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是我們所有人之間的距離。」

「直覺」在這裡的定義是:個人相當程度的確定一件事,但短時間內無法提取所有相關記憶來非常完整的作說明、說服他人,因為這些判斷的歷程和根據的材料都是存在於「潛意識」的。

於是我們對 RBE 的合理性與各種過渡實踐方法的可行性產生了認同與不認同的分歧,卻又難以互相理解。

潛意識的直覺產生是來自過去接觸過的相關訊息、和個人習慣到無自覺的思維邏輯。而我們可以透過「內省」分析自我思考歷程、及找出過去接觸過的相關資料,來讓直覺更加具體;從不同角度切入議題的「問答討論」則又更能引導我們去分析個人思維、和回想起論點的根據…。

討論,或說溝通對話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要增進理解、讓事情更明朗清晰,最終讓討論的人彼此都能更加聰明。這裡試著提出幾個建議,來幫助大家更容易去達到這樣的目的,進一步營造出一個更接近 RBE 社會的文化氛圍

下面會按照「容易做到的程度」依序來談討論時應把握的三個重點:接納、分析、論據的重要性和實踐上的具體做法。基於這三個原則的回覆,將比較能夠繼續帶出更具有幫助性的回覆,來讓討論更有效率的得到更多共識,也解決更多的問題。


-接納-



重要性:

(1)我們從《時代精神:邁步向前》等「時代精神運動」與「維納斯計畫」及相關議題的影片、文章當中,了解到一個人的言行是受到他的成長環境所塑造,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表現都有他的原因,但我們並沒有參與過他的成長歷程因此很多時候不清楚對方背後的故事是什麼。認識到這件事情,就能夠去接納一個人的發言,知道對方是根據他過去的經歷和當下所考慮到的一切而作出來的結論,接著我們就會試著去了解對方會這麼說的理由了。特別當我們並不喜歡對方的表達方式和觀點的時候,我們知道原因其實是出在彼此所處環境的差異上-這表示其中一方、或雙方都看見了對方所沒看見的東西、體驗過對方所沒體驗過的事物。

(2)如果討論時有期待別人也能同意自己的觀點的話,那麼強烈的批評他人並提出自己的看法,通常是不太會成功讓人接受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比較會接受那些喜歡的人說的話,若能夠去接納並理解對方的想法的話,對方也比較會給予相等的回饋。

(3)負面的情緒會互相感染,帶有火藥味的批評,通常會使討論轉向追求贏得筆戰的最後勝利,並保住自己的面子等目的,視彼此為競爭對手、期待看見對方的失敗來證明自己的正確,那就不是為了達到互相理解、理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討論了。這時候身為教育者、啟蒙者的我們知道對方處於這種狀態,我們也擁有前面的兩點知識,因此應該是比起許多人更明白問題的原因所在,而更能夠包容對方的各種表現,也更有能力將這種場面引導到比較正面的理性對話才對…。


具體建議:

(1)當我們自己或己方遭受到嚴厲批評、強烈質疑及否定時,一開始可能會立即出現憤怒情緒、或失去自信等,這時可以先「已讀不回」,在這種心理狀況下容易為了極力反駁、或者是受到對方負面情緒的影響,使自己也無意的散播了負面情緒,造成後續的連鎖效應。回覆的時間視個人情況而定,等心情稍微平靜之後,再試著依循接下來的一些建議進行回覆,來轉換整個討論的氣氛。

(2)發言時盡可能避免使用會冒犯到對方、或是會讓對方誤會的言語,會讓自己也比較能得到他人的接納。

(3)由於了解到一個人會作出某種言論必然有他的原因,當我們不贊同對方的觀點時,首先要做的是試著去瞭解:

1.對方要滿足的是什麼需求?
2.對方對所處的環境有怎樣的認識?
3.對方將用什麼方法來在那樣的環境中滿足需求?


在瞭解這三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更多彼此所沒有的資訊。具體的做法是「針對這三個問題,用自己的話把對方所講的內容再重新說一遍,跟對方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這麼做可以瞭解這三件事情,並銜接後面的兩個討論的重點-分析和論據。


-分析-



重要性:

(1)「維納斯計畫」的發起人雅克.法斯科提倡應該創造一種像數學、物體學、工程學…中表達方式的精確語言,來消除目前人類日常語言因為概念的紛雜而產生的認知差異、誤解,以最大程度提高表達的精確度和溝通的效率。在這種精確語言還沒出現以前,我們要解決目前語言存在的概念混亂,就必須對可能會引起爭議的詞彙和句子進行概念的分析

(2)在網路發表論點的時候,可以用來支持自己論點的根據,一般包括了個人親身經歷的描述、手邊現有的書籍和線上資料等等,這些是我們所夠能提供的參考資料。我們難以去直接向對方展示相關實驗來證實自己的論點,為了更進一步討論一個論點的合理性,就必須對論點本身和參考資料的內容進行邏輯的分析

