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更多相關議題 影片重點摘要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DQyrj-9eE

重點一覽

0:27
很難想像要多少創意和心力,才能讓隨身聽進化成手機-具有電腦、GPS、遙控等各種功能,生活一切都靠它,而且才花了短短五年。沒錯,這項科技背後,無數研發人員必須解決各種難題,而這些難題在五年前幾乎不可能解決,只要有動力去做,人就是可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0:49
但是我們費盡心思解決的問題,並不是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投注太多心力追求更快、更新、更便宜,卻忽略了要更安全、更健康、更公平(與更永續)。這就像是玩遊戲時努力晉級,卻沒想過遊戲本身有問題。

1:06
現在的經濟系統很像一場遊戲,只是風險很高。就像玩遊戲,現在的經濟模式是由某些人設計特定遊戲規則,讓每個人都得一起玩;也像遊戲一樣,經濟模式的規則決定了大家的目標是什麼。

1:22
回想一下你最近玩過的新遊戲吧!記得嗎?你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搞清楚什麼叫做「贏」,這會引導你在遊戲當中所有的決定。正因為這樣,大部分人想出來的(當今社會與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都在追求這場經濟遊戲的單一目標,那個目標就是「更多」-花更多錢、蓋更多路、開更多購物商場、買更多東西!-這就是經濟學家說的「(經濟)成長」。

1:46
我們把提高生活品質所花的金錢,還有導致生活惡化所花的金額,相加得到的總和稱為 GDP。他們說 GDP 越高的人就是贏家,因此許多規則和法條都設計成有助於提高 GDP。但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是,到底是更多小孩受教育,還是有更多小孩進監獄?有更多風力(或其他永續能源)發電機,還是更多燃煤發電廠?更多高效率的大眾運輸,還是更多浪費汽油的大塞車?差很大耶!然而在這個追求更多的遊戲裡,好壞都算成一樣。

9:22
要改變遊戲,不能靠著逐一淘汰規則或玩家,問題出在遊戲的目標,我們需要能夠改變遊戲目標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們把遊戲目標重新設定為「更好」呢?-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健康狀況、更好的物品、更好的生存條件…,這是我們都想要的,對吧?那「贏」的意思(「經濟」真正的意義)不就該是如此嗎?


2:53
要改變整個經濟體系的目標,這可是大工程,我們當然沒辦法一次完成,但只要我們致力於能改變遊戲的解決方案,就能慢慢形塑一場新的遊戲,動手之前,我們得先分辨什麼是能夠改變遊戲的解決方案,或者只是換湯不換藥還在玩「更多」的老遊戲。

3:13
(舉例兩種解決塑膠問題的不同方法,來分辨哪一種是真正能改變遊戲的方法,哪一種又是在當前的遊戲框架下繞圈子繞不出去,無法根治問題的老方式。兩種現在都有人做,但只有一種能真正改變遊戲,另外一種不僅只是做白工,還會讓導致問題的原因更加根深蒂固。「我們必須認清、理解到問題的存在和本質。」

4:14
這些公民既然願意花時間當志工,就表示他們認為有比賺錢和花錢更重要的事。


4:47
(與有遠見的企業合作提倡淘汰塑膠包裝的替代方案、增強實力對抗美國化學協會-塑膠垃圾製造業者的說客、說服鄰居好友鼓舞更多人去質疑當前的遊戲…)這正是全球各地都出現的公民行動,而且他們正一步步取得勝利!

4:47
但禁用幾百萬個塑膠袋,就能改變遊戲目標嗎?光是這樣的確不夠,但如果加上其他無數有志之士努力打造的治本方案,就能做到!滴水穿石,這些解決方案正慢慢扭轉局勢。

5:03
當人們為了改變遊戲而加強實力,他們的公民力量也會變強壯,他們努力讓自創的在地解決方案推廣出去,擴大規模,一旦看到這些方案受到有權有勢的財團阻擋,各個公民行動者便互相支援,爭取真正的民主:民治、民享,使用購物卡(前面提到的另一種治標不治本解決方案)永遠也做不到這個層次,但是無數公民運動可以。


5:28
每當我考慮加入一項解決方案時,我會評估它是否具有改變(遊戲目標的)潛力。…為了方便評估,我用 GOAL(目標)這個字當口訣-我要知道這項方案是否包含:G-給人民更多力量從企業手中奪回權力已捍衛民主;O-幫助人民張大眼睛認清真相…;A-將該方案造成的全部成本都納入考量包括對人或環境的傷害…;L-縮小當前巨大的貧富差距…。如果一項解決方案有能力或潛力做到上述四點,我就加入!這種方案其實到處都是(舉例美國克里夫蘭州的常青合作社,以員工即老闆的形式經營各種綠色企業:如洗衣店、太陽能公司、都市農園…),他們提供穩定的工作給舊遊戲裡的輸家。…這些合作社更為進步,他們讓企業變民主、永續、公平,這就是改變遊戲的方案。

6:54
(另外一個例子:)在義大利的卡龐諾里,當地公民和政府、企業合作,他們不是只想著如何管理垃圾會更好,而是去思考如何從源頭減少垃圾,他們提出的垃圾解決方案,不必依賴昂貴的技術,而是靠著彼此合作,一起回收廚餘做堆肥、思考如何避免拋棄式產品、還有把廢棄物做更好的利用,他們已經減少了82%的垃圾,同時增加了工作機會和社會網絡。

7:25
(講第三個例子:)還有最近興起的「合作消費」,俗稱「分享」。分享聽起來好像童話故事,但仔細想想,這正是改變舊遊戲的方法-分享會讓我們停止想要更多、更多、更多,轉而珍惜資源,讓人們取得原本負擔不起的物品,而且促進社群合作。有哪些分享方案呢?像是大城市的公共腳踏車,或是許多網路平台讓用戶分享各種東西:包括汽車、房子、和露營用具…,在我住的地方市立圖書館有出借工具的服務,根本沒必要每個家庭都買一副電鑽、噴火槍、掃描器、手推車、打氣筒…,只要「分享」就可以了。

8:06
只要有助於轉型的方案越來越受歡迎,我們早晚能達到轉捩點,不過前提是要堅持「更好」這個新目標,如果沒有設定新目標,我們為美好未來付出的努力只會:一、不夠,二、很難。而且更多的創意和心力會持續投注在延長 iPhone 電池壽命之類的問題,讓那些真正攸關人類生存的問題惡化到無從改善。


8:31
五年前我們製作了《東西的故事》影片,同時凝聚了許多對當前這場遊戲感到質疑的人,我們都同意系統有問題,現在是時候提出解決方案了,不要只是修改幾條規則,而是能真正改變遊戲的解決方案。你也想出力嗎?快來,我們一起採取行動吧!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M3o-x6B4M

重點一覽

0:00
(45年前,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人類登月,是因為這是人類所選定要去挑戰的「大事」-登月成功的背後代表的是一連串的科技突破,當時的科技有如作家艾爾文在1970年所形容的「加速推進力」,人類史上大部分時期,移動速度都不及一匹馬或一艘帆船,而1969年阿波羅十號太空梭的飛行速度卻超過了每小時四萬公里。但此後,就再也沒有打破紀錄,人類對科技潛力能夠解決「重大問題」的熱情與關注突然不見了:像是發明永續能源、終結癌症、終結貧窮…這些目標突然間變得像天方夜譚。)

5:16
(人類其實有極大的科技發展潛力,但今天的經濟模式卻一再將人們引導向「追逐金錢-滿足市場需求」的遊戲。由於人們投資在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科技上無法獲得短期性的「金錢」上的回報,這類技術研發難以取得資金來持續進行下去。今天經濟模式的遊戲規則也抑制了「永續能源」的發展(風力、太陽能、地熱、潮汐等),因為煤炭、石油、天然氣「價格」更便宜,但這些卻會增加溫室效應、且藏量有限,日漸用盡。…今天人類所走的是跟「資源導向經濟」完全相反的路。)

7:30
(有時候要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需要的不是「科技」的創新-例如貧窮問題,30年來的研究表明饑荒是政治上的問題打亂食物分配的結果。…而「政治」在當前的經濟模式中也是一樁「生意」,由「金錢」所左右。因此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模式本身的遊戲規則,這個規則是要人們去追求更多的「金錢-所有權」來獲勝、得到更多自由、或是存活。但今天的「金錢」不僅在鼓勵「人造匱乏」,它本身也是一種「人造匱乏」-「效率、永續性、富足」則是「利潤」的天敵。)

8:35
(演講者結論:我們可以、也必須透過「科學-科技」來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但有四個條件必須到齊:一、人們必須有意願去解決問題;二、各組織機構必須能去支持該解決方案;三、必須是「技術上」的問題;四、我們必須認清、理解到問題的存在和本質。…其中第一、四點都是「時代精神運動」與「維納斯計畫」的教育目標;第三點「技術上的可行性」也完全是「資源導向經濟模式」中所考慮到的重點;而關於第二點,同樣必須透過「啟蒙」漸漸讓更多人擺脫追逐「金錢-利潤」的迴圈,才能解決今天人類的「重大問題」,因為視「金錢」為最大追求就是問題的根源。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h-Vh-i2aY

重點一覽

0:18
在我們的文化中,談論「未來」有時候是因為,如果直言(或批判)「現況」的話就會太刺耳或是太危險。但你可曾想過,為何 TED 講者們承諾我們的未來很少實現?是想法本身出錯了嗎?還是說光是提出想法就足夠了?

0:37
我寫關於「科技」與「文化」之間的連繫:關於「科技」如何使某些世界成真,關於「文化」是如何反過來促進了那些「科技」的發展-這是「(文化)哲學」與「(科技)設計」產生交集的地方。(接著反思 TED 是否真的可以達到它想要幫助改變世界的理想,而 TED 現在又有什麼樣的問題。)

1:16
(TED 第一個問題是)「過度簡化」。我得聲明,我不是反對一群有熱情的人做著有趣的事情,再用大家都能懂的方式去說他們的故事,…(接著講一個更明顯易懂的負面例子)這已經不能叫「知識普及化了」,這是將有重量、有價值的東西,「去掉核心」,好讓人可以無需咀嚼就吞下。…這是我們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2:16
所以…TED 究竟是什麼?也許 TED 是一種主張,它認為,如果我們討論改變世界的想法夠多夠久,世界就真的會改變。但這也不是真的,而這就是 TED 的第二個問題。…任一場 TED 演講打動人心的工具,就是「頓悟」與「個人見證」的合體:講者分享一些個人經歷、見解跟啟發、考驗跟苦難。到底 TED 聽眾希望從這之中得到什麼?一種還原現場的體驗?一瞬間的驚奇?一種世界終會改變的感覺?一種精神上的狂歡?那很遺憾,這些「假裝」對問題感興趣的心態,都不能撼動問題本身,…這些既存的問題才不管你有多樂觀。

3:35
(談到 TED 禁止偽科學和偽藥物,但卻又對偽政治和偽創新放行,演講者舉例的偽政治是 TEDxSanDiego 2011年的《Kony2012》演講,欲知更多可參考《Kony2012》宣傳片及底下的討論爭議與評論、或嘲諷式總結等。)

4:56
那麼…T-E-D,首先是「(T)科技」。有人說不只是改變正在加速,連改變的速度也正在加速-以這星球上的「電腦計算能力」來說,這是真的,但此同時-而這兩者大有關連,我們也正處在一個「文化」上的牛步時期(人類正積極把心力投資在充滿未來感的資訊科技,卻很少反思並改進自身目前的文化)。…這不是我們的未來之道,這是極度僵化的,即使是更強的電腦運算能力也救不了我們,因為,如果問題是一個系統(社會制度、經濟模式)特有的,那(科技)指數成長的「摩爾定律」也是讓問題加速惡化而已(比如說「科技性失業」、開發戰爭用機器人…)。

6:24
「經濟(Economics)」可能更能代表 TED 中的 E。沒錯,我們需要想像、設計一個「衡量價值」(什麼是重要的)跟「分配資源」(怎麼樣更平等)的新系統(制度),去處理交易中的「成本外部化」(環境污染、低薪化…)問題、財務協調規劃等等。因為從「國家計畫經濟」到「自由市場經濟」,這些都是無能的模式(前者可理解為「共產主義」-經濟由政府高層的少數人掌控;後者是「資本主義」-經濟由少數大財團掌控),我們的思維還卡在冷戰時期(還在討論要國家多管控、還是多放任大型企業與銀行)。而更糟的是,我們用形而上學去辯論經濟議題,好像真實世界的危機只是一些「理想假設」裡出現的爛例子:理論中的「共產主義」是平等的美好社會,真實世界的「共產主義」卻代表著生態破壞、政府控制、爛車子、跟勞改營…。理論中的「資本主義」是創新火箭、跟奈米生技、明星拯救非洲…,真實世界的「資本主義」,是沃爾瑪奴工、品味可怕的豪宅、窮人住在拉斯維加斯的下水道、歌舞選秀節目、再加上生態破壞政府控制、爛大眾運輸跟監獄企業…。而我們檯面上(政治人物提出)的其他選擇卻只有:「維持現狀」然後加上一點「自由放任」、或是「維持現狀」再加一點「政府干預」。為什麼?這個時代已經看到生活品質上的巨大改善,但矛盾就在於,我們現有的系統(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名稱隨你說-只是在短期內讓新科技(商品)成真,但長期來看卻壓抑了這些科技的真實潛力。新的經濟模式是必要的。

7:55
D-「設計」。也許,我們的設計師,與其重複地(在當前的體制框架下)推出「換湯不換藥」的「改變的媒介」這類專案原型(或改革方案範本),然後才來百思不解為什麼這些專案(改革)做不大,也許我們該做的是承認「設計有其極限」:…興奮地討論「設計」不難,就跟討論(或想像)「未來」一樣,比起直接談論真正尖銳的議題要「有禮貌」得多了,像是談「手機、無人飛行器、跟基因組等等」,…剛才說的這些科技除了製造驚奇,同時也帶來「美國國安局監控、飛行機器謀殺人、以及基因公司批發販賣被私有化的生命」,這些黑暗面不能不說。

8:42
所以你可以看到,這些科技的潛力,同時間是美好而且可怖的。要讓這些科技能用在正途,只強調「創新」的設計就無法勝任這個任務,我們要讓設計更強調「免疫」(即「資源導向經濟模式」提到的「技術性剔除」),能夠主動地去預防某些我們不樂見的「(科技)創新」。


9:39
我樂見的是新的世界格局,不是一種基於不思進取的殖民主義、古代基因組、宗教辯論…,而是更有潛力的東西,但現在的 TED 不是這樣。…有個 TED 講者近來提到他的工作,他說「現在所有條件都到位了,唯一限制我們的就剩想像力」,錯了,如果我們真心想看到改變,我們就必須咬著牙去研究那些硬道理-歷史、經濟、哲學、藝術…-釐清歧異、破解矛盾,因為偏重關注「科技」、或是「創新」…實際上是阻礙改變,我們的思維必須從膚淺的表面,提高到系統的結構面(了解社會制度、經濟模式的運作過程)-這個我們生於其中、影響我們至深的系統。

10:46
需要的是「去神秘化」跟「讓概念成形」-這是艱難的工作-多一點「哥白尼」(科學方法、批判性思考等),少一點「托尼羅賓斯」(一味過度樂觀的正向思考、自我感覺良好)。在社會層面,重點在於,如果我們將心力投資在讓人感覺良好卻無效的事物,而不去投資在可能解決問題但不激勵人心的事物,那在長期的小確幸跟微革命後,人類的命運只會越來越艱困。在這種情況下,安慰劑不僅沒有用,還是有害的,因為它把你的利益、能量、跟憤怒,都轉移到「鴕鳥心態」的黑洞中(逃避現實、自欺欺人…)。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CQIC_mw1R4

重點一覽

0:15
想像一下自己正在玩大富翁游戲,只不過在這個游戲裡面,那些幫助你贏得勝利的因素,比如「技巧、才能、和運氣」,在此已無關緊要,就像人生一樣-因為這個游戲被操縱了,而你已經占了上風:你有更多的錢、有更多在棋盤上移動的機會、以及更多獲得資源的機會…。在你想像這個經歷的時候,我想讓大家問一下自己,一個被操縱的游戲裡面,作為一位優勢玩家的經歷,會如何改變你思考自我、和對待對手的方式?

