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懶人包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篇是〈不懶人包〉內容的歸納統整,加上大量的補充

※若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透過文中作深入了解

※本站希望激發您的批判性思考-對這社會也對本站內容


為何這個世界如此扭曲



「維畫」(TVP)「時動」(TZM)的核心理念可以精簡成三句話:

今天看到的總總慘狀,幾乎全都是人為創造出來的。
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個人的成長環境所塑造。
要終結苦難,就必須改變持續造成人性扭曲的環境。


-簡介-



「維納斯計畫」與「時代精神運動」是兩個個別獨立,但共同提倡以「資(RBE)」作為人類文明演進方向的全球性無國界社會改革組織/社會運動

宗旨與目標是根除人類歷史上不斷重演、且來到今天情況已極為嚴峻的社會失序及環境破壞問題。-如果「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那麼這些一直存在,跨越時空、文化的人類問題的總根源,就是人類文明中相當基礎的部分了,「資源導向經濟(RBE)」便是針對這個部分進行的變革


-意識的變革-



RBE 實際上是一種思想,它涵蓋了經濟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面向。之所以 RBE 名稱裡只出現「經濟」(E,為 Economy 的縮寫)是因為人類文明問題的根源和經濟面最有關連。

雖然 RBE 的推廣者們經常會以「維納斯計畫」所設計的未來城市參考範本來作為「RBE 社會」的象徵,然而往「RBE 社會」轉型並不是直接建造幾座理想的高科技城市然後讓人們搬進去住就可以實現的,人類價值觀的轉型才是世界變革的核心與起點。


-思想基礎-



RBE 思想有三個基本精神使得它往往讓初次接觸者感覺與過去所熟悉的普遍價值觀截然不同,因為這三者在目前社會上、教育體制中都算不被受重視的:

1.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最重要的精神在於跳出慣性思考框架-回過頭去檢視我們賴以作為思考判斷基礎的假設、方法、根據等等是否合理正確,或者哪些基礎其實一開始就是錯的、或已經不適用了,卻未曾被探討過。愛因斯坦說:「我們無法用製造問題時的相同思維來找到答案。」

2.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人類已知最能夠對自然法則進行解析並預測的一套程序,它同時也是一項確實有效的工具,去幫助我們達成所想要的結果。科學不受個人主觀詮釋影響,客觀的反映真實世界,它所帶來的最重要啟示是:「人類不可能違反自然法則,我們必須與自然和諧共處。」包括跟同樣遵循自然法則而運作的人類自身和諧共處。

3.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讓我們認識到自然界的結構:從原子、生物體、地球、到太陽系…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當中各個成員、層面之間彼此相互關聯。依據這項重要觀念,面對今天尤其人類文明危機這樣的大課題,更無法只從政治、經濟、或環保等面向單獨去著手,必須跨越並統合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究,最終才能發掘出問題的「系統性根源」


-金錢系統、自然系統-



基於前述的「系統理論」,我們可以將目前生活的世界分成兩大系統:

1.自然系統

自然系統(Natural Law System)也稱為「自然法則系統」或「宇宙法則系統」等等。RBE 就是以「自然系統」為出發,追尋人與人及自然萬物永續共存的思想。

2.金錢系統

金錢系統(Monetary System),也常翻譯為「貨幣系統」或「金融貨幣體系」。它是「維納斯計畫」與「時代精神運動」對目前人類成長環境(或當今社會)的一個指稱-一個生活中各方面都涉及金錢的世界-它有一個加長版叫做「金融貨幣-市場體系(Monetary-Market System)」。今天以「金錢系統」為出發,與 RBE 相反,將金錢視為比「人與人及自然萬物永續共存」更有價值的當代思想,本文就稱它為:MME


-MME vs RBE-



=需求=

上圖延伸自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談到所謂「人性」時,「維納斯計畫」與「時代精神運動」將它區分成兩個部分:「人類需求」與「人類行為」-人類天生具有幾種方面的需求,為了滿足需求,人類因而產生了行為的動機-人會發揮自身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結合習慣及本能反應等等去行動來滿足需求。

圖中述說著以下內容:

(1)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這四層屬於「匱乏性」需求-它所引發的行為動機是為了滿足「匱乏」。當一種需求滿足之後,該方面不再匱乏,它本身就無法再產生動機,人接著就會去滿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2)自我實現屬於「成長性」需求-它所引發的行為動機不是為了滿足「匱乏」,而是為了追求興趣、創新、改善環境…等等,來實現各種自我的成長與理想,因此它總是可以持續性的產生行為的動機。

