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教育」在許多人的觀念裡已經等同於學校、補習班等要「花錢」、同時也跟未來「賺錢」有關的場所。但最容易被忽視,卻往往也最為重要的卻是「環境」的教育-讓人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社會環境,遠比光只在學校教導要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獨立思考判斷、主動學習…等等更加具有影響力。


(未分類):

「專業分工在某種程度上是好的,但也同時禁錮了一個人類的發展,彷彿一位農夫只能是一位農夫,而不能同時也是一位工程師。那是因為在現今的金融貨幣體制下,要求專業分工的緣故(如各種執照),因為你只能靠你的『最強專業』去『賺錢』以生存下去。在資源型導向經濟中,沒有了『需要專業才能生存下去』的這種限制,每個人都可以不斷學習,達到『通才』的目的。…目前的『專才』思想,配上金融貨幣體系的束縛,將一個人的潛力完全受限。所以有錢人能夠多方面的發展學習,因為他們可以用錢取得相關資源,等他們能力夠了,又反過來支配剝削那些沒有能力和資源提升自己的一般大眾。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控制壓榨一堆沒有時間或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只為了生存而苟活的工資或債務奴隸,只為了少數的菁英權貴服務,一直以來都是歷史上的殘酷的事實,這也就是為何現今全世界1%的人,掌握了全球40%財富的緣故。在資源導向型經濟裡,這個禁錮可以被打破,每個人的發展將不受限制,可自由多方面的學習,並將所學回饋於社會,如學習理工技術的人,當然可以繼續研發新科技,造福全人類,而專精於人文藝術的人,在沒有金錢束縛的壓力下(目前體系下,一般學人文藝術的人較難生存),可以想像到時除了物質文明的更發達之外,人類心靈方面的創造,也同樣會是多麼的美好。」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中,教育系統的目標是:盡可能培育出最具智慧、最具警覺的人類,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就會有做出更大貢獻的可能性,為了所有人更佳的利益和改善生活,大大影響我們集體和社會的進化。」

「一個人奉獻的程度只基於其教育程度、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開展有關教育是關鍵的。」

通才教育。現在的專業分工都使專家侷限在自己的典範裡,特別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中的典範差距,對其它領域所知甚少。

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學會一種知識的精華,融會貫通。現代教育制度中知識的學習必須被刻意放慢,才能盡量讓全班跟上進度、或者學校、補習班才能賺錢,還有其他各種因素像是統治者的愚民化、教學資源不足。

各種學習資源容易取得、更便利設計出各種問題解決方案。

「我們真正的天賦在於『創造力』,在生命的『共生性』思想前提下,再由現實的『突現性』本質所導引,任何事都將迎刃而解。」

「目前,無論丈夫和妻子皆需工作。金融經濟早已破壞家庭的凝聚力和育兒功能。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他們不斷地被漲不停的醫療、保險、教育和生活費用等各項開支壓得喘不過氣。」

不用工作能大幅改善家庭教育環境,更多親子時間。沒有家長的家庭教育配合,會使得人本教育失敗。

「光是提供生活的必需品是不夠的。我們認為我們的提議將會產生一個新的動機誘因制度。人類需要挑戰,以發展智識和維持高水準的好奇心及克服短缺的需求。我們所提倡的教育制度,是智慧地利用現有的資源並保護環境。」

培養積極的人生觀。

更多在「RBE vs MME 參考資料庫」之「RBE:教育面」


適性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

今天的教育做不到,因為這個經濟模式就是要教人如何去維持匱乏的社會跟在社會上競爭、或者根本不讓你思考而去聽命行事。

「(現今教育制度下)孩子們彼此間的競爭受到了極大地鼓勵:好學生得到賞識、獲得獎勵,考試不好的學生受到責備、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被忽略。每個人都在談論和平,但是似乎沒有人在教什麼是和平。人們被教育的要去競爭,而競爭不恰恰是戰爭開始的第一步嗎?」

有「人性」的教育,排除壓迫課程、或教導如何壓迫的課程,潛能發展。

現代教育制度違背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了解自我、文化來源、人類來源、認識自己及人類在哪裡、了解自己的興趣專長和追求。自己的世界如何來、如何運作、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如何可以獲得自我實現。

現在的教育不在乎人,就像現在的商業不在乎環境一樣,基本上教育也是商品之一。

「國民教育、公立學校一開始就是為了防止人民覺醒,反抗統治者而設立的制度和機構。」

「考試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上課方式不改變,台灣12年國教『一定會失敗』。…高中入學考,對社會是一種損失,就日本而言,高中生讀書時間是世界最低,據調查,全球國高中生在學校外讀書時間平均3小時,日本只有30分鐘。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學生經過考試後,對學習不再有興趣,大學生也是,不用考試,就不會念書了,這對社會而言,是一種損失,日本小學基礎教育做得非常好,但高中卻是出名保守、傳統,這就是因為高中有入學考。」

目前所知的學校誕生於18-19世紀的普魯士-目的是預防發生類似法國大革命,是洗腦的教育以維持專制統治,隨後普魯士模式傳開成為世界模式,「高舉平等大旗,然而,這種體制本身,卻來自於專政,這種體制在尋求永久的精英階層和對階層的劃分」。