0:55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我們做了一個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招募了100多對陌生人到實驗室,通過擲硬幣的方式,隨機選定兩個人中的一位,作為游戲中占上風的玩家-他可以拿到兩倍的錢…,而且可以同時擲兩個骰子而不是一個,所以他可以在棋盤上移動更多。在接下來的15分鐘內,我們通過隱藏式攝影機觀察了現場情況…。

1:47
(實驗中…)玩家們很快就意識到,這個游戲明顯有點奇怪:一個玩家比另一個玩家,明顯有更多的錢。隨著游戲慢慢進展,我們觀察到兩個玩家,開始有一些明顯不同的表現:富有的玩家,在棋盤上移動的聲音更大,移動的時候,幾乎是在狠狠砸棋盤;我們也看到了富玩家們更多的「霸主」信號、肢體動作、權力的顯露、以及互相慶祝。

2:23
我們在旁邊放了一碗椒鹽卷餅,就在(錄影畫面中)右下角,這使得我們可以觀察玩家吃椒鹽卷餅的行為,我們就是看看玩家吃了多少椒鹽卷餅。…不出所料,大家覺得有問題,起先他們好奇那一碗椒鹽卷餅為什麼會那裡…,但盡管如此,整個遊戲現場的主導形勢(一面倒的情勢)還是不可避免,而那些富有的玩家開始吃更多的椒鹽卷餅。

3:09
游戲繼續進行,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明顯的有趣現像,就是富玩家,開始對另一個玩家表現得不友好,對那些可憐玩家的貧窮困境,越來越不敏感,開始越來越頻繁的炫富,更喜歡展示他們正在做的一切。(錄影畫面中)富玩家:「我什麼都買得起」、「你還欠我24塊,你很快就要輸光了,我要買它,我太多錢了,那麼多花都花不完的錢」;富玩家2:「我要把整個棋盤都買下來」;富玩家3:「你很快就要沒錢了,我已經差不多不可戰勝了。」


3:58
下面是我覺得,一個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15分鐘要結束的時候,我們請玩家談論他們在游戲中的經歷,當富玩家談論他們在這個「被操縱」的游戲裡面為什麼必勝的時候,他們提到了「自己」為了買到不同地產、和贏得游戲勝利所做的努力。而他們忽略了:這個游戲一開始的不同形勢-也就是「投擲硬幣」,已隨機決定了他們哪一個能獲得優勢。這對我們理解大腦如何看待「優勢」提供了非常好的啟發。(香港《窮富翁大作戰》節目也與心理學家合作做了相同的實驗,結果贏家-即一開始的優勢玩家同樣也對自己的獲勝作出相同的理解:認為是輸家技術不夠好的問題,卻沒有考慮到自己先天上的優勢。類似的「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說法,在我們已了解到今天的貨幣體系是一個必然產生失敗者的制度、及景氣循環的原因後也不再適用了,因為這只會更加步向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4:51
我們可以用這個大富翁的游戲作比喻,來理解我們的社會以及「社會分層」-也就是有的人,有大量的財富和地位,而很多人沒有,他們僅有很少的財富和地位、以及很少獲得寶貴資源的機會。…(講者過去參與進行過的許多研究中)大量研究都表明,當一個人的財富增加時,他們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下降,而他們的「優越感」增加,也更注重「個人利益」。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富有的人更可能,把「貪婪」定義為好的,把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定義為有利的、道德的。

6:07
我們在這一領域最初做的一些研究,觀察了助人行為…,我們很想知道什麼人更傾向於,給其他人提供幫助,富人還是窮人?其中一個研究,我們把一個社區的富人和窮人都帶到了實驗室,給了每個人10美元,我們告訴他們,他們可以把這10塊錢給自己用,也可以把其中一部分拿出來分享,如果他們願意的話,跟一個陌生人分享-一個永遠不會再相遇的陌生人。我們觀察人們給了多少。那些年收入為2萬5千,甚至低於1萬5千美元的人,和那些年收入為15萬,甚至20萬的人比起來,多給了44%!

7:02
我們還讓人們玩游戲,看看什麼人更可能為了贏得一個獎品而作弊。其中一個游戲,我們其實操縱了電腦,使得某些數字不可能出現,這個游戲裡面…,越富有的人,越有可能在這個游戲中作弊,去爭取那個最終能夠贏取50美元現金的分數,可能性甚至高達3到4倍。

7:32
我們還做了另一個實驗,觀察人們是否會從糖果罐裡面拿糖果,糖果罐上清楚地寫著:「給小朋友預留」,…我們明確地告訴了參與者,這一罐糖是給隔壁發展中心的小朋友準備的,…然後我們觀察這些參與者拿了多少糖果。那些感覺富有的參與者,比那些感覺貧窮的參與者,多拿了兩倍的糖果。

8:09
我們還研究了汽車,…不同類型汽車的駕駛人,誰更傾向於做一些違法的事情。其中一個實驗,我們觀察了駕駛人在碰到行人(我們安排的)過馬路時的停車行為。在加州,…法律規定碰到行人要過馬路,我們必須停車,下面我告訴大家我們(的實驗)是怎樣做的:左側是我們的研究人員,裝作一個行人,他正要過馬路…(下略)。幾天內,我們測試了幾百輛車,記錄誰停了誰沒有停,我們發現,隨著車價的增加,駕駛人違法的傾向,也增加了-在我們的廉價車系裡,沒有一輛車做出違法行為,而在我們的昂貴車系裡,有接近50%的車都違法了。

9:37
我們還做了其它研究並發現,越有錢的人越有可能在談判中說謊;贊同工作中的不道德行為:比如從收銀台偷現金、受賄、忽悠唬弄顧客…等。


9:52
我並不是說,只有有錢人會表現出類似的行為,完全不是。事實上,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在我們日常的分分秒秒中,都要跟這些「(自私)動機」作鬥爭:什麼時候、以及是否把我們的利益置於他人的利益之上?

10:33
我們的發現是,你越有錢,則越有可能,去追求一種「個人」的成功、「個人」的成果和成就-這可能是建立在對旁人的損害之上。


11:14
(今天的美國社會)頂層20%的(富有)人口,擁有整個國家接近90%的財富-我們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經濟上的「不平等」,而這不僅意味著財富更多地聚集在為數很少的一群人手裡,還意味著「美國夢」(意指「人人只要努力都有相同的機會獲得成功」)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都變得越來越遙遠。如果事實果真如我們發現的那樣,你越有錢,就越發覺得這些財富是你應得的、越會把自己的利益置於他人的利益之上、越會做那些利己的事情…,那麼沒有理由可以相信,這個(社會不平等)現狀會有所改變,事實上,我們有更多的理由認為情況會變得更糟糕。

12:11
經濟上的「不平等」,…會讓個人和集體都變得糟糕,不僅僅是(社會)底層的人,是每一個人,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頂級實驗室的非常有說服力的研究,展示了日益增加的經濟「不平等」造成的影響範圍「社會流動性」(從一種社會階級流向另一種社會階級的變化)、那些我們非常關心的東西,如身體健康、社會信任…,都會隨著「不平等」的增加而削弱;同樣的,社會中負面的東西:比如肥胖、暴力、徒刑和刑罰…,都會隨著經濟「不平等」的增加而加劇,而這些後果,不是只有少數人所承擔的,而是會影響社會的各個階層,即使是在頂層的人也要遭受這些後果。

13:13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這些帶有延續性的,有害的負面影響,看上去像是什麼東西失控了,而我們無能為力,特別是作為個人更是無能為力。但事實上,我們發現,在我們自己的實驗室研究中,小小的「心理干預」,「價值觀」的小小改變,某些特定的微小「暗示」,就可以將「平等」和「同理心」恢復,比如:提醒人們「合作的好處」,或者「社區」(或稱「互惠社群」)的優點,就能夠讓富人和窮人一樣關注「平等」。其中一個實驗中,我們讓參與者看一短片,46秒,關於兒童貧困,以此提醒大家周圍人的需要,看過這個視頻後,我們觀察了他們為實驗中一個陌生人提供幫助的積極程度,(結果)看完這個視頻一個小時後,富人變得和窮人一樣大方,他們願意花時間幫助別人-幫助那些陌生人,這意味著這些差別不是與生俱來或一成不變的,它們很容易改變,只需要「價值觀」的微小變化,「同情心」的一點點推動,和「同理心」的輕微觸碰。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1ctNGY5s

重點一覽

0:14
有一件事情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錢與市場機制應該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現在沒有多少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如果你進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監獄服刑,你會知道,如果標準的牢房你住不習慣,你可以花錢升級,這是真的。你們猜要多少錢?…公道價,一晚82美元;如果你去遊樂園,但是不想排隊,有個辦法,很多遊樂園都可以讓你額外付費插隊,他們把這叫快速走道或 VIP 票;而且不只遊樂園這麼做,在首都華盛頓,人們為了重大的國會聽證會排起人龍,有些人不喜歡排隊排上整晚,有時還會下雨,所以說某些非常想參加的人,像是說客,但又不願排隊,他們就會去找「排隊外包公司」-你付一筆錢,排隊公司就雇用遊民,幫你站在隊伍中,多久都可以,然後說客們,在聽證會開始前,就去把位子要回來,這樣就能坐在聽證會的前排了。排隊也能外包,這就是訴諸「市場機制、市場思維、市場方案」的結果。

2:38
過去三十年,我們活在一場無聲的革命中,我們絲毫沒察覺到,我們已經從一個「市場經濟」轉變成一個「市場社會」了-兩者差別在:「市場經濟」是工具,一種提高生產力有用的工具(當然在許多方面,同時也在極度壓抑生產力),但是,「市場社會」中,什麼都能用錢收買-生命變成一場拍賣會。「市場思維、市場價值觀」,變成所有生活層面的主流,從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到健康、教育、政治、司法、公共事務…。

3:30
那麼,為何要擔心?為何變成一個市場社會需要擔心?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跟貧富差距有關,當能用錢買到的東西越多,越是有錢的人、或缺錢的人,就越會受到影響,如果錢只能買到遊艇、豪華旅車、跑車…,那貧富差距還不會太大,但是當錢變得能夠決定生活的基礎:有品質的醫療照護、一流的教育、公共政策與選舉…,當錢統治了這些事情時,貧富差距就會大到難以忽視-將所有事情訴諸市場機制,會惡化貧富差距、以及其帶來的社會後果。

4:39
(接續上一段)第二個原因,除了貧富差距之外,還有就是:有些社會的良知跟原則,在加入了市場思維跟市場價值觀之後,這些原則就會被改變,而值得重視的良知會被排擠到一邊。

5:05
(接著試問聽眾是否贊同一些學校透過「金錢」作為誘因,去鼓勵學生多讀書、考高分的做法。反對的發言者表示這種做法會拿走、或扭曲學生的「內在動機」-原始的出發點:學習與探索世界。

8:21
(接上,主講繼續:)這段交流也帶出了接下來的問題,金錢誘因是否會排擠或者腐蝕更崇高的動機呢?也就是去學習、去熱愛學習、去為自己閱讀,…「市場機制」、或者說「金錢誘因」,似乎教得不對,而如果真是如此,這些孩子又會變得如何呢?我現在就說一下這些實驗的結果,考高分就能換錢的結果不太一致,大致來說,這做法無法導致分數提高;至於看一本書得2元的辦法,確實讓孩子看了更多本書,但孩子也傾向去看更薄的書了。而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孩子會變得怎麼樣呢?他們會否從此認為讀書只是差事、只是按件計數領賞,這就不好了;或者也許出發點錯誤,但也因此引發孩子對閱讀的熱愛?