(3)左邊彩色的三角形代表在目前「MME 社會」裡需求的滿足情形。由於是以「金錢」為基礎的「階級社會」,當個人擁有的錢越多,就越能夠去滿足更多層次的需求。大多數人要追求自我實現都必須等到累積足夠的一筆存款或退休之後才有可能;世界上每幾秒也都會有人因為貧窮無法滿足最低層次的需求而死…。

(4)右邊彩色的上升箭頭代表在「RBE 社會」裡底下四層需求都能夠在「維納斯計畫」與「時代精神運動」所提倡的盡可能在地化自給自足「城統」中得到滿足,並直接追求自我實現-所有人類皆是為了發現知識、發明創作、,而享受生活



=資源=

更進一步的探討: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任何可以被用來達成需求滿足的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我們統稱為「資源」-事實上,人類如何看待資源的方式,將深刻的影響人類如何運用資源的方式,最終形成一個以被重視的「資源」為導向的社會。接下來將繼續從「資源」的角度去分析,並列對照兩種思想之間的差異:

MME
RBE

≡哪些東西是資源≡

包括右邊提到的幾種以外,金錢是最重要的一項資源-全球通用;其次是國家法律/公司章程所賦予的政治/公司經營上的權力

金錢是用途最廣泛的資源,可以用來購買其他各種資源的使用權或所有權。而其他資源則只能自用、或租出、賣出來換取金錢。

擁有越多錢的人就越能去滿足更多的需求:購買更好的汽車、房子、環遊世界、或移民到更想居住的國家、也能影響公司或政府的決策、 …。

普遍來說人如果沒有錢,絕大多數的需求都無法滿足;反之越有錢就越有「購買力-自由」,去過更快樂舒適自由自在富足的生活。
自然資源(陽光、空氣、水、土壤、空間、氣候、礦產、能源、動植物、景觀、文化遺址…)、知識技術工具設施(科學科技、各種資料和數據、研究或生產設備、交通工具和建築…)、及人類本身具有的創造力、各種潛能、個人時間等,這些才是人類文明永遠都需要的「真實資源」。

金錢權力已經不再需要,因而不是資源:賺錢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當所需的資源存在匱乏,人們才會用錢去交易資源,這跟所有真實資源的富足相抵觸(所有人都能普遍取得某樣資源,該資源就越不值錢,越無法繼續靠販售它賺錢);下決策也不再透過權力,而是藉由科學方法、系統理論、批判性思考、與所有和需求資源相關的資訊來得出最適當的決策,因此仰賴電腦決策系統跨領域團隊的合作,並始終保持資訊公開透明

金錢和權力還有許多負面效應:社會階級-不平等、容易腐化人心…,也使兩者更加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


≡我們共有多少資源≡

在今日社會越有錢就越能購買到各種所需的資源,因此其他資源的總量倒是其次,「自己有多少錢」才是相對重要的事,有錢什麼資源都可以取得。

但有個鮮為人知的現實是,今天的是由創造出來的:人們能跟商業銀行借到多少錢、政府能跟中央銀行借多少錢,社會上就可以有多少錢。然而債務總是要還的-透過金錢或是抵押財產(真實資源)來償還,因此債務就是一種「匱乏」-這意味著今天無論我們能創造多少錢,匱乏將永遠伴隨著金錢被創造出來。

又因為借錢時總是要還一筆利息,因此世上的債務永遠比錢的總數還多,加上財富總會-對多數人而言用來還債的錢總量總是匱乏不足的,勢必就會不斷有人、公司、國家因償還不了債務而面臨債務違約和破產,不是以抵押財產來償還,就是再去借錢還債-後者再加上銀行創造金錢的動機傾向於鼓勵投機獲利而非增加真實資源等等,更造成了通貨膨脹,使得金錢持續在貶值-這點又與共同導致物價不斷在上漲-更加深了金錢資源的匱乏(需更多錢才能買到同樣的商品)。

