許多方面,同時也在極度壓抑生產力),但是,「市場社會」中,什麼都能用錢收買-生命變成一場拍賣會。「市場思維、市場價值觀」,變成所有生活層面的主流,從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到健康、教育、政治、司法、公共事務…。

3:30
那麼,為何要擔心?為何變成一個市場社會需要擔心?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跟貧富差距有關,當能用錢買到的東西越多,越是有錢的人、或缺錢的人,就越會受到影響,如果錢只能買到遊艇、豪華旅車、跑車…,那貧富差距還不會太大,但是當錢變得能夠決定生活的基礎:有品質的醫療照護、一流的教育、公共政策與選舉…,當錢統治了這些事情時,貧富差距就會大到難以忽視-將所有事情訴諸市場機制,會惡化貧富差距、以及其帶來的社會後果。

4:39
(接續上一段)第二個原因,除了貧富差距之外,還有就是:有些社會的良知跟原則,在加入了市場思維跟市場價值觀之後,這些原則就會被改變,而值得重視的良知會被排擠到一邊。

5:05
(接著試問聽眾是否贊同一些學校透過「金錢」作為誘因,去鼓勵學生多讀書、考高分的做法。反對的發言者表示這種做法會拿走、或扭曲學生的「內在動機」-原始的出發點:學習與探索世界。

8:21
(接上,主講繼續:)這段交流也帶出了接下來的問題,金錢誘因是否會排擠或者腐蝕更崇高的動機呢?也就是去學習、去熱愛學習、去為自己閱讀,…「市場機制」、或者說「金錢誘因」,似乎教得不對,而如果真是如此,這些孩子又會變得如何呢?我現在就說一下這些實驗的結果,考高分就能換錢的結果不太一致,大致來說,這做法無法導致分數提高;至於看一本書得2元的辦法,確實讓孩子看了更多本書,但孩子也傾向去看更薄的書了。而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孩子會變得怎麼樣呢?他們會否從此認為讀書只是差事、只是按件計數領賞,這就不好了;或者也許出發點錯誤,但也因此引發孩子對閱讀的熱愛?

9:50
(接續上一段)經濟學家通常假設市場機制是「惰性的」(如「惰性氣體」-不會跟其他物質產生交互反應、影響),他們認為市場不會影響或污染交換物本身、他們認為,市場的作用只是交換,而不會改變被交換物的意義或價值觀。當交換物是有形的,這種假設便可能成立,…但是當交換物是無形的時候,情況就不一定了-像是社會原則、教學與學習、或是參與公共事務,在這些領域,讓市場機制或金錢誘因介入,可能就會侵蝕、排擠掉那些市值以外的價值跟值得重視的精神。

11:49
事實上,在過去三十年中,當市場邏輯跟市場思維變成了顯學,我們所有公開演講中的道德原則也變得空洞了,但因為害怕爭執,我們避而不談這些問題,但是當我們知道市場會改變事物的本質時,我們就必須公開討論這些問題、以及對事物的評價。

12:26
把所有東西都標上價格能產生的最大傷害之一,就是失去我們的公民社會意識。


12:41
把生活的一切都市場化,最後結果就是,富人跟窮人的生活圈越來越遠:居住、工作、消費、娛樂的地方都分開、我們的小孩上不同的學校…,這對民主有害、也稱不上是美好的社會-即使對那些最有錢的人來說也是,原因是:民主不要求完全平等,但民主需要的是公民彼此在生活中的交集。民主的可貴在於: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遇到彼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彼此交流,因為這個過程讓我們學會溝通與包容-也是我們尊重公共利益的基礎。

13:54
到最後,市場機制的問題非關經濟學,而是關於我們想要以何種方式共存,我們想要一個任何事物都能用錢收買的社會,還是要堅守,市場機制所不在乎的、任再多錢也買不到的-道德跟公共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