9:50
(接續上一段)經濟學家通常假設市場機制是「惰性的」(如「惰性氣體」-不會跟其他物質產生交互反應、影響),他們認為市場不會影響或污染交換物本身、他們認為,市場的作用只是交換,而不會改變被交換物的意義或價值觀。當交換物是有形的,這種假設便可能成立,…但是當交換物是無形的時候,情況就不一定了-像是社會原則、教學與學習、或是參與公共事務,在這些領域,讓市場機制或金錢誘因介入,可能就會侵蝕、排擠掉那些市值以外的價值跟值得重視的精神。

11:49
事實上,在過去三十年中,當市場邏輯跟市場思維變成了顯學,我們所有公開演講中的道德原則也變得空洞了,但因為害怕爭執,我們避而不談這些問題,但是當我們知道市場會改變事物的本質時,我們就必須公開討論這些問題、以及對事物的評價。

12:26
把所有東西都標上價格能產生的最大傷害之一,就是失去我們的公民社會意識。


12:41
把生活的一切都市場化,最後結果就是,富人跟窮人的生活圈越來越遠:居住、工作、消費、娛樂的地方都分開、我們的小孩上不同的學校…,這對民主有害、也稱不上是美好的社會-即使對那些最有錢的人來說也是,原因是:民主不要求完全平等,但民主需要的是公民彼此在生活中的交集。民主的可貴在於: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遇到彼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彼此交流,因為這個過程讓我們學會溝通與包容-也是我們尊重公共利益的基礎。

13:54
到最後,市場機制的問題非關經濟學,而是關於我們想要以何種方式共存,我們想要一個任何事物都能用錢收買的社會,還是要堅守,市場機制所不在乎的、任再多錢也買不到的-道德跟公共利益。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uhgO7RBuCQ

重點一覽

0:00
(世界上有非常多問題,但每個人的專業都不同,只能從自己的領域去看見世界。正確的應該是把這些問題視為全球這個大整體的「系統」問題去看待-然後就會發現,今天的工業文明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1:17
我們面臨的各種危機,只是當下這種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無法在21世紀繼續運作的各種具體表現而已。
(接著一位研究群體暴力、恐怖主義的分析師,深入研究系統性與結構性問題如:氣候變化、能源衰竭、糧食安全、經濟危機如何相互作用、加創激化衝突,了解危機的來龍去脈、專家的不同立場,並把利益相關人提供的資料跟客觀數據分開。)

2:55
當我們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總是採用孤立的觀點,這樣我們就認識不到它們是一個整體「系統」的一部分。我們的研究是如此孤立以致於氣候學家只關注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而在研究人類對環境影響時只關注環境惡化,這樣他們就看不到氣候變化與我們全球經濟結構間的直接關連,也看不到這種經濟結構是如何在某種程度上,迫使我們繼續在這條「無限制發展」的道路上走下去的。為了生存,為了防止企業倒閉,那就不得不每年繼續增長-也就是說不得不一直提高利潤,這成了我們生存的底線。所以說,不加限制的增長模式是一個失敗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行不通,而且正給我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但是大多數專家在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只從他們所在的領域出發,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些問題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他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接著是導致今日「錯誤決策」的核心價值觀來源-兩位重要影響人:第一位的思想是「文化差異」是總總衝突的根源、第二位的思想是「新自由主義」才是最進步的-反對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這兩種思想的相加,就產生:「西方文明最先進,而各種戰爭、衝突,則來自與落後文明的摩擦」-如果你這麼相信,你就脫離了現實,並且沒有看見系統性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了解每一種危機背後的系統性關連。)

8:01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我覺得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我們已經過了扭轉氣候變化趨勢的轉捩點。看過各種科學數據以及上千份的科學論文後,對於我來說,全球變暖是個事實,來自大多數科學界的主流評估認為,其原因是燃燒化石燃料導致的,而我也堅信這個評估是精確的。我還詳細研究了很多對此持懷疑態度的觀點,比方說,這些觀點會認為氣候變化是由於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因素導致的,比如說太陽、或是認為氣候變化是地球本身週期性氣溫變化導致的,我在研究這些反對觀點的時候是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的,而我的結論是在理解氣候變化時,儘管的確需要考慮這些因素,但是光憑這些是無法解釋現在的這種全球變暖趨勢的。對我來說這不是全球變暖在不在發生的問題,而是它正在以多快的速度發生、以及變暖會不會對我們文明的生存造成嚴重影響。

9:01
大多數的制定政策的人都認為我們要有這樣一條底線:那就是我們應該去減少大氣中的化石燃料排放量,減少到百萬分之450。這樣才能讓我們到本世紀中期將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如果我們可以將溫度上升控制在這個水平,那麼我們能夠避免由於氣溫上升帶來的一些可怕的後果。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恐怕做不到這一點。(之後,更可怕的科學數據顯示:溫度上升超過一度事實上就會發生很難以預測的變化、氣候災難,不需要到達兩度,就會變得不可控制、難以逆轉。而目前上升到達0.7度,已經超過了1000年內可能的變化幅度。)

12:08
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時,都被潛意識中的錯誤認識框住了思維(或者被財團收買),錯誤地認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是最先進的體制,人們沒有看到像氣候變化這樣的問題其實是當下社會運作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卻把它看作是與社會運作模式格格不入的一個問題。因此,人們沒有提出改善社會運作模式的意見,不但沒有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加以限制,而是想進一步發展新自由主義(「碳交易」即是一例)。

17:23
很多人不知道「石油峰值」這個概念,也不知道我們離用光石油的日子不遠了,而這是個事實,所以廉價石油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當石油峰值來臨的時候,想要從地底下採出石油來會變得更加困難,所以石油就會減產,而且不會出現任何好轉。

18:02
(對石油峰值曲線的解釋-世界的石油峰值是2005年,之後產量就會持續下降。接著開始講石油在生活中有多麼無孔不入:各式各樣產品中都有。然後是替代物質沒辦法成功替代、煤炭會在2025年達到高峰、天然氣也剩下幾十年、核能的發展從興建電廠到廢棄物處理全部都需要用到石油。所以可再生能源是出路,但是興建過程也是要先消耗石油,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也無法趕上今日工業增長的需求量。)

26:11
那麼是不是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再過充分享受物質的生活了?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這樣的。但是是不是就是說我們會回到石器時代呢?不,倒也並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這就是世界末日了,而是說某種形態的工業文明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這種工業文明型態是以不加限制的增長,無限制的干涉自然為基礎的。這種型態的工業文明必須改變,如果不改變,那麼它就無法存續,結果就是工業文明倒退到原始社會、或者是慢慢走向衰落。(接著講農業的多產與自動化、到超級市場-今天的社會運作方式不改變的話,將來必然會影響農場數量,一方面是能源危機影響自動化與肥料、殺蟲劑…、一方面是氣候變遷導致的乾旱與洪水。)

29:08
當然,問題不僅僅是「石油峰值」和「氣候變化」,這還關係到「經濟體制」本身,這種經濟體制迫使我們不斷地試圖去控制更多的資源、生產更多的產品,來滿足以盈利為目的的「農業綜合企業」集團的利益。這樣一個體制不是基於滿足人們的基本食物需求,而是基於滿足農業綜合企業這個集團中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這部份人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毫無興趣、對普通民眾的需求也不感興趣。他們在乎的是盡可能多地生產食物、盡可能多地銷售食物讓人們來購買。也就是說,為了發達國家食品行業的利益來生產、並且將食品價格定在一個可以讓人們消費最大化的範圍,從而他們獲得的利益也就最大化了,結果就是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肥沃的土地被佔用。另一個問題則是工業化農業的農作方式,正在耗盡土地的生產能力,這些農作方式造成土地退化,使得土地沒有足夠的恢復時間來繼續產出足夠的糧食。

30:31
我們的國際糧食分配體制就是這麼畸形,在欠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流離失所,為這個農業綜合企業集團務農、生產糧食,然後這些糧食以低廉的價格出口到西方的富國,而他們則需要從西方購買食物,但是這些西方生產的食物價格昂貴,欠發達國家的人根本負擔不起。這些因素結合起來-經濟不平等、工業化造成的土壤退化、能源峰值、氣候和生態的惡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因此我們會看到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玉米、小麥等等這樣的主食價格將越來越快地增長、我們也會看到越來越多欠發達國家的人遭受營養不良和飢餓,慢慢地,這些結果可能最終會使發達國家自身也遭受惡果。(後面提到必須改變「浪費-人造匱乏」文化-研究顯示有機、本土化、無殺蟲劑農業可以滿足110億人,只要不要「經濟無限增長」的話。

33:59
世界1%的人口,統治並且擁有整個世界的生產資源,而剩下的我們大部分人則一無所有。所以很清楚,這種結構性的問題必須得到改變,如果我們希望解決由無限制增長帶來的問題、希望解決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的話。從根本上說,如果真的想要人們可以直接參與糧食生產,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份,這不僅僅是我們的事情,而是99%的我們以及那利欲薰心的1%的集團共同的事情,我們所有人都要面臨一個困難的階段,而不幸的是,當前我們對此知之甚少(新自由主義不承認經濟奠基於有限的資源,這種缺乏認知也將使新自由主義消亡-連帶世界一起)。

36:49
(開始講「部分儲備制度」的發展:無限生錢、用錢賺錢、「債務黑洞」、與「指數增長」-這部份同時可以參考《金錢就是債務》《時代精神:附錄》6分40秒左右開始。也講到「次級房貸」金融泡沫-這是因為碰到了石油峰值,導致經濟增長降低,而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但是政府並沒有想要改變體制,而是強化體制的控制,並讓「全民買單」。)

41:45
如果我們看看政府(對金融海嘯)的應對措施,就會發現,政府並沒有把目光投向變革這個體制,而是相反,進一步強化這個體制、加強控制。那麼誰是第一批遭殃的呢?經濟衰退就會導致普通消費者-那些普通人先遭殃。普通的納稅民眾,他們繳納的稅款用去幫助那些破產的銀行償還巨額債務,而這實際上讓銀行將自身力量集權化了。這就像是鼓勵那些銀行說,你們將我們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後,我們會付錢給你們,錢呢就從那些遭你們難的納稅人兜裡拿。同時,把這部份錢從經濟中拿出來,實際上讓情況變得更糟,所以實際上這就縮減了實體經濟規模,而實體經濟才是在進行生產的經濟,是我們需要的經濟。這還導致了更多企業的倒閉-更多小企業的倒閉,從而導致實體經濟規模的進一步縮減。在這些小型企業倒閉的同時,大型企業、特別是大型銀行,現在靠救助金增強了實力,開始大量收購其他類似企業。所以現在人們面臨的情況就是更多所有權的集權化。
(之後談到政府不從根本改變,是因為思想根植於新自由主義-政府盡量不要管理並將市場完全打開、私人投資者想幹什麼就給他們幹,這跟民主完全背道而馳。-關於這一點,實際上應該是:對企業、銀行有利之處,政府通常不會管制,但當企業與銀行把自己搞砸了,政府又會進行干預,把納稅人的錢大把的花在拯救它們身上。光這幾年金融海嘯,美國對銀行的金錢援助總額就等同於過去五十年來撥給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總預算。)

44:58
(積極推行新自由主義的是:世界銀行(WBG)、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貿易組織(WTO),並談到他們如何利用貸款讓欠發達國家聽話、對社會結構進行重組。詳細過程的描述可以觀賞《時代精神:附錄》電影從23分鐘開始的「經濟殺手」片段。)

46:29
(接續前述)這就是說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或者說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是個破損的體系-是行不通的。以創造經濟增長和財富為藉口、宣稱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而實際上則是將利潤集權化、從這些(欠發達)國家奪取資源、原材料、以及勞動力,來滿足少數人的利益,同時使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陷入了更深的貧困和債務中。這個過程使得位於發達國家的各工業中心,可以繼續在過度消費和無限制增長的道路上走下去,這反過來又加速了全球的危機。


48:20
(所謂的「恐怖主義組織」的資金除了從中東國家支援外,西方國家也牽涉其中。碳氫能源-石油中的成分、與石化燃料大多生產於中東、中亞特定地區,而西方國家想要低價買到這些資源,因此和這些地區的專制政權合作。而西方為了在這些地方擁有控制權,也跟著資助了「恐怖主義組織」,去破壞特定戰略地區的穩定性,接著有更精采的介紹,關於賓拉登、聖戰組織、塔利班。)

57:14
這向我們表明,阿富汗戰爭不是一場打擊恐怖主義的戰爭,甚至都不是作為對911事件的回應。這場戰爭早已計畫好了,而911只是提供了一個托辭。這場戰爭是為了獲取地區性資源,和人權、反恐都沒什麼關係。

57:54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更傾向說我們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恐怖主義是我們體系的一個產物,恐怖主義已經成為這個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恐怖主義也成了國家將對外政策軍事化的理由、成了國家對本國公民越來越嚴酷的理由。(即「恐怖份子」是一個虛構的名詞,用以描述任何挑戰既建體系的個人或團體。)

58:45
總的來說,我們正面臨氣候變化、能源問題、糧食安全、經濟危機、甚至是恐怖主義這些交織在一起的危機,而且這些危機都在升級。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沒有去處理那些引發危機的根本性的、結構性的原因,…相反,政府變得更有能力也更希望去,將軍事力量最大化,來維持不平等的全球經濟系統,並且通常用「反恐」作為理由。在國內也是這樣,政府制定通過越來越多侵犯個人自由的立法,這些立法可以讓他們監測社區動向和人們的生活,加強了他們控制民眾的能力、也加強了他們對付持不同政見者的能力。(並走向軍事獨裁的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

59:52
(再一次講到進行決策者往往忽視總總危機的數據和報告,這都是因為被潛意識的新自由主義-「我們的生活方式最先進」的框架、思想體系、幻覺、錯誤認識所蒙蔽,當被這種思想蒙蔽時,解決危機、維持社會現狀的方式就變成是「使用武力」,並且英國現有法律已允許在最差的情況下,可以合法的終結民主、實行專制。但確實有更好的做法,只是國家立法者對這些顯得興趣缺缺。)

1:04:59
這種以侵犯我們個人自由和人權、損害個人尊嚴為代價的,來不斷擴大國家權力的做法,是政府正在失去控制的一個根本性表現,而且政府越發擔心如何維持秩序、保持現狀、像以往一樣維持經濟發展。政府當下的政策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沒有去解決引發問題的真正原因,這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引發這些共發性危機背後的原因仍然存在。

1:06:50
這些危機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實際上是一種過渡過程的表現,向另一種文明、向另一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結構的過渡。我想我們急切需要知道的一個問題是:接下來會怎麼樣?後碳時代、後峰值時代會是怎麼樣的?而這事實上取決於我們。


1:07:26
很清楚的是,我們不能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繼續無限制地增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克服這些危機,那麼我們就需要重新審視我們對自身、對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關係之間的理解。我們需要走出現行的一些思想和價值觀念-這些思想和價值觀念驅使我們不斷追求物質增長,而這又根植於這樣的觀念之中:人類的發展程度取決於物質消費程度和財富大小。

1:08:42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什麼叫發展、什麼叫進步。我們需要將其定義為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平等),而不是物質生產和消費,並且要認識到我們取得的任何物質進步,如果對我們一致認為的那些更具根本性的目標沒有貢獻的話,那麼這些物質進步沒有任何意義。這些更加根本的事物包括清潔的水、教育、普及讀寫能力、包括精神滿足、包括社區、家庭、包括生活幸福與滿足。這些事物或許存在物質的成份,但是這些物質成份不是生活的根本性要素。(最後,再生能源是未來趨勢,但這樣還是趕不上經濟增長,「本土化小規模自給自足社區」或許是將來首先要採行的新生活型態。)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5pALpPm0wM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oBL-P1WGQ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b9IICTVOY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4nmZ3YQwQc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RZM2Yztw0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MvmjwsXms
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XUO4CmFM4
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1Lt1PuImh4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hTjX2idpI
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VGk4BmQyE
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HsAokyc8A
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7Rm4ba65E
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Z_ohB6qE
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43CLHL7f2c
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isN49j5U
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5D6SjR-iQ_58ohuVQdnkiSNCg1dKJU-
或:
http://www.56.com/u24/v_NTk0MTcwODU.html