再隨著科技進步且大多數的技術及工具設備資源皆屬於私有財產,導致的「科業」更將讓大多數人完全失去賺取金錢資源的機會。
必須先進行一次全球各地的國家政府、公司、民間組織機構所擁有的研究資料、技術、工具、設施、各地交通運輸路線、及所有的自然資源、專業人員等等的總量和分布位置的統計,才能得知確切情形。但可以確定的是,當這些資訊都一一公開之後,我們將會發現人類擁有的真實資源遠遠比今天所看到的要富足得多。

個人潛能、創造力則較難以進行估計,在適當的環境和充足的資源下,每個人的發展都不可限量


≡如何去增加更多資源≡

從教育著手,培養學生子女有助於將來進入職場工作賺錢的知識和技能。

盡量握有更多的資源-尤其是那些有生財價值的資源,來提昇個人/公司/國家的競爭力,讓本國的經濟可以持續成長,也讓最後還不了債務、破產的不會是自己或自己的國家。

雖然也需要探索知識、研發技術…但真正重要的是推出更多商品-更多消費才能持續賺錢。因此也出現各種負面的方式:藉由浪費來創造「人乏」、過度開發便宜卻珍貴的自然資源(如石油)來生產商品、將許多事物也、形塑一個借貸消費的社會文化…。

或是投資金融商品賭博;培養對賺錢的興趣或成癮;專心投入有助於賺錢的事,無視任何對賺錢無益的人事物;學會奸詐狡猾官商勾結投機炒作房地產壟斷市場鼓吹反管制與自由貿易成本外部…等較安全的方式,或是從事較危險的偷竊詐騙偷工減料販賣黑心食品販毒經營地下錢莊恐嚇勒贖搶劫…等等,這些都是常見的更快大量增加金錢資源的方式。
自動化系統取代人力,使人類免於可以由機器完成的工作,有充裕的個人時間來學習、體驗生活…,幫助提昇創造力、發展潛能(而不再有貧窮阻礙學習思考生活忙碌阻礙創造力金錢激勵阻礙創造力專業分工視野侷限糟蹋天賦懶惰等人類潛力的浪費)。

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長環境(一個平等信任的社會,無社會心理壓力社會經濟健康梯度不被尊重感比較虛榮…)、完善的醫療(始終保持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豐富的學習資源(滿足不同人的適性發展)等,來最佳化發展個人潛力與培養人際溝通能力-鼓勵興趣的多元性(培養通才)與跨領域合作(合作文化,不同於今日的競爭思維)。

同時讓所有人更容易去取得所需用到的各項資源來追求自我實現:探索未知、發明技術來更有效率的運用各種資源、修復被今天所污染破壞的自然環境…(而不再有科學資訊封閉資金缺乏阻礙發明過度品質生存壓力阻礙分享問題被閒置及擴大等社會進步的阻礙,並能提昇解決問題的動機)。

持續改善這個世界的各面向就是增加更多資源的方式。


≡如何保障所擁有的資源≡

儲蓄;購買各種保險

制定更嚴格的法律保障個人財產安全、保護個人及公司專利(禁止仿冒與盜版)和公司商業機密、國家機密,甚至不惜侵犯基本人權…。

提昇國防軍備的實力,強化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盡可能去獲取並鞏固更多的金錢和權力:金錢與權力是誘使的因子-爬升社會頂層,擁有龐大權力、金錢財富的人,容易傾向去確保大眾不會質疑社會不公等等「金錢系統」的問題,盡量讓大眾只專注在找到一份工作勞動賺錢維生,並持續消費。在官商勾結、壟斷市場抵制新科技打壓工會等的同時,藉由複雜化輿論控制話術極力掩蓋不利證據分散注意力轉移焦點勞動光榮奴化教育樹立典範分化文化形塑…、營造幸福民主自由進步等假象、同時又製造恐懼,來維持人民的政治無知刻意無視僵化固執負面消極仇恨聽命行事小確幸自我規訓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溫水煮青蛙…等等,以保障握有龐大資源者自身的權力不受干涉、金錢財富源源不絕。

或是到一個對生命財產及未來更有保障的國家。
科學科技進行最佳化管理來維持「動態平衡」(使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不超過環境自我回復的速度)達到資源使用的「永續性」

全球資源管理系統持續統計各項資源總量和分布;以全球生產管理系統實現策略性保存策略性安全策略性效率(依循「永續性設計」原則來生產產品、及發展永續的綠色能源:太陽能、風力、地熱、波浪、潮汐、洋流、溫差等);並以當下的知識技術程度、盡可能利用在地自然資源來打造以最節省資源作最佳運用「永續城市系統」