「學校誕生於一個實證主義世界,由工業經濟統治,因此,學校使用科學方程和普遍法則,試圖獲得最大的可以看到的結果,但卻要花費最小的心血和成本-學校是製造工人的最佳選擇。」

「在當今社會,公眾總是在不知覺的情況下,被盡可能低能化,這樣,政府得以維持控制。」

「他(學生)有感知器官能夠分辨,不是嗎?他有大腦能思考、判斷、想像、創造、幻想,但學校恰恰做了相反的事情,學校使他們安靜下來。因此,如果你注意看孩子,他們變得老成,他們喪失了好奇心和學習的熱心,一個12歲的老小孩,放學後基本不會去讀書,只有極少數孩子會讀書,為什麼?因為他已經厭煩了別人說、告訴他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因為他已經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孩子腦中的學習能力強於任何一位成年人,因為他們很自然的會注意到面前的東西,這也其實就是大腦如何創造和塑造自己,在很短的幾年裡,他們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能夠用各種語言交流、明白自然的規則、他們自己文化的特點,所有這一切都是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他都是費了很小的力氣自己學會了這一切。」

「有研究表明,現在5歲的孩子中,有98%孩子都是天才,他們具有好奇心、創造力、解決問題方法多樣,也就是說,他們思維開闊。問題是,在15年後,只有10%的孩子還具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孩子總是按照大人告訴他們的事情去做,孩子會與自己相隔絕,然而,如果他們習慣於遵照自己的感受去行事,他們則會與內心的自己緊密相連,他們知道他們需要什麼,他們知道他們是誰。」

去嘗試,而不是強迫課程進度這種會抹煞好奇心的東西。提供鼓勵學習各種知識的環境而不是強迫學習。

「相互尊重,從尊重學生開始,就可以開展尊重他人與自然的方式。」

「(在 RBE 中的教育將)提供各種激發心智的挑戰。並強調個體性(獨特性)而不是一致性。」

「大人們都假設孩子的快樂跟健康是不學自會的,因此現在的教育系統只狹隘地專注在訓練一個人找到工作,而不是找尋生命的意義。我領悟到,一旦你找到學習的動力,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事情多到自己都會驚訝。」


人際溝通:

情緒學習、情緒教育。

溝通協調與合作、如何處理紛爭。有助於加入跨領域團隊與他人合作。

「創新型教育首要的應該是強調溝通表達和解決和避免矛盾的能力,這可以通過接觸普通語義學來達成。」

「在未來的學校,人們將學會如何與它人智慧地相處、合作並分享想法,以幫助使世界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而不是把資源揮霍在戰爭和軍事開支之中。」

同理心。

真正要溝通的人不會用引起對方誤會或情緒不滿的言語。盡可能避免使用會冒犯到對方的言語、不理性、或是會讓人誤會的言語。

「教育需加強溝通交流能力,使我們的語言能夠表達這個世界的真實本質。」

使用比較精確的語言來互相溝通會比較有效率,擺脫主觀認知、或者文字本身帶有的多重意含影響。

參考《雅克.法斯科於紐西蘭電視台完整訪談》8:25

《CfA | Clay Shirky:嘗試、批評、B 計畫》(中文字幕顯示按鈕於播放器右下方)


網路知識資料庫:

「我們必須記住:『邏輯推理』是我們想出問題解決辦法的認知能力-從因果關係的立足點去推斷,這完全是一個技術過程-它基於我們在任何時刻擁有的訊息量。」

〈Quora:由Facebook前技術長創辦的社群問答網站〉

〈Stack Overflow:程式設計領域的問與答網站〉

〈自動化取代人力,Google 建全球最大知識庫〉

包括各種文、理知識(也包括各種城市功能設計、建築結構,都會提供許多訊息,也能幫助將來更新維護)。


城市即學習環境:

提供完善教育環境,無所不在的學習資源資訊。

城市是人類性格養成的場所。

「城市也是科學與藝術的創作園地。今天這兩樣都要為商業服務,未來完全不用受到企業的獲利導向思想左右,而能去表現自我與發揮科技潛能。」

「我們的建議為城市的未來,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永續的、精密的環境,旨在幫助帶出人們最好的潛力。這些城市將不僅提供資源和資訊,且將像大學城般使人的生活在不斷增長,旨在激發獨特性、創造力和鼓勵合作,以及關心人與環境。」


批判性思考:

跳脫傳統框架。反思與創見。打破慣性思維。

許多問題沒有跳脫思考框架是無法解決的。「人類現在面臨的問題,不能用製造問題當時的思想層次去解決。」

不斷重新檢視自己目前所相信的事物。

今天對於現實不滿的人們經常會習慣去打破環境的灌輸、去看穿體制的漏洞缺陷。

「不是問『我可以(在這個遊戲規則底下)做什麼?』而是『為何我一開始要接受並使用這個遊戲規則?』只有當你追問得夠多、挖掘得夠深,你才有可能看到事物運作的全貌,才能由此跳脫框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