重點一覽

Part 1

4:29
企業是人為的創造,你可以說,它們是惡魔,試圖吞噬所有可能的利潤,不惜一切代價。(之後也舉「科學怪人」來比喻人類被自己的創造物所毀滅。-同樣也可以參考在《民主失竊的故事》中用「機器人」的形容。)

5:57
什麼是企業?…它是商業所有權的一種形式,是指一群為達成一系列的目標,共同工作的個體(上司到下屬、或老闆到員工等所有人),其中首要的目標就是-為其所有者(老闆、股東)贏得大量的、增長的、持續的、合法的「利潤」。

6:30
(今日企業的誕生,始於原本為了解放黑奴自由和保護其財產的法律被扭曲來保護「企業法人」。)


Part 2

4:13
企業被(法律)賦與了「不死人」的權利,但它們是特別的一類人,沒有道德觀念。這一組「人」,是依據法律設計成立的,只為它們的股東著想,而不考慮其它人的利益。(然後有更多不錯的形容。)

7:39
這並非自然規律,而是一項特別的決定,實際上,是一項司法判決,因此,它們(企業)只著眼於一小部分大股東的短期利潤。(法律規定企業的本分就是如此。)

8:05
企業只有義務令自己不斷壯大和贏利,通過這種途徑,它試圖將利潤提高到這樣一種程度-可以令其他的人為它的社會影響,付出代價。經濟學家用了一個可怕的詞來描述它-「外部性」(盡可能把各種問題、成本投向他人、或由社會承擔,以盡可能提高獲利)。


Part 3

0:13
企業在壓力下生存,它們必須馬上出成績,將成本外部化。不關心、或者不知情的公眾們,使成本外部化成為可能。


0:27
(針對企業法人的行為進行人格診斷,並分析它的精神疾病類型,診斷確認的項目有:無法產生罪惡感、對他人感受無動於衷、無法維持長久關係、罔顧生命安全、不誠實,為了利益一再說謊欺騙他人、未能遵守法律與社會規範。人格異常診斷結果:精神變態。-這也解釋了為何企業所掌控的「全球化」世界,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影片隨後談到了「血汗工廠」、欺騙消費者「購買將慈善捐獻」、以及「大量工廠廢棄物」等重要片段。)

5:47
(各國加工出口區為了吸引外資,紛紛降低了工人福利,使得工人們幾乎賺不到半毛錢。)

7:34
(石油化學合成產品的誕生,創造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與新的污染。)


Part 4

0:00
(化學合成產品產生大量的環境跟人體污染,而這些在工業界早已知道,卻試圖掩蓋,並導致了今天各種癌症的普遍。)

2:05
(孟山都公司私下使用牛乳分泌增加劑,卻聲明沒有使用抗生素、沒有副作用,事後被證實有數不清的相關副作用與衍生疾病,但是卻「無法可管」。接著也是孟山都生產的、在越南戰爭所使用的枯葉劑,造成無數越南人得到各種怪病、癌症、產生基因突變。)

5:57
(講到環境污染,非常可怕。)

8:37
(列出了數不清的企業犯罪記錄-如果犯罪能獲得的利潤,大於被逮受罰的可能性,或說,大於罰金賠償所造成的損失的話,企業就會去犯罪。


Part 5

0:00
(用「失靈而正在自由落體」的飛機比喻現在人類的文明正剛起飛,但若飛機沒有依照空氣力學自然法則來設計,自然要墜毀。接著說到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導致生命循環都在衰退,這裡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段落。)

4:47
(人在企業內部,進行各項決策都不得不面對「企業利益」這個「現實」。)

9:39
(講到抗議貝殼牌石油公司的人士遭到暗殺。)


Part 6

0:00
(談到孟山都的「基因改造種子」、一位商業間諜的告白、對血汗工廠「無感」的 NIKE 創辦人、還有更多公司環境污染問題。)

7:41
(911事件發生時,投資人最關心的是金價的上漲、當美國攻打伊拉克時,他們期待的是多炸幾座油井,以藉此從中大發災難財。)



Part 7

1:32
隨著「反管制」(反對對企業的管制)、「私有化」(國營事業賣給企業去經營)和「自由貿易」(解除所有國家市場保護)的發展,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場「圈地運動」(這是12世紀到19世紀時,封建貴族持續性強佔農民土地的惡行,使之成為私有牧場、農場,使得失去家園的農民成為僱傭勞動者、農奴-這種比喻十分恰切)。

3:15
「私有化」並不意味著你將公共事業交給某個好人,它意味著你將它置於未可知的暴政中。


4:15
有些人認為有一天,應該一切都私有化,我們這裡說的,不只是商品,還包括人權、人道主義服務,特別是,對生命的服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福利、養老金、住房、還有地球的存亡。這些領域,我們相信必須實行公共運營、或者公共管理,否則我們都會死去。(接著就講到了最佳例子:「碳交易」。)

6:20
(談到廣告的操作-對小孩購買慾的心理研究,是為了能製作控制孩童心靈的廣告,使他們更能夠去糾纏父母購買商品-「你可以操控消費者。」


Part 8

0:09
小孩們不是「小大人」,他們的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目前的情況是,營銷者們,在利用他們成長期的脆弱性,如今孩子們所面對的廣告,是心理學家精心炮制、由曾經難以想像的、高度發達的媒體技術不斷加強的。


3:17
你必須發展出所謂的「創造性的需要」,必須製造需要、必須向人們灌輸一種,無用論的哲學-必須讓他們關注於不重要的事物,比如時尚消費。

4:17
我們有很多巨大的產業、公共關係產業、大得可怕的產業、廣告業等等,它們致力於-按照所設計的模式,改造人們(如「借貸消費文化」、「慈善消費文化」「年輕時尚消費文化」-字幕開關於播放器右下方…,眾多各式流行文化都跟商業炒作脫離不了關係)。

6:17
一些最有創造力的人,被雇用來加強我們的信心-從企業世界的觀點來看(營造企業形象、獲取信任)。他們用企業欺騙性的假象來誘惑我們-那些用來分散我們的注意,並操縱我們的喜好的假象。

6:34
企業並不是在推廣特定的產品,他們在推廣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考方式、一個我們人類是怎樣的、和我們如何做到的故事,你知道,我們所說的解放、和所謂的自由來自哪裡(反管制、自由貿易…)。你知道,有幾十年、幾十年和幾十年的,宣傳和教育,教我們用某種方式來思考,當用到大的企業上,就讓我們認為:企業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或缺的、是非常有效的、也是有責任感的、為了社會發展和我們的美好生活。

8:23
它們是在兜售他們自己、是在銷售他們的主宰、在出售他們的規則、並且他們是在為他們自己,創造一個形象。


Part 9

0:00
(企業創造美麗的表象,但背後致力的減稅,削減了公共建設的經費。)

2:23
(迪士尼以「家庭與魔法」的概念推廣品牌,甚至打造了有5000居民的主題小鎮-「節慶家」。)

5:38
如果,有一天我們醒來,發現我們所有的關係,那些聯繫我們和其它人類的,都商業化了,那會怎麼樣呢?我們發現我們和其他人類的,幾乎所有的關係,都是商業引導的關係?人類文明在那樣的情況還能存活嗎?

6:04
「心理暗示」廣告無所不在,在環境中刻意「不經意」的展示各種廣告訊息,讓人們無意間接收到潛意識裡。)


Part 10

0:00
(此處講到生物、人類身上每個被分離出來的基因、尤其疾病基因,都有不同的公司把持專利。最新訊息是美國於2013年6月,最高法院判決已裁定自然生成的基因不能申請專利,但人工合成的基因專利仍然有效。)

4:10
(孟山都拉攏大學教授、專家、記者、公眾、以及食品管理局的人,來讓有害的牛乳分泌激素過關,後來遭於加拿大的研究踢爆其牛乳為黑心食品。接著就是一連串孟山都醜惡的打壓方式、脅迫或利誘握有證據資料的記者取消報導、或依要求修改報導內容,刪除對公司有害的所有細節-「新聞就是我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Part 11

4:42
(銀行與企業聯手,私有化其他國家的國營事業,包括航空、鐵路、電話、電力、甚至自來水…。)


Part 12

0:23
法西斯在歐洲的蔓延,得益於許多公司的幫助。(談到 Opel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可口可樂、IBM 等大企業如何協助義大利墨索里尼、納粹德國希特勒等獨裁者的興起、甚至協助了大屠殺猶太人-只要有利可圖。另外更多的法本公司與洛克斐勒石油公司如何協助納粹、以及銀行家如何迫使美國參戰並從中獲利,可參考《時代精神》從1小時30分18秒開始處-字幕開關於播放器右下方。)

6:04
如果一個企業對利潤的忠誠度,高於對國家的忠誠,我決不感到驚訝。一項最近的美國財政部報告,顯示一周之內,就有57家美國企業因為與美國的敵國交易而被處罰,這些買主包括恐怖分子、暴君和獨裁者。

6:31
你基本上可以在任何一個社會,找到從民主走向暴政的標尺。…至少,在一方面,避免有這樣的天真想法:認為政府制度本身可以防止一個國家走向獨裁。


6:54
對於大企業來說,獨裁是有效的手段,可以保證國外市場的利潤。美國海軍最高軍銜的將軍中的一位,巴特勒將軍,據他自己說:為美國石油公司幫助平定了墨西哥、為國家城市銀行平定了古巴和海地、為布朗兄弟證券平定了尼加拉瓜、為製糖業的利益平定了多明尼加、為美國蔬果公司平定了宏都拉斯、為標準石油平定了中國。巴特勒將軍的服務在1930年代的美國也被需要,當羅斯福總統試圖減輕經濟大蕭條對公共事業造成的打擊、以及試圖對企業盤剝和罪行進行管制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這個民意總統,企業精英中的大部分,都蔑視羅斯福的「新政」計畫,因此,在1934年,一組陰謀家試圖扶植巴特勒將軍,進行叛國行動…,但是他們選錯了人,巴特勒厭惡了他所謂的「資本主義惡棍」的角色。一個國會委員會終於找到陰謀推翻羅斯福的證據,據巴特勒的說法,這一陰謀的參與者,有美國幾個最大型公司的代表,包括了摩根斯坦利、杜邦和固特異輪胎公司。


9:15
正如如今固特異的老總所知道的,要想讓企業主導政府,政變已經不需要了。企業變得越來越全球化,政府已經失去了對企業的部分控制力,不管企業是否可以信任,如今的政府已經沒有它們以前對企業的那種控制了、失去了50或60年前的那種影響力,這是很大的改變,因此,相比以前,政府變得無能。


9:54
今天的資本主義具有無上的權力,它玩弄政治、將政客們作為自己理念的傳播者、對我們的社會實行寡頭統治,因此,資本主義和其主要的宣傳者、企業總裁們,取得了巨大的能力和權限,這並不是在否認政府和政治家的重要性,而是-他們是新的傳播者。



Part 13

0:00
(一個西半球國家私有化的會議,會議室內精英們喝著香檳飲料談笑風生的歡樂氣氛,與廣場上大批抗議民眾和警方爆發嚴重流血衝突形成強烈對比。)

3:42
(企業一再的偽善,只為了維持公共形象、信譽-以確保「利潤」。)

5:23
為什麼這麼多公司宣稱自己的「社會責任」,我不能肯定這是因為它們需要、並希望最終承擔起責任,但是它們希望被認為和看作是有責任感的。

7:26
(宏都拉斯「童工血汗工廠」人證的出現,令沃爾瑪公司妥協、並同意攜手解決爭議問題,但之後,血汗工廠仍在中國繼續運作。)


Part 14

0:19
(談企業的作惡多端主要來自法律規定的默許-企業必須盡可能讓股東利益極大化。因此必須從法律上來對企業進行限制。-關於這點,「資源導向經濟模式」中已解釋:「金錢」的存在才是問題的根源。)


Part 15

0:34
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工業公司、任何一類組織、我的、你的、任何人的,是可以長生不息的。我被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說服了,我確實是地球的掠奪者,但這不是根據我們文明的定義-根據文明的定義,我是工業的領導者、在很多人的眼裡,是時代的英雄。但事實上,事實上,這一次工業革命是有問題的,它幹不好,不能持續下去,它是個錯誤。我們必須進行另一場更好的工業革命-這次,做對它。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UofvLg2i8

重點一覽

0:00
(人類文明已前進到了十字入口。這不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或軍事問題,而是一個進入新時代的過渡。)「我們現在面臨的巨大問題,無法用產生這些問題的思維層次去解決它。」-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2:50
(全球金融風險相互聯繫。人類陷入的是自身的危機,而這時全球社會已經形成關連的封閉系統,近年各地也接連出現相同問題的抗爭事件。)

6:37
(競爭性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正導致整體的毀滅-企業破壞生態系統、銀行製造金融危機。21世紀開始不能再關注個人主義,必須作為一個群體來生存,否則將繼續互相殺害,且毀滅將近。)

10:24
(1951年,Asch試驗是一個「從眾心理」實驗:從眾的影響甚至會扭曲視覺感官,扭曲首先在「行為層面」-先跟著做、然後在「判斷層面」-懷疑自己想法可能有錯,並試著改變自己去符合大眾思想、最後到「感知層面」-對是非的感知終於產生扭曲。透過從眾心理將可以發展出心靈控制的技術-「你不得不問,媒體是否在進行這樣的刻意扭曲?」

13:04
(1967年,生長環境的影響-「一個幹細胞試驗」:當幹細胞被放到不同環境的培養皿時,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細胞,其有別於「基因決定論」,真正的是環境塑造行為、並影響基因的開關。)

14:59
(「社交網絡分析」最新發現:人類群體中,個體之間會產生同質性影響,包括情感、思想、行為等方面。而把自己當成哪一種人,自己就正在變成那一種人。

17:40
(1971年,「史丹佛監獄實驗」是個情境影響性格的重要實驗:實驗者分別扮演監獄守衛與囚犯,不久後兩方皆已融入監獄情境,扮演守衛的實驗者漸漸出現違背自身原本性格的虐待傾向、扮演囚犯的實驗者則出現了受害者性格與被害妄想…,實驗被迫提前終止。)

20:29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競爭思維、再加上「牛頓物理」的世界觀,得到了「自己所在的社會位置,就是財富所對應的位置」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導致人們不斷掠奪資源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使今日每個人、還有自然,都承受著巨大壓力。)

22:55
(原本價值連城的畫作,當被證明是仿畫時瞬間變得一文不值。「你相信什麼有價值,什麼就有價值。」如何讓小孩覺得胡蘿蔔和牛奶味道不錯,就是當面把它們從麥當勞的袋子裡拿出來。一段鋼琴家坐在鋼琴前面沉默4分33秒的演出-可以在蘋果線上商店花1.99美金買到這支安靜無聲的音樂。…)

30:29
上個月你經歷過最好的事情是什麼?什麼真正帶給你歡樂?是什麼讓你感到生命的意義?