全球供需追蹤系統將確保產品不會被過度生產導致供過於求-避免資源浪費/或生產過少-避免供不應求;搭配「策略性使用」防止資源被長時間閒置而不能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取得使用。如此一來將能夠不虞匱乏

「技術性剔除」各種潛在的危害:不依賴制定刑罰來解決問題,而是從各種工具設施保護安全、從社會制度設計上確保任何人無法/也不需要從浪費、佔據或破壞「資源」-包括傷害他人中去滿足任何需求(資源得以「策略性使用」就沒有交易的必要,也不再有所謂的財產犯罪…),從此一方向去思考,將能真正根除種種問題的根源。



=無限迴圈=

由上面四個提問的回答可以看到 RBE 與 MME 價值觀的明顯不同,主要的差別就是 MME 往往選擇無限制的消減各類「真實資源」來換取金錢-因為今天的成長環境就是這樣在思想的-這當中有三個關鍵的核心問題不斷在形成「金錢系統」中種種問題的惡性循環:

1.可用真實資源持續匱乏

為了刺激持續消費而不斷製造「人造匱乏」-大量浪費著自然資源-來帶動「經濟成長」,其中的「成本外部化」更加重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當各類資源及金錢(因債務金錢制度)更加匱乏時,社會越競爭,人們也更難去開放分享知識和技術,為了持續獲利更先進科技成果的普及;居於統治地位的上層階級傾向使人民、消費者弱智化,再加上廉價勞動力競爭血汗經濟責任制派遣制等等所導致的「低薪化」、因資源匱乏和通貨膨脹造成的「物價上漲」、因債務金錢而不斷增長的「債務壓力」、因科技進步而帶來的「科技性失業」…,人們將花越來越多時間精力在工作賺錢上、或,更造成人類潛力的巨大浪費…。當然,貧窮化的人們也越來越沒有金錢去換取可用的真實資源,直到種種人類需求的匱乏累積到下一次的極限,或許又將再次重蹈覆轍的以最終極的形式來滿足需求-「戰爭」

(雖然許多時候賺錢的過程也會去生產物資、研發技術、提供教育…,但增加這些「真實資源」的優先性仍舊難以超越增加金錢收入本身-否則持續的財務虧損負債最終都將使「增加真實資源」的事業無法再經營下去。今天「金錢系統」真正在鼓勵的是「增加個人的金錢資源」,不是「增加真實資源」;而放任或製造問題-製造需求或資源的「匱乏」,是能帶來賺錢機會的。許多的工作並不增加真實資源,只有消耗資源,但在「金錢系統」中,有錢卻意味著有更大的「權力」,能左右社會發展的走向…。)

2.金錢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金錢正是在「可用真實資源匱乏」的環境下為了交易而存在的,當真實資源更加匱乏、又持續通貨膨脹金錢貶值-物價上漲,設法賺更多錢就越是迫切重要;再說金錢本身就是今天最有用的資源,它本來就會造成激烈競爭,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被設定為去幫股東們盡可能的持續獲利創造最大利潤;當有更多的事物被商品化法律也允許有更多金錢能夠做的事,錢的用途和權力就會越大;生活環境(家庭、學校、職場)越使人感受不到個人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就越容易受到廣告媒體等影響去依靠來填補「尊重需求」、甚至視為一種「自我實現」;社會越崇尚金錢財富,追逐金錢本身能獲得的「增勵」越大,就會鼓勵更多人對金錢及其所帶來的權力-進而更加無視逐利行為對和自然環境的嚴重傷害;越有錢越能夠遠離不幸,當人們對社會越感到沒有安全感,就越可能去透過獲取更多的存款、或任何能夠生財的資產來滿足「安全需求」…。

3.安全需求永遠無法滿足

金錢及真實資源的匱乏導致了生存競爭;金錢與權力帶來的「階級化社會」使「尊重需求」因為「不平等」而無法滿足、使「生理需求」因為「貧窮」而無法滿足,這兩者產生了暴力及各種犯罪;當有人掌控著大量資源、金錢和權力,就會與其他沒有資源可用的人們形成族群對立-同理也可以套用到國家之間的對立-甚至弱勢族群之間也會因競爭或是受到操弄而分化對立;在一個競爭、得不到尊重、對立的社會裡,人們為了爭奪資源便會爾虞我詐;企業為了謀取暴利或還債而掩蓋涉及人體危害環境污染日用品毒素相關訊息;還有科技進步帶來的失業對舊產業構成的威脅…,這些都使得安全需求永遠無法滿足,而出現更多前面「四個提問」的回答中各種負面的「增加」「保障」資源的方式並更加鞏固當前體制…於是又返回來加深安全需求的匱乏。