(3)有些時候由於日常用語在表達上的侷限、或說話者還想不到更適切的說法,而讓句子看起來意思不是很清楚,這時要對對方、或自己表達的內容所要強調的重點在哪裡進行重點的分析,這麼做能有助於避免在問答時發生答非所問、跳針的情形。


具體建議:

(1)在討論時一旦察覺到彼此對同一個概念的理解可能有落差而導致雞同鴨講的情況,先停下來確認彼此對概念的定義內容、適用範圍的認知是否相同,還是其實所講的是不同的東西。許多的問題是來自用語無法精確的表達一個概念、或雙方對一個概念的理解不一致而產生的,這些問題就要靠澄清歧義來解決,互相確認了解「對方在說一個詞彙或句子的時候,他其實所要說的是什麼」,取得共識後,就會發現許多問題其實只是語言上的誤解而已。

(2)在問答討論時,如果不確定對方提出的問題所要問的是什麼,可以請對方換句話說重新表達一次,或是自己用前面提到的方法:「用自己的話,把對方所問的問題再講一遍,再跟對方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在釐清問題後,就更能去回答到對方真正的問題點了。

(3)對一個論點、或一項參考資料進行「批判性思考」。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思想實驗」:在想像中,透過「問題-回答」的形式,以論點所使用的邏輯,在論點所套用的環境中進行更多不同的嘗試,試著推理出矛盾的結果,來檢查論點的合理性,就像上面連結中「伽利略雙球實驗」的例子。提昇「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方法可以透過參觀幾個「分析哲學」部落格,先從一兩篇感興趣主題的文章開始閱讀,從中觀摩如何進行邏輯分析、或用不同角度去觀看一件事情的各面相、並用清晰的詞彙來表達觀點:

哲學哲學雞蛋糕
正心誠意
幹哲學
紫煙亭
啊啊哲學

另一個方法則是接著要談的第三個討論的重點-論據。


-論據-



重要性:

(1)論據是「論點的根據」。透過「分析」雖然可以得知論點有沒有自我矛盾,但若要證明論點符不符合現實,還是必須搭配科學實驗、統計調查與相關檢定來達成。論據是知識的基礎,是一個論點符合現實的證明

(2)事物往往蘊含相同的道理,以具有類似原理的事物來作為依據,輔助說明一個概念,能有助於他人的理解。

(3)豐富多元的參考資料,會比有限的文字敘述所能傳遞的訊息更完整詳盡,有些參考資料是視覺性的影像圖表,能傳達的感受也是文字難以帶給的。豐富的參考資料更能拿來彼此之間、或與個人理解後所歸納出的重點整理相互對照和補足。


具體建議:

(1)提出論點的時候,特別是爭議性較大的部分,儘可能的提供參考資料來作為依據,如果討論的雙方意見分歧,這時就會把焦點放在參考資料上,透過「批判性思考」,以「分析」來釐清概念認知上的差異、檢查內容的邏輯是否存在矛盾,或是補充更多論據來交互參照比對,逐一探究出導致爭議的關鍵點所在。

(2)藉由類比法來說明概念,以熟悉的事物來介紹不熟悉的事物。舉《雅克.法斯科於紐西蘭電視台訪談》中的例子:當一個人認為地球不可能是球體,否則地球下方的人應該會往下掉到太空中才對,這時可以用一顆摩擦後產生靜電的氣球,將小紙屑吸在氣球下方來類比地球引力如何使人被吸引在地球上,這裡「氣球的靜電」就是用來類比「地球引力」的依據。其它更多的例子還有以水流來類比電流、以照相機來類比眼球構造等等。討論時運用類比法有助於解釋一個較陌生的概念,但同時也要搭配「分析」來作更深入的探討、區分,畢竟兩者之間雖然有著明顯的共同屬性,卻並非完全一樣的事物。

(3)習慣性保存接觸到的未來可能會用上的資料:將網址加到「書籤/我的最愛」、儲存圖片到電腦或網路相簿、或是建立一個「Google 表單」來分類收集網址,並設定關鍵字方便未來搜尋等方式。有了參考資料的妥善管理,當有需要就可以隨時查詢來引用了。


以上三個主要的「討論的重點」共九個具體建議,都是不需具備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就可以嘗試練習的,如果討論時演變成筆戰、溝通不良,可以回來找看看是否這裡指出的哪一個重點被忽略了,這樣應該能夠解決許多前面提到的問題,也更能讓討論最後產生出一些有幫助的結果。

至於有關具高度爭議性的「論據」的求證,就需要諮詢各領域的專家來提供更多專業知識的細節、或進行更多的研究來尋找答案了。



「最重要的改變要先從人的內心開始,真正的變革是意識的變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