33:00
除非世界觀改變了、除非世界觀承認傾聽內在價值、傾聽生命中包含的個體和社會的意義-除非我們這麼做,否則真正的改變不會到來。(人的改變是世界改變的關鍵,這種改變是脫胎換骨的本質的改變。)

35:30
我們現在面臨的所有的麻煩,它們不是麻煩,它們實際是提出問題:我們是誰?我們真正選擇成為誰?我們選擇怎樣面對生命本身?我們選擇怎樣面對所有的生命元素、環境、星球、當然還包括人?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從這裡到哪裡去?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舊的答案已經不可行,我們正準備創造新的永續文明。我們必須重新定義人類是什麼-一個新的身分認同-生命群體的認同。)

38:19
(微生物的演化,從剛開始相互競爭演變到後來形成「合作式經濟」行為模式。而「成蟲細胞」是當毛毛蟲已經長到一定大小時,帶動全身細胞朝向「蛻變」成蝴蝶前進的少數者。這些自然界的現象正如同人類社會今日即將產生另一次「突現」的現況。)

44:16
(必須擺脫自私自利的思維,今天經濟、政治、教育、醫療機構…都在腐敗。要改變價值觀就要先改變教育,如果媒體和廣告都告訴我們「人類是一體的」,世界將會有所不同。環境可以創造正面情感的大腦迴路、消除負面情感和低層次的慾望。)

50:17
(學科不應該分開,彼此都是屬於整個系統。也不要相信我們的存在只是偶然,這樣會帶來消極、無情…,試著發現世界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55:01
(只要改變的人數達到「臨界值」,社會就會跟著產生巨大的轉變。科學家發現當10%的人口非常熱衷於一個想法,它就會被主流社會所採納。邁出第一步,從個人、小社群、透過網路,很快就會傳到更大的社區。)

59:12
如果你告訴一個人他們不會影響任何人,他們就不會做任何事,但是,如果你告訴他們,他們會影響一千個人,他們就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至關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白-首先、和最重要的-我們為什麼彼此相連、以及如何相連。

59:55
整個社會需要意識到,我們不能夠僅靠自己來完成,我們不能夠獨自達成。我們要做的其實非常簡單,只是讓人們感到認同、並看到所提供的答案帶來的好處-通過同心協力,生活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改善,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1:00:24
人們之間缺乏內在聯繫,導致了世界上所有的痛苦,這是毫無疑問的。

1:01:29
這是現在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這代人,所面臨的史無前例的任務(-帶動世界的變革)。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FxIX0DqLWc

摘要

想要帶來真正的變革,不是透過買更好的產品、或把回收做更好可以改變的,重點要修正社會運作的遊戲規則。影片中的三個步驟是:「提出一個偉大的理想」-改善所有人(不是少數人)的生活並能直搗問題的核心、「眾人合作直到解決問題」-透過網路可以更快速結盟、「採取行動」-集結研究調查人員、溝通協調人員、建設人員、反抗人士、教育照護人員、網路串聯人員等。想要造成真正的變革,絕對不是坐在沙發上等著世界自己改變。(目前「資源導向經濟模式」是已知最佳的理想與問題解決方案,而本站左邊所列的中文網站則是對中文使用者而言能快速結盟的幾個途徑。)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4XYCveSHpY

重點一覽

0:14
工作是世間一切不幸的源頭,幾乎所有惡行都來自於「聽令行事」的工作,或者是因為住在一個為了工作而設計的環境中。(脫離工作才能解放生命力、並持續成長。)

2:50
工人不停地做著同一件差事,為了效率,毫無轉圜餘地,就算這件事本來是很有趣的(雖然這種「差事」越來越少),在強制規定下產生的乏味感也會讓樂趣被磨光了。一件事在短時間內可能很有趣,會讓部分的人願意放心力去參與,但如果只是為了幫光出嘴巴的老闆賺錢,而一周不得不做滿40小時,還沒辦法參與決策的時候,這樣的事情就變成了沉重的負擔。大多數工作者都體會過那種,將一個「人」降格為一顆螺絲釘的侮辱,叫做「紀律」,「紀律」說來就是工作場合的極權控制,控制手段包括:監視、線上作業、規定的工作節奏、生產配額、打卡…。除了工廠、辦公室、商店之外,講求「紀律」的地方還有監獄、學校、以及精神病院…,這就是「工作」的樣貌。(之後列舉的極權國家總總制度,恰恰貼切的形容了今日的工作環境。)

5:18
說穿了,員工等於半個奴隸,老闆命令你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做什麼」的同時,連「做多少」、「做多快」他也要管,老闆想怎麼控制你、羞辱你、規定你都行、甚至你穿什麼、多久上一次廁所…,通通都要照他的意思,稍有差池,他就炒掉你,什麼理由都可以、或者根本無需理由。老闆有眼線跟手下的主管在監視你,敢回嘴就是「頂撞」,把員工當作中二的孩子看待。從某些角度來看,這個體制被稱作「民主」、「資本主義」,或許更精確點-「工業主義」還算有道理,但真正的名字應該要叫「工廠法西斯(獨裁)主義」、「辦公室寡頭政體」,說這些員工是「自由人」的傢伙,不是在說謊就是水母腦袋。

7:08
(「玩樂革命」的精髓:將對社會有幫助的工作保留並轉換為「遊戲」或「自造者運動」。打破虛假的權力、所有權制度。)

8:29
(「電腦自動化」將終結工作。而在武器研發跟「計劃性淘汰」消失以後,科學家、工程師、技師將不用再綁手綁腳,去設計出真正匹配今日科技水準的產品和社會。)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obnyLcm0A

摘要

業界如何製造需求,並摧毀我們真正需要的?首先舉了瓶裝水又貴、沒有比較乾淨、又難喝的例子,但瓶裝水依然賣得很好。這部片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被製造的需求」-透過污名化自來水「恐嚇我們」,接著提出瓶裝水的好處「誘惑我們」、營造總總假象,最後「誤導我們」,如公然利用「環保概念」來欺騙,事實上美國每年做塑膠瓶的石油量可以加滿一百萬輛車的油箱、此外還製造了千年不腐爛的塑膠垃圾與有毒氣體…。以上所提的三點就是企業創造需求的核心招式。)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L2tN3jDyg

重點一覽

1:17
60年代之後,什麼變得不同了?60年代之前,「投機行為」跟「社會公義」之間的對立是一目了然的,此外這也取決於你對社會有何貢獻。…可是現在的情況不是這樣,投機行為跟社會公義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當你消費的時候,你同時也為社會、環境盡了身為消費者的責任…。(接著舉星巴克的例子:「你不只是買了咖啡,你支持了公平與正義」,以及其他類似總總-這就是「文化資本主義」運作得最完美的例子-「你買的是消費行為的贖罪券」。)

3:56
這些到頭來都淪為字面上的美化、甚至變成道德上的負擔。…這樣能給你帶來一絲安慰:我總算為地球盡了一份力。於是,你自我感覺十分良好。所以我要說的觀念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消費行為,所引起的「思考短路」的現象,讓我們在消費的同時,也把背後的代價一起付出去了。(之後引用奧斯卡.王爾德,用來批判「慈善的邏輯」的一段話:)單純去同情痛苦,遠比同情的時候還能保有思考容易太多了。當人們看見那些可怖的貧窮、醜陋、飢餓時,被打動是很自然的,也因為這種雖然值得嘉許,實際上卻是被誤導的企圖心,人們認真又感性地發下「治癒邪惡」的宏願,但是,他們的方法卻無法根治疾病,而只是讓疾病延後發作,事實上,這種治標的方法還助長了疾病。(可參考:〈兩種慈善〉〈如何善待清潔工?〉等例子。)

6:06
有些人維持窮人的生命,來試著解決貧窮;而來自名校的學生則會為窮人帶來短期的教育與娛樂,想藉此消除貧窮-但這些都不是解藥(而是麻藥),反而加重了病情,該做的是去建立一個讓貧窮沒有辦法發生的社會,這種看似「美德」的利他行為,反而在阻礙這種社會的實現。最惡劣的奴隸主,是對奴隸仁慈的奴隸主-因為這使得身受其害的人,看不出整個制度的可憎之處,也讓思考這個問題的人看不清真相。「救濟」使受者自覺卑賤,而且讓人意志消沉。

6:59
表面聽起來很不錯的「最低薪資」(基本工資)、或者跟資本家討價還價,這些都不是解決方案。


7:31
(如同過去人們努力想要讓「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政府更人性化一樣,今天仍然也無法達到所謂的「更人性化資本主義」這種事情,不打算放棄遊戲規則而想要讓它更人性化是行不通的。)

9:07
(自然與社會的總總問題越來越多,人類文明越來越逼近一個轉捩點,要挽救自由、民主、平等的價值,必須再更進一步,意識到慈善活動背後的偽善因子。慈善讓人好一點點,但如果造成悲劇的環境沒有改變,悲慘的生活仍舊會繼續下去。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CiAeLW6Y1s

重點一覽

0:00
(雖然世界各國已經團結起來要處理全球暖化問題,但他們的方法-「碳交易」制度卻又是個大問題,解決方案的核心成員是「恩隆企業」和「高盛銀行」的人-「誰在做決定?現在仍是那些一開始把我們拖下水的人。」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開發全新市場」,自上一次「次級房貸」泡沫破裂後,又再次開發「碳交易」這個價值三兆美元的新泡沫,當這個泡沫再破掉時,將不只衝擊股市,還會衝擊地球的一切。)

1:40
(開始講解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的運作-這是個充滿漏洞而且保證可以賺錢的模式。首先談到全球工廠、交通運輸等運作幾乎都要使用煤炭、石油,接著是關於「碳交易」的運作方式,越來越多人開始看見了交易規則細節裡存在著大問題。)

3:56
(「碳交易」的幾點細節駭人之處:一、免費碳權-讓製造污染者多賺了數十億美元;二、抵減制度-交易後排放量互相抵消,但這會鼓勵捏造抵減詐欺,作弊將可以獲得很大利益;三、障眼法-各國尚未對排放總量達成共識,但這卻是總量控制和交易制度的精髓,商人們此時只是急著本末倒置的要利用這套模式來賺錢。結論就是不要聽信「企業」和「銀行」,不要讓他們來決定公共事務,否則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asGssfPws

重點一覽

0:00
(1990年的猴子研究:透過猴子大腦的核磁共振掃描以了解腦部運作,後來意外發現「同理心」現象的證據,接著在猩猩和人類身上的實驗中不斷發現到「鏡像神經元」的存在,這一切只是開始。)

2:30
「鏡像神經元」透過各種心理學分支的研究發現其能力不只是為了侵略、暴力、自利、功利主義…,真正目的是「社交性」:依附、關愛、陪伴…,而同理心的原初驅動力是「歸屬感」。)

3:00
(談到同理心從嬰兒時期開始的發展,之後隨著孩童時期「自我意識」大腦功能的成熟,也跟著「同理心」共同的成長。同理心的演化由來則來自對生活的困苦。)

4:50
同理心的基礎是承認死亡以及歡慶生命,根基於彼此的興盛和存在-這是我們自身的脆弱和不完美所致。
(稍後談到,具有同理心的文明應該愛惜萬物、地球。)

6:17
感同身受即文明化,文明化亦是感同身受。
(接著舉例說明文明化和同理心的共同發展,從血緣家族、宗教、民族國家的產生,下一步將透過科技延伸到全地球。)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twoDXorPY

重點一覽

0:22
美國(貧富差距)雖然已經慘不忍睹了,可是整個世界的不平等現象還要更糟糕。

0:48
最富有的2%,則坐擁半個地球的財富。

1:26
最富有的1%族群,則累積了全世界43%的財富。

1:32
底部的80%族群-也就是10個人裡面的8個,只分配到6%的財富。

1:44
「最窮的30億人(財富總和)=最富有的300人。」可以這麼想,一架中型商業飛機可容納的乘客人數,比這四國的總人口數還要富有:印度、中國、美國、巴西。

2:00
(富國們:美國、加拿大、西歐、北歐、澳洲、日本、沙烏地阿拉伯、中國沿海…等地區的財富,是其他地方、國家總和的80倍。接著說明這到底是怎麼掠奪來的,至少有三種方式:大型企業假報貿易額來在窮國避稅、窮國付給富國鉅額貸款利息、富國透過貿易協定來攫取窮國的天然資源和廉價勞力。最後,改變這個經濟模式才是正解。)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sfm-kZMpRw

摘要

以兩分鐘的簡短動畫將「經濟殺手」的運作模式:如何征服、並擴大全球「金權帝國」的過程清楚陳述一遍。更詳盡的細節和手段在《時代精神:附錄》電影的23分鐘開始,有前經濟殺手-約翰.柏金斯(John Perkins)的親身描述。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e4rdPiZp4
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Vq2rxGa18

重點一覽

0:00
(一開始簡述產品的生產過程五個階段,然後就帶到了這個經濟系統的危機-「單行道」-即無法使資源不斷循環利用、破壞了「動態平衡」,不可能在有限的地球永遠運作。)

1:33
(這時聚焦到系統中的運作單位-「人」,自然也帶出了-「財團」-這個比「政府」大的東西。全球百大經濟體有51個是財團,今天政府真正關心的自然也是財團而不是老百姓。)

2:38
(故事從生產過程的第一站-「開採」開始…)

3:07
在過去三十年來,我們就用光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自然資源-無法回復!由於快速地濫砍、濫採、濫捕和濫丟,我們已經危害了地球維持人類生存的本錢。我所居住的美國剩下不到4%的原始森林、40%的河道已不可飲用,而我們的問題不只是消耗太多的東西,還在於我們用的遠超過應得份額。譬如美國占全世界人口的5%,卻消耗世界上30%的資源,也製造了世界上30%的垃圾。假如每個人都像美國人這麼浪費,我們大概需要三到五個地球,可是你知道嗎?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我的國家對有限資源的回應卻是:到別的國家拿就有了!

4:10
目前全球75%的漁場被過度捕撈,全球八成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盡,光是在亞馬遜,我們每分鐘就失去兩千棵樹,也就是每分鐘失去7個足球場面積的森林,那當地居民呢?好的,根據這些人(財團)的看法,他們(居民)並不擁有當地資源,即使他們已住在那裡好幾代了,他們沒有產品製造技術、也沒有很大的購買力,在這系統中(金融貨幣-市場體系):假如你沒有東西或買不起東西,你就毫無價值。


4:43
(接著是第二站-「有毒物質加工廠」:「毒物進、毒物出」,特別是其中還有許多有害腦部的神經毒素…)

6:01
這些毒素會累積到「食物鏈」,接著濃縮在我們身體裡。你知道嗎?什麼食物位於食物鏈的最頂層,而含有最高濃度的眾多毒性污染物?是人類的「母奶」。這代表情況已經嚴重到,人類社會中最小的成員-我們的嬰兒,在黃金成長期就已經從母乳中吸進了他一生中劑量最高的化學毒素。(工廠工人面對著各種毒素,而這些工人中許多是懷孕婦女-他們正是環境被財團破壞殆盡的第三世界國家貧窮人民,被迫在這樣的高污染工作環境中謀生。)

7:14
全球每天約有二十萬人被迫離開已生養他們好幾世代的故土,而遷移到城市裡-很多人住在貧民窟、找工作也不管工作有多麼的毒。你看到了嗎?在這系統不只資源被浪費了,人也被毀了,整個群體都被毀了。


7:45
在美國,製造業界承認,每年排放超過40億磅的化學毒素,這只是他們承認的排放量。事實上他們可能排放更多。…誰要看到或聞到每年40億磅的化學毒素呢?所以他們做了什麼呢?把這些工廠移到海外去污染別人的土地!但「驚喜」是那些大量的空氣污染,又隨風直撲回來。

8:16
箭頭移到這裡(第三站)-「分配行銷」。這裡所說的分配行銷,是指「儘快把這些有毒污染垃圾(商品)全部賣光」-這裡的目標就是壓低產品的價格,持續人們的購買力、和維持貨物的流通。他們如何壓低價格呢?他們只給員工很低的薪資,而且每次都儘可能縮減健保費,這些稱為「成本外部化」(除了壓低工資外,還有隨意排放廢棄物、污染環境並由全民買單等做法都包括在內),意思就是製造產品的真正成本並沒有包括在價格裡,換句話說,我們買這些東西並沒有付出足夠的代價(錢)。最近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接著舉買收音機的例子)…我才明白我並未付出足夠代價。那麼,是誰付出了代價?沒錯,就是那些失去自然資源的人買單的,這些人失去了乾淨的空氣,氣喘、癌症的罹患率也因而大增,剛果的小孩甚至賠上了他們的未來-剛果部分地區有三成的小孩,必須輟學去挖鈳鉭礦-這種用來做廉價可拋式電子產品的金屬。這些人付出的代價不只如此-他們還得給付自己的健保費,一路下來,由於這些人的貢獻,我才能花四塊九毛九買到這台收音機,然而這些貢獻卻沒有算在這東西的帳簿裡(公司也省更多、賺更多),這就是我所說的,公司老闆把產品真實成本「外部化」了。

10:12
(第四站-「消費」,是整套系統的核心、驅動引擎,對財團而言也是首要之務。)

10:47
現在這個社會衡量我們有多少價值的主要方式,是看我們為這「黃金箭頭」(消費)貢獻了多少,「看我們消費了多少!」我們不停地買,只是為了維持貨物流通,而地球資源則不停被消耗。

11:13
我們開採、加工、運輸的物質-也就是系統中99%的物質,在產品售出6個月內就已成為垃圾。我們怎麼可能用這種物質產出率來經營地球呢?

12:47
(開始介紹「計劃性淘汰」-為丟棄而設計,讓東西儘快變成沒有用的廢物,來達到企業所期望的循環消費的目的。)

13:52
(接著介紹「認知過時」-說服我們把仍然可用的東西丟棄,手段包含經常改變產品外觀…,「廣告」與「媒體」在這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15:04
我們美國人每天會被超過三千個廣告轟炸、我們一年所看的廣告,比五十年前的美國人一輩子看的還多。假如你仔細的想想就會知道,「廣告」的用意就是讓我們對目前所擁有的不滿意,因此,一天三千次的轟炸:一下髮型不對勁、一下皮膚不夠光滑、一下服裝不夠時髦、一下家俱不夠氣派、連車子也越看越不順眼、渾身上下全不對勁,唯一解決辦法就是去買東西。「媒體」也協助隱瞞這些真相(環境破壞、勞工剝削、人體毒害…),所以我們只看見一小部分的物質經濟:買東西。

16:08
(這裡的工作、電視、消費循環動畫,非常經典。)

16:47
(最後來到第五站-「垃圾堆」。)

17:05
(每一位)美國人每天製造了4.5磅的垃圾(約兩公斤重),這是30年前的兩倍。所有的垃圾,不是挖個大洞倒進掩埋場裡,就是,不幸的話,會先把垃圾放進焚化爐裡燒,接著再倒入掩埋場。哪種方式都污染了空氣、土地和水源。不要忘了:還有氣候!

17:42
「戴奧辛」是目前科學上已知最毒的人造物質,而焚化爐又是製造戴奧辛的罪魁禍首。

17:59
目前有些公司,不想在當地建立掩埋場和焚化爐,因此他們就只好把廢棄物往國外送(指著影片中環境一開始就已被破壞殆盡的那些國家)。

18:21
回收永遠嫌不夠,原因有兩個:首先,來自家庭的廢棄物只是冰山一角,因為你每製造一桶垃圾,就表示有70桶垃圾早已在上游製造階段產生-也就是在製造「被你丟到垃圾桶中的產品」的過程,所以說即使我們可以百分之百將家庭垃圾回收,也不能深入問題的核心。其次,有很多的垃圾根本不能回收,一方面,可能含有太多的有毒物質,一方面,有些產品在一開始就被設計成不可回收。

19:04
這系統正處於危機之中。從頭到尾我們都與很多的(承受)極限互相砥觸,從氣候的變遷到失去快樂,這系統完全失靈了。

19:56
現在有種新學派,根據「永續性」「公平正義」來看待東西,這些新思維是:綠色化學、零廢棄、循環型生產、再生能源和在地生活經濟…,這確實行得通。有些人說這太不切實際、太理想化、不可能發生,但我敢說那些「堅持走老路線」的人才不切實際、才是癡人說夢話。記住,老系統不是才剛發生的,而它並不像地心引力般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是人創造了它,而我們就是人。那麼,讓我們共創新局吧。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qsvvokeFM4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NlZflGlfkA
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axWquNNTzk
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PvTviSR7_s
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ruELR_9ly8
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5D6SjR-iQ9TVh8NVbMezkMEyofJK2QP

重點一覽

Part 1

0:00
若干美國工商業和製造業領域的鉅頭們害怕著什麼:他們知道有一股力量那麼有組織、那麼機敏警惕、環環相扣、那麼有滲透力,以至於他們最好不要在譴責它時提高聲調。-伍德羅.威爾遜,美國前總統。

0:54
每當銀行借出一筆貸款,新的銀行信用-新的存款-即嶄新的錢就被創造出來。

1:11
如果允許我發行並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我將不在乎這個國家的法律由誰來定。-Mayer Anselm Rothschild,銀行家。


1:56
(簡單說明人們誤會錢產生的方式、與實際銀行造錢的方式。)

3:37
(關於銀行業發展史的寓言故事:「金匠的故事」,從金匠產生投機想法的開始,介紹到更真實貼近今天銀行的借貸方式,以及「部分儲備金」系統-這個目前用來進行「貨幣擴張」的制度。另一部《民主失竊的故事》則有簡單說明現代的企業如何誕生,如此一來便能了解今日統治世界的兩大勢力:「銀行」與「企業」的由來。)


Part 2

0:00
(說明銀行業的現狀。過去銀行貸款時會發行有標註銀行名稱的「支票」,現在用的卻是「法定貨幣」-即平常所用的「錢」,接著發展到沒有東西做底的錢-廢除「金本位」、不以黃金、白銀…等作為貨幣發行量的基礎。於是今日金錢總量的上限,就是總體債務的上限。)

7:58
總而言之,雖然規則很複雜,但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能借多少錢,銀行就可以造出多少錢。


8:08
每個人潛意識裡都知道銀行不該拿別人的錢來貸款,但當你從你的儲蓄存款帳戶裡拿回自己的錢時,銀行不會告訴你,你的錢已經被借到別人的手中去了。

8:52
恐怕一般民眾不高興聽到銀行在製造錢,而且那些控制國家借款的人主導了政府的政策,並且完全掌握了大眾的命運。-Reginald McKenna,前英格蘭中部銀行委員會主席。


9:15
(這裡將解釋政府法規是如何允許銀行可以創造金錢。)


Part 3

0:48
於是,現在我們國家的貨幣流通已經被銀行的貸款業務所控制,他們貸的不是錢而是「承諾」(即「信用」),承諾將提供他們不曾擁有的錢。-Irving Fisher,經濟學家、作家。

1:00
(介紹貸款-新增數字到電腦裡的過程,接著是各行各業都負債驚人的原因。哪裡來那麼多錢可以借呢?原來錢是跟著「債務」無限制上升-跟著債務被無限制創造出來。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而大家卻都欠那麼多錢,便是這個原因。)

2:53
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金融系統的真面目,如果我們的金融系統裡沒有了債務,那麼也就沒有錢。-Marriner S. Eccles,美國聯邦儲備金監察小組主席兼理事。


3:51
這是個讓人感到錯愕的概念:我們完全倚賴於商業銀行,流通在市面上的每一塊錢必須要有人借,不管是現金還是貸款。如果銀行創造出大量的錢,我們就會繁榮,否則就要挨餓,我們完全沒有一個可持續運行的金融系統。當一個人看清了事物的全貌,他就會發現我們所處的境地是多麼無助,其悲劇性和荒謬的程度讓人無法相信。-Robert H. Hemphill,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信用部經理。

4:19
(還「利息」的錢在系統中並不存在,因此永遠將會有人還不出錢來,並持續擴大整個社會的「債務黑洞」。)

6:55
對於銀行儲備金系統我們還需要了解的是,就像小孩子玩的音樂椅子一樣(即「搶椅子遊戲」),只要音樂還在播放,失敗者就不存在。-Andrew Gause,貨幣金融歷史學家。

7:11
(談到錢越來越多導致的通貨膨脹、以及因此需要不斷的維持每年3%經濟成長率-這是一種速度逐步翻倍似的加快的「指數成長」,資源的消耗也同步著加速。這一切只是受困於當前體系下的人類,盲目的為了讓這個系統繼續維持下去的做法。)



8:10
任何一個相信指數式增長能夠在一個有限的世界永遠持續下去的人,如果不是瘋子就是個經濟學家。-Kenneth Boulding,經濟學家。


8:16
(討論要面對今天的悲劇,需有截然不同的金錢概念。提出了四個主要問題:一、既然政府有能力製造所有它需要的不帶利息的錢,那還為什麼要選擇向私人銀行借有利息的貸款?二、為什麼當初要以債務的形式造錢?三、一個只有在永遠加速增長的前提下才能運作的金融系統,怎麼能被用來建造一個,在有限自然資源下可持續的經濟制度?四、我們需要改變什麼,以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經濟制度?)

9:42
(過去歷史上,不同文明對附有「利息」的貸款都視為「高利貸」,這種想要「用錢滾錢」的方式都將會遭受嚴厲懲罰。)


Part 4

0:00
(接續上一部份,想要靠錢賺錢的人都將被視為「小偷」或「寄生蟲」。接著談到今天這種情形被合理化的過程,現在社會,能「靠錢賺錢」卻是大多數人的目標。

0:49
(現在的經濟模式將使地球環境無法維持永續。影片接下去提到「資源導向經濟模式」中維持「動態平衡」的概念,再講到現在的經濟模式這是不可能達到的,並且若照這樣繼續運作下去,最終銀行將擁有整個世界。)

3:11
我還沒聽說過有人能運用邏輯和推理來証明,聯邦政府借錢給自己用的做法是合理的。我相信人們要求改變這種做法的時代將會來臨,我相信當那麼時代來臨時,這個國家的人民將會責怪你我、和其他任何與國會有關的人,責怪我們閒散地坐在一邊眼睜睜地看著這個白痴系統繼續運行下去。-Wright Patman,民主黨國會議員、銀行業與貨幣流通委員會主席。

3:36
(談如何改變這個系統:修補行不通,需要整個經濟模式替換掉,而金本位也辦不到、白銀本位也辦不到,還有提到其它總總改革方式…。結論是需要「跳躍性思考」-而這也將要面對既得利益者的百般阻擾。)

8:49
錢是一種新的「奴隸制度」,和以往的奴隸制度不同,這個奴隸制度已不再人性化,奴隸主和奴隸間已經沒有了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Leo Tolstoy。(但,「奴隸制」本身就沒有人性化了啊。)

9:06
沒有人比那些誤以為他們是自由的人,受到的奴役更深。-Goethe。

9:13
我們被教以信仰民主和自由,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被一個精緻無形的經濟體控制。只要我們整個社會繼續完全依靠銀行貸款來供應錢,銀行家們就有絕對權力決定,誰能得到需要的錢而誰不能。


9:40
現代銀行系統憑空造錢,這整個造錢的步驟或許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明的最讓人歎為觀止的魔術戲法。銀行業於不義中懷胎並在罪惡裡降生,銀行家擁有整個地球,如果把地球從他們手中拿走,但留給他們造錢的權力,只要撥動一下手中的鋼筆,他們就能造出,足夠多的錢把整個地球再買回去。…如果你要繼續做銀行的奴隸並為自己的勞役付費,那就讓銀行家們繼續造錢並控制信貸吧。-Sir Josiah Stamp,英國銀行董事(1928-1941)、被認為是當時英國排名第二富有的人。



Part 5

0:20
美國獨立戰爭之所以會打響,主要原因在於殖民地的居民,無法從喬治三世和國際銀行家手中,奪得永久發行他們自己貨幣的權力。-Benjamin Franklin。

0:34
(美國自獨立建國以來,政府與總統們一直努力要掙脫「國際銀行家」的控制,但直到威爾遜(Wilson)總統簽字讓「美聯準」這個壟斷美國貨幣發行的私人銀行成立,長年以來的努力終告失敗。)

1:05
我是一個最不開心的人,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毀滅了我的國家,一個偉大的工業化國家將被其信貸系統所操控,因此我們國家的發展和所有的活動,都被掌握在這少數人的手裡,我們已經變成了文明世界裡管理得最差、最受支配和控制的政府之一,美國政府再也不是一個觀點自由的政府、再也不是一個尊重法律和多數選票的政府,而是一個由一小撮居於統治階層的人,左右看法和強迫的政府。-Woodrow Wilson,美國總統(1913-1921)。


1:36
這個系統擁有無上的權力,因此,教育和媒體在談到這個系統時都只能保持沉默。


2:15
所有這些困惑、混亂和不幸之所以在美國國內發生,不是因為憲法或聯邦制度有缺點、更不是因為對光榮和美德的追求,而是由於我們對錢幣信貸和貨幣流通的徹底無知。-John Adams,美國憲法創立人。

2:29
(追溯目前貨幣系統最早出現的時間-在第一個英國銀行誕生時產生。今天這個系統擴散到全世界,讓所有人都無法把債務還清。

3:27
不管誰控制了我們國家的貨幣,他都是我們國家所有工商業絕對的主人,而當你知道這整個系統正被頂層少數的人,透過各種手段輕易操控著的時候,不用說你也知道通貨膨脹和經濟蕭條週期性的起源是什麼了吧。-James A. Garfield,美國總統,遇刺身亡。

3:46
政府應該製造、發行、並且流通所有能滿足政府消費能力、和消費者購買力需要的貨幣和信貸,透過貫徹這個原則,納稅人可以省下大筆大筆的利息,造錢和發行錢的權力不只是政府至高無上的特權,而且也是政府最具創造力的手段。-Abraham Lincoln,美國總統,遇刺身亡。

4:08
在發行貨幣和控制信貸的權力歸還給政府、並被視為政府最顯著和神聖的職責前,所有那些有關國會和民主主權的談話,都是空洞而且沒有實際意義的…,當一個國家放棄它信貸的控制權力時,由誰來制定這個國家的法律已經不重要了…。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當高利貸起支配作用時,它將會被毀滅。-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加拿大總理,任期內使加拿大銀行國有化。

4:31
我們感謝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時代週刊、和其他大出版社的主管們,謝謝你們參加我們的會議,並在差不多四十年的時間裡,信守承諾為我們分散注意力,如果在公開的情況下成為公眾的焦點,那麼我們制定給這個世界的那些計畫,將不可能實施。但是,現在的世界已經變得更加成熟,並且已經準備好向成為一個「世界政府」邁進。一個由「智力菁英和世界銀行家」聯手統治的超越國度的主權,無疑地比過去幾個世紀裡,各個國家自制的制度更加可取。-David Rockefeller(世界第六大銀行-曼哈頓銀行執行委員會主席兼總經理),在一個三邊委員會會議上的一段演說(1991)。

5:05
只有那些小秘密需要被保護好,大的秘密因為沒人相信,所以都藏得好好的。-Marshall McLuhan,媒體權威。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LskHuWqog

重點一覽

0:48
每到了選季,真相就被這些似是而非的(競選)誤導廣告埋沒。

1:00
2010年,(美國)最高法院決議,企業可以毫無限制的花大錢買廣告向我們推銷候選人。

1:35
企業只要花大錢讓特定人當選,真正的民意就只能坐冷板凳了:石油公司勾結政客阻擾保護氣候的法案、製造業推動的貿易協定影響產品安全、輸出工作機會、健保改革也淪為保險業者的掌中之物,而這些大公司還拿了政府的補助與津貼。這大概就是所有人:包含共和黨員、民主黨員和中立選民,都對政府失望透頂的原因吧。

2:17
85%的美國人認為財團對民主的影響力太大。

2:26
我們得團結一致把民主從財團手中奪回,這是讓我們所關切的議題能有實質進展最關鍵的第一步。

3:35
(前面影片以「機器人」來比喻「企業」,說明現代企業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當今企業的「程式設定」有本質上的危險。人做事情有許多種動機:做好事、顧家、愛國、愛地球,當今上市企業與人們不同,無論是依照法律或者市場需求,它們只追求單一的目標-股東利潤極大化!賺越多越好!就這樣?沒錯!法律跟市場就是這樣要求的。想像你有朋友告訴你:「我唯一在意的只有『錢』!」你絕對不會想把孩子給他帶、你也不會想把「民主」交給他。沒錯,管理企業的也是人,但他們並不重視人性動機,如果他們把任何東西排在賺錢之前,肯定被炒魷魚。企業領導總能做些好事吧!像做慈善、做環保啊…,當然可以-除非不影響利潤極大化。出身卑微的企業現在已變得巨大無比,全球百大經濟體有53個是企業(也包括銀行),企業一心一意賺錢,它們巨大無比,每當企業犯錯,股東總是輕易規避責難,這使企業取巧成性、難以共事一國。(影片接著指出政府要怎麼做才能讓企業服務人民,然而企業又是怎麼剝奪民主。本片提到「企業」誕生的過程,另一部《金錢就是債務》第一部份3分30秒左右則以寓言故事說明現代各國「銀行」用以「貨幣擴張」的「部份準備金制度」-這個「竊取民主」的另一股力量如何發展出來。)

7:07
企業財源淹沒了人民的心聲,達到了它們的私利,並讓我們的民主陷入危機。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3Gn_2didc

重點一覽

0:33
「金融貨幣體系」提供了全球爭霸和國內控制的基礎,今天經濟危機震撼了這些最根本的基礎。

1:08
現在不是幻想認為政府會把事情解決好的時候,政府不統治這個世界,「高盛」(最大跨國銀行)統治這個世界。

2:17
大約在1700年,當威廉.彼得森建立了「英格蘭銀行」後,繁榮與蕭條成為真正的循環並不是巧合。

2:46
它(金融貨幣體系)的核心存在著這個觀念:「我們怎樣才能不勞而穫呢?」

3:00
統計分析顯示,每當一個帝國接近敗亡終結時,你將發現它的貨幣貶值。

4:59
「鑄幣稅」:政府通過「發行貨幣」而獲取的利潤-紙幣及硬幣的「面值」與其「製造成本」之間的差距。(這些利潤從銀行賺來,有形貨幣則流到銀行中。發行越多有形貨幣,政府財政部就從中賺得越多。)

5:49
在1948年,紙幣和硬幣組成了全部貨幣供應的17%,這也是政府有能力資助戰後重建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在僅僅60年裡,紙幣和硬幣的比例縮減至小於3%。

6:15
在1844年之前,銀行紙幣是由私人銀行發行的,而政府沒有從它們的發行中獲得利潤。(過去銀行發行的紙幣,就是有標註所屬的銀行名稱的「支票」。現在銀行電腦裡的存款數字,可以領出一般的硬幣和紙幣-又稱為「法定貨幣」,上面不會標註是哪一個銀行發行的,也就是我們平常用的「錢」。)

7:12
很顯然,當銀行們意識到他們所創造的紙幣,已經成為經濟中主宰形式的金錢,他們就明白創造更多的紙幣,就可以獲得利潤,他們只要印製新的紙幣並貸款出去(或者不用印製,直接在電腦裡輸入數字),就能獲得本金之外的「利息」。

8:04
後來一切都成為數位形式,我們現在用的錢,是商業銀行可以憑空創造的數碼

9:50
我想很多英國人可能認為政府或者中央銀行,控制大多貨幣的發行和流通,但並非如此,是私人銀行創造了絕大多數進入流通的新錢,並決定如何分配它們(決定要借給誰、用在什麼地方)。

10:16
當銀行發放貸款給公眾時,他們創造新的「商業銀行貨幣」(因為是增加電腦裡的存款數字,所以又稱「電子貨幣」),當一個顧客付還了貸款,「商業銀行貨幣」就被銷毀(減掉電腦裡的存款數字),銀行便保留「利息」作為「利潤」。(這些大約佔社會上金錢總量的97%到98%的被創造出來的「商業銀行貨幣」,又稱為「債務金錢」。一般人會認為大家都應該儲蓄,事實上這樣會造成經濟衰退。)


13:09
錢是整個經濟的中心,如果你不明白它從哪裡來,誰創造了它,它何時候被創造等等,那你怎麼能夠明白整個經濟呢?

13:26
當我們現在使用的絕大多數錢都不是現金,而是電子貨幣時,那麼無論是誰創造了那些電子貨幣,就進入了貨幣的創造過程(形同「印錢」),而顯然創造電子貨幣要比創造現金更有利可圖,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製造成本(而且還賺到「利息」)。

15:26
當一個銀行買入「證券」時,比如企業或政府「債券」(就是借錢給企業或政府,然後拿到一張借據-稱為「債券」,以後可以憑這張把錢討回來),它就把「債券」加入它的資產(銀行把創造出來並借出去的錢算進銀行的財產裡,財產因此增加),並按相應的數量,增加這個公司(企業或政府)的銀行存款(電腦裡的存款數字),當人們使用銀行授予他們的信用(借的錢)時,新的商業銀行貨幣就進入流通。(下圖顯示英國尚未償還的貸款總額逐年上升,每十年,社會上「錢」的總量就加倍。



17:40
這些錢的分配是根據銀行業的優先考慮,不是社會的優先考慮(銀行比較會把錢借出去被用在對銀行本身有利的地方,那些通常是能讓銀行賺更多錢的地方,往往不會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地方)。

17:50
銀行業本身的資產,從1980年起,從2.5兆英鎊增長到了40兆英鎊。在1980年,全球銀行資產的價值是全球經濟的20倍,根據聯合國資料,到了2006年,它們是75倍。(所有英國銀行的資產總和佔 GDP 的比例:到1960年代為止都在50%到60%,到2008年達到550%。)



18:26
世界上真正賺錢的根本不是通過製造什麼,而是單單靠投機,基本上就是用錢滾錢,這種方式是最有利可圖的,在今日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活動形式。


18:46
今天,銀行已經不再有能夠借貸多少的限制,同樣的,他們能夠憑空創造的信用也沒有限制,他們唯一的限制是他們是否願意借貸。


19:04
允許銀行創造貨幣有兩個主要的問題,首先,當他們貸款時創造了金錢的這個事實,就註定了我們必須從銀行借錢來發展所有的經濟。(影片之後有仔細說明這第一個問題。)

19:36
第二個允許銀行創造貨幣的嚴重問題,在於他們總有創造更多金錢的動機,如果他們發放貸款,他們就創造了金錢,他們能拿到獎金、佣金,也就有動機去儘可能放款。(社會上生出更多錢,錢就更容易「貶值」。)

19:50
(銀行)必須培養「銷售」的文化。他們做了什麼?他們徵召了一位很棒的人,一個可愛的傢伙 Andy Hornby 來自 Asda,把銀行變成一個超市零售店。(指銀行開始出現銷售「金融商品」的文化。)

20:20
你聽到政治家和新聞記者說,我們的生活一直入不敷出、我們變得依賴債務,我們需要控制消費、量入為出…,在現在的系統中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每個人都深陷債務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輕率地借錢,我們不是從大量退休者們,畢生的積蓄中借這些錢而建立債務,現在系統中的「錢就是債務」,它是在銀行放貸時創造的,那麼在現有的系統中,我們能夠在經濟中有任何金錢的唯一辦法、我們有錢進行商業貿易的唯一辦法,就在於從銀行借所有(任何需要用到)的錢。

21:30
人們難以理解銀行系統和「信用創造」的原因,在於我們離開學校時身無分文,我們去找份工作,成為水管工人的學徒…,我們整整一個月都努力工作,到了月底有人把錢放進我們的銀行,所以對於我們而言,邏輯是你工作然後賺到錢,你才有存款,但現實是,如果「信用貸款」未在第一時間被創造(也就是老闆沒去借錢開公司的話),你根本也不可能得到那份工作。這是一個(人們對)真正重要的概念的誤解,這不僅僅是一般大眾的過失,經濟學家們也不明白這些東西。

24:02
這是現有系統下的兩難境地:如果我們公眾陷入更深的債務,那就要把更多的錢投入到經濟中(向銀行借更多錢來投資、來賺錢),於是我們迎來經濟繁榮,繁榮時期更容易借錢,於是人們反而陷入更多債務,於是最後這種循環繼續下去,人們越來越容易負債,直到有人過度負債,這時他們違約,他們無法償還他們的抵押借款,這就是美國「次級房貸危機」中所發生的一切,而這將帶來「違約的連鎖反應」(因為全球經濟緊密相扣),就像漣漪一樣遍佈整個經濟,銀行破產,然後我們陷入金融危機,於是銀行停止借貸,他們在繁榮期借貸過度,這時他們停止貸款(很多人就無法借錢還錢),讓衰退更嚴重,人們失去工作,基本上,他們就變得更加依賴債務而生存。

24:56
我們有一個系統,其中你需要借錢來運行經濟,我們必須欠銀行的債,而這保證了銀行可以獲得巨額利潤。


25:08
這就是「經濟繁榮-危機」的循環。

25:29
我們必須為每一英鎊支付利息。即使你認為這錢是屬於你的,某個地方的某個人正在為這些錢付利息(因為錢一開始就是某人去借的)。

36:41
1944年,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下,美國與英國開始協商如何控制全球經濟、以及世界貨幣系統,於是建立了「世界銀行(WBG)」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有其它一系列的組織,用來管理全球貨幣。當時仍有「金本位」(國家有多少黃金就發行多少錢),但這個金本位將與美元掛鉤,世界上所有的黃金都從倫敦轉移到諾克斯堡(美國陸軍基地),世界上的所有貨幣都與美元掛鉤。這個系統被設計用來管理各種不平衡,以避免信貸緊縮,對於國家,信貸緊縮是指貿易赤字,也就是說他們無法償付帳款導致貨幣崩潰。只要美國人做好他們監督管理的角色,就可以管理各種貨幣,而系統也會穩定。現在,有誰知道讓這些都灰飛煙滅的「偉大」故事?-支付越南戰爭所需要的(龐大)貨幣金額,這正是我要談到的,石油危機是另一個-那意味著美國人已經不再尊重他們的角色,或者說不承擔管理金融貨幣體系的角色了,他們通脹自己貨幣的價值,而它表面上應該是要掛鉤的:和黃金掛鉤、同時也和所有其它貨幣掛鉤。那麼法國人怎麼辦呢?法國人有點擔心尼克森總統(1969-1974年美國總統)不是完全誠實,他們擔心我們剛剛所說的一切,那就是尼克森在不應該印錢的時候印錢,他們也擔心,沒有足夠的黃金來保證法郎的匯率,於是他們派了一艘炮艦到紐約港,非常禮貌地要求歸還自己的黃金,他們拿回自己的黃金了嗎?來,猜猜看。他們沒有,而「布雷頓森林協定」也就此宣告結束。這就是我們進入現代金融體系的那一刻。

38:48
「法定貨幣」:一種交換的媒介,其發行者不以商品抵押作為保證,而是基於對該法定貨幣的「信心」(對法律保障金錢具有價值的「信心」、或銀行對借錢的人會還錢的「信心」…,所以錢得以被創造,並在社會上流通。因此也稱為「信用貨幣」)。

38:56
歷史上,貨幣的產生是與某種商品(通常是黃金、白銀,如「金本位」、「銀本位」)掛鉤的,但現在它不與任何東西掛鉤。也就是說沒有任何東西支持我們的錢,這張紙就是一張紙,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如果貨幣不基於任何東西,為什麼我們認為它有價值呢?…「信用」,這個詞從哪來的?信心、信仰。

40:36
「電子貨幣」的產生和它如何改變了一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它徹底鬆綁了私人銀行,來主宰和創造一個服務於他們的貨幣系統-效忠於經營私人銀行的人們(銀行家)。


40:57
如果你在現有的框架下想要一個增長的經濟,我們就必須增加債務,這是很少很少有人真正明白的事情,特別是那些管理經濟的政客們,想想真是可怕。

41:11
GDP(國內生產總值):在一個國家中的某個階段,所創造的,所有最終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41:18
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更多的錢可以用來投資到生產行業,但同樣它也可以被用來賭博(如衍生性金融商品)和拉高資產價格(如炒房地產)。

46:05
如果你讓某人創造貨幣,並只花這些錢在一樣東西上面-也就是住房,那麼房價就會上升。在2000到2010年之間,他們創造了超過一兆英鎊的新錢,在(金融)危機前的3年中就有5千億(用在炒房),這也是為什麼房價會那樣上漲,房子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一切都是因為這些可笑的錢被灌入市場。

46:30
如果錢被花在經濟體中,其中許多花在住房方面,比如抵押,經濟體中的貨幣數量增加了,卻沒有相應的經濟輸出活動來增加 GDP,這是以非 GDP 為基礎的開支,就是這個造成了通脹(商品沒有變多而錢變多-錢貶值、商品變貴)。在英國有大量的這種錢,我們有這巨大的房地產繁榮,導致房地產繁榮的主要原因,在我看來,是銀行們創造的巨額投機信用,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如果房子便宜些,它們會更容易建造,更多的房子會被蓋起來,那種沒幾個人住在裡面的巨大房屋就會少一些,倫敦就不會成為超級富有的投機家的狂歡中心。(下圖為英國平均房價從1952年、1989年到2007年以後的增長情形。)



47:41
如果你是銀行,你要釋放一筆貸款,你有選擇,你可以貸款給小企業,你知道那筆貸款違約無法償還的風險很高,因為那個小企業,它的企業主,只有有限的責任,也就是說如果企業倒閉,你作為銀行基本上什麼也收不回來,所以,與借錢給一個有不動產作抵押的人(如用房屋抵押來借錢炒房的人等等)相比,這就是一種高風險,那麼就有了簡單的動機,去偏好把錢投入在房子上,而不是小企業。現在如果你把這點擴展到整個經濟中,就造成真正的問題,因為這意味著鼓勵貨幣注入投機的活動上,而不是生產性投資

48:59
我們(的政府)不決定誰創造信用、用於哪方面。不,現在我們等於只是讓銀行裡的一些傢伙來決定。

49:06
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當某個商品或服務的價格產生極高通脹時,「泡沫」就發生了。(影片提到歷史記錄最早是1637年的鬱金香泡沫,今天房子是奢侈品也是必需品,所以成為一種製造金錢和泡沫的理想工具。)

52:45
(荷蘭人過去成功脫離西班牙帝國統治的原因,是金融創新的「公共持股」,荷蘭獨立之後這些方式應用在「金融擴張」,使它能戰勝許多大國,這種創新使他們能更快速募集更多的錢。)

53:57
(談到如何避免通貨膨脹:國家中央銀行把預期 GDP 所需要用到的錢,依照各行各業的需求,以百分比的比例規定銀行一定要借出這些錢,這種政府干預是東亞經濟奇蹟的核心。)

57:04
銀行創造的法定貨幣,讓私人銀行從經濟體中吸食財富,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了生活水平的逐漸下降,但當人們越加貧窮時,他們越是依賴債務生存,而這卻發生在一個效率和機械化皆大幅改善的時代。(現代人工作時間更久、花更多錢,生活卻更困苦。)


59:03
你無法解決貧困的問題,當你的金融貨幣體系,把財富從窮人轉移給富人,任何你往相反方向分配的努力都將無濟於事。


59:49
一個以債務為基礎的貨幣體系的運作方式,它確保了每有一英鎊的貨幣,就有一英鎊的債務,這個債務通常落在貧窮和中下階層的人們身上,這些人們負債,同時還要為這些錢支付利息,而這些錢回到銀行,並分配給那些在城裡和華爾街工作的人們(銀行家),整體來講這個系統所做的,其本質就是把錢從窮人分給富人

1:00:58
政府不能夠讓銀行垮掉,因為如果垮掉,97%的錢都會消失,這就是為什麼在出現危機的時候,風險被轉嫁給納稅人(降低社會福利、課更多稅…,讓全民買單)。但即使是在通常的狀況下,銀行也獲得除了創造貨幣之外的無數保證和好處。



1:03:25
「削減(福利)支出」的安排,是政府試圖把它帳戶上的債務,轉嫁到公眾身上,這就是政府對於救助銀行的反應,也是在一個債務導向的金融貨幣系統中所必需的。在這個系統中,增加的購買力,來自不斷增長的債務,債務的多樣化(各種金融商品、或借貸方案等),提供了整體的穩定和市場信心-學費增加的政策、以及公共服務、資產和產業的「私有化」(國營事業賣給私人企業),也都遵循同一個模式。

1:07:17
目前的金融貨幣體系讓銀行部門從經濟中不斷盜竊財富,同時不提供任何具生產力的回報。


1:07:28
我們已經得到了新技術(科學、科技),這些技術是如此高效,然而現在仍需要兩個人維持家計、去完成1950年代時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些洗衣機變得更貴了…,而是因為債務,因為銀行部門毫不留情地壓榨每個人。所以,不斷擴張的銀行部門不是什麼好事,如果銀行系統在擴張,這或者是因為它的效率在降低,或者是因為它正成為整個經濟的寄生蟲。


1:08:22
世上最貧窮的人們一直在為各種危機買單,儘管他們未從這些輕率又投機的繁榮假象中獲利。


1:08:35
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見證了人們的收入變得不平等,富者得到了更多,更加富有,而普通人什麼都沒得到,普通人仍維持現狀、或者變得更窮,維持現有的經濟的方法只有提供廉價的信用額度(讓人可以更容易借錢),提供債務給那些根本無法負擔的人們,這樣他們可以繼續消費,當此泡沫崩潰時,又是相同的人們,必須再次為這一切買單,即使以各種角度來看,他們從一開始就是犧牲者。因此,英格蘭銀行處理危機的方法是把債務合併打包(變成金融商品),以非常低的利率賣出去,然而,普通人也被迫以變本加厲的方式,從信用卡中貸款以債還債。

1:09:21
富人和政府之間的債務卻什麼時候都是可商量的,這是世界史中一條亙古不變的法則,這不是刻在石頭上的法則。總體而言,當窮人欠富人債的時候,突然間債務就變成神聖的義務,比任何其它事物都更重要,這兩群人之間的協商就變得無法想像。

1:10:46
現在你可以將目光掃過歐洲,看看希臘的新總理,沒有經過選舉,事實上是任命的,他的名字是帕帕季莫斯-高盛的前員工、義大利的新總理和經濟部長馬裡奧.蒙蒂-是高盛的前員工、歐洲央行的新主席-也是高盛的前員工…,你會看到這些傢伙們,不知道從哪裡就突然到處冒出來了。(這是「銀行」的權力擴張,「企業」方面,可參考《民主失竊的故事》。)

1:11:50
銀行業的危機讓超過一億人返回到赤貧狀態。由於各種原因,淪為赤貧的人們中,死亡的統計數字正在迅速提高。因此,銀行危機不僅讓人們變得更窮,它也在殺人。


1:12:18
我們從未找人確實負起責任,也沒有對此作出我們確實需要的劇烈改革,因為我們錯誤地認為,如果我們試圖進一步改變現況,一切只會變得更糟,但想想吧,誰在做決定?現在仍是那些一開始把我們拖下水的人

1:13:01
金錢運作的方式,以及我們用它來達成某種交易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控制著整個社會的走向。我如何使用金錢、用金錢來做什麼、誰在控制著金錢、最終隨著時間流向哪裡,這可以完全改變一個社會,讓社會向某種金錢系統所偏愛的方向移動,所以,我們現在擁有的是偏愛大型企業的金錢系統。

1:17:00
你會看到無數轉移視線的拖延手法,常見於每一次的金融危機,在大蕭條時期也是這樣,你看到很多替代貨幣興起,尤其在北美和歐洲的試驗(人民發起的改革嘗試),但絕大多數替代貨幣都被中央銀行視為非法、並被消滅,政治力量也不希望這些金融貨幣的試驗繼續下去。

1:32:50
(影片先提過窮國如何變得更慘)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很多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是由於,某個國家或區域的貨幣被迅速掏空,這種行為經常被稱為「金融戰爭」。某些主要機構確實已靠這種行為大撈一筆,比如「高盛銀行」、或者任何於此結構下大賺一筆的大銀行,但在管制更嚴格的環境中卻做不到,這使得某些人非常非常富有,讓金融市場極度擴張,任何參與其中的人們,都期望看到一個,沒有金融管制的世界,而英國政府,顯然相當蓄意並積極地辯護、反對任何加諸於金融市場上的管制形式,但這不是有些人在幕後操縱著繩索,這就是市場運作的方式,赤裸公開一覽無遺,世界就是這樣,這讓某些人非常富有,他們爽到飛天。

1:33:55
我想這是一種「經濟戰爭」,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這種債務模式改變著全球經濟的運行,第三世界的「債務」給了富國、和銀行、和金融部門巨大的力量和控制,來控制更貧窮的國家,其中(這些窮國)有很多我們喜歡用的「資源」(自然資源、廉價勞力…),而許多人把這種模式比作「殖民主義」。這是一種非常具體直接的權力,用來強迫那些貧窮的弱國,照著富國真正的利益而行事,因此,這些企業財團不僅變得無比巨大,不僅到處牟取暴利,而且金融部門變得甚至更巨大。當今世上,真正賺錢的方法,不是藉由生產東西,而只是透過純粹的投機活動,即以錢滾錢,這是獲利最大的,是目前存在於世上最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征服並奴役一個國家有兩種方式:武力與債務。」《時代精神:附錄》電影23分鐘開始有關於殖民擴張的更多描述。)

1:35:12
為了保護自己,易受投機行為影響的國家,需要積累來自富國的貨幣,但這些富國只是憑空造錢。

1:36:10
當一個國家跪倒在金融投機者面前,便等同於被要求解除市場管制,讓該國的金融系統,屈從於主導情勢的一方。陷入債務危機的發展中國家,其面臨的大問題是,這些世界的當權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從很多角度而言,控制著全球的金融系統,告訴這些國家:走出債務危機的第一步是重塑所有國家的經濟,尤其要增加出口,這樣才能賺更多錢,以便能夠還債,正常而言是用美元或其它外幣還債。很不幸地,歷史證明了結果根本不是這樣-事實上國家削減公共支出砍到底,但反而停止經濟成長,國家失去了任何的成長潛力,政府將目標轉向了出口,轉向創造更多美元等等,所以他們在還債,但是完全沒有發展到自己的經濟,他們用來還債的錢遠遠多於,用在醫療、教育或者其它方面的數量,但他們的債務還是只會變得越來越大。國家最終變成開放容器的狀態,允許大型企業剝削自然資源和勞動力。


1:37:27
「金融帝國主義」:通過金融優勢擴展並維持帝國的權力。(影片隨後介紹「新自由主義」、與「結構調整計畫」最後完全摧毀開發中國家剛萌芽的工業發展和生產力,使他們完全要倚賴已開發國家來生存。)

1:39:3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熱衷期盼的事之一,在於告訴這些國家(窮國)要「減稅」,但這些稅本應由「跨國企業財團」在該國運作時所繳納,因此需減稅才能鼓勵更多跨國資金流入,當然,這也意味著這些跨國公司所賺取的利潤,會快速從這些弱國中流失,弱國根本分不到一杯羹。當今你看到有很多發展中國家幾乎沒有「稅率基礎」,他們沒有發展稅率基礎,所以他們變得更加依賴國際資本市場、更依賴創造「債務貨幣」,這也是為何,很多發展中國家一直在被掠奪主權,很難看到民主社會的發展和進化,因為他們的政府實際上越來越依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金融市場強加的嚴苛條款,而不是依靠他們的人民。


1:46:10
綜觀整個歷史,金融貨幣體系的設計,就是為了給予統治性的國際勢力好處,而這勢力已被強烈地防禦著並擴充。


1:55:00
我們全都不斷被捲入債務,我們的餘生亦很可能身陷債務,而年輕一代將會比老年一代更差。

1:55:08
我剛讀到聯合國環境計畫的報告,他們說我們每年需要2兆。2兆!你可以想像2兆是什麼嗎?這是一大筆錢,每年2兆去綠化經濟,移除正毒害大氣層的有毒碳、並尋找碳的替代品。當2007至2009年銀行崩潰時,我們發現根據「英格蘭銀行」,不是我(說的),英格蘭銀行告訴我,英國每年籌募了14兆來拯救銀行,因此相對於每年2兆去拯救生態系統,這沒什麼大不了。

1:56:28
「創造金錢」的能力是如此強大,你需要非常注意誰有這種能力,如果有人會從創造金錢中獲益,那麼他們就會有動機,去創造比真正的經濟需求更多的金錢,如果將這個能力給予政客,同樣的事也可能會發生,你知道,你不能信任試圖討好選民的政客,卻又讓他們有能力創造金錢,這是真正的利益衝突,你唯一能做的是,將此權力給予沒有利益衝突的人,一個獨立、透明且負責任的客體。(對此,「資源導向經濟模式」已經跳脫了框架,提倡只有「終結貨幣」才能解決金融、以及社會系統中,總總「金錢」所衍生的問題。)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