=看破=

從「需求層次理論」和「資源」的角度推導下來的結論:MME 思想從「哪些東西是資源」就已經存在認知偏誤債務金錢制度財富集中傾向又使得「金錢資源」永遠存在著匱乏…,最終導致「匱乏性」的「人類需求」永遠無法滿足,不斷在上圖的無限迴圈裡打轉,最差的結果就是文明毀滅

持續創造匱乏的社會制度與思想是世界扭曲的根源。

自私、貪婪、競爭…並非人類固有的本性-行為動機由需求產生、匱乏的金錢則被視為滿足需求最重要的資源,不斷產生的「人類行為」就是我們必須盡量為自己著想、盡可能掌控更多的資源、必須為錢互相競爭…,而將人類帶向一個加深真實資源匱乏絕望世界…。直到我們看見另一端可以直接跳過「金錢」來更好的滿足各種需求的選擇:RBE


-MME to RBE-



=方向=

「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治療,才能根除問題。」

經過前面的探討可以大致歸納出六個社會變革實踐的重點方向-朝著這些方向去前進,將能打破「金錢系統」問題的惡性循環,帶來人類文明真正本質上的轉變:

1.終結以債務為基礎的金錢制度

終結債務黑洞問題-在仍需使用到錢的時期,使創造金錢的制度不再必然產生債務無法還清的破產失敗者、不會因金錢資源永遠存在匱乏而使社會陷入無止境的生存競爭、經濟成長壓力、及更多不計其數接連而來的負面後果。

2.降低金錢的重要性

讓真實資源的增加和取得使用過程可以依賴越來越少的金錢支出,直到完全不需再用到錢,這時候人類就已經可以直接跳過金錢來取得各種資源,滿足需求。降低金錢的重要性就是在提升所有真實資源的重要地位,人造匱乏、成本外部化…也將漸漸失去意義,而不復存在了。

3.以電腦自動化機器大量取代人類勞動

這實際上也是在增加真實資源:人類的潛能、創造力、與個人時間-而這些正是創造出更多各種真實資源的關鍵,也是人類目前最需要的資源。再伴隨著更多資源越來越容易免費取得使用,人們進行自主學習、研究發明創新…都將不再受金錢因素所限。

4.建立更開放自願貢獻者參與的運作模式

社會上有無數熱心奉獻個人時間、知識技能為社會服務的,讓社會制度本身為自願者提供充足的所需工具設備知識技術,能使自願者更能將個人潛能、創造力發揮在改善社會的自我實現理想上。提昇解決問題能力即相對降低問題難度,也將產生更高的征服問題的動機

5.減少政治權力存在的必要性

開放政府資訊,將公開完整的資料數據經由開源軟體運算去得出合理可行的幾種最佳資源分配與運用方案、和各自的利弊得失,如此一來人們就能從中取得更好的共識並作決定,而漸漸不再需要執政者-使「政治-公共事務」不再是一個能夠讓個人從中取得金錢與權力資源的領域。這也將能夠確保社會轉型過程的順利,不會受到私人透過金錢與權力進行阻礙。

6.增加所有人的安全感

包括保障已經可以低價或免費取得的資源將不會再有匱乏的一天、縮小國內及國際間的貧富差距以減少犯罪和戰爭的威脅…。除了能使「匱乏性」的需求得到滿足,這也是在減少社會心理壓力並增加真實資源-包括創造力。

其中:

方向3和4的共同重點在於逐漸增加變革的「動能」,並使社會由 MME「如何去增加更多資源」的方式逐漸轉為 RBE 的方式,有助於解決「金錢系統」第一個核心問題:「可用真實資源持續匱乏」

方向2和5的共同重點是逐漸減少個人的「特權」-意思是「能否取得特定資源」不再視個人金錢或權力的多寡。使社會對「哪些東西是資源」的認知由 MME 轉為 RBE,解決第二個核心問題:「金錢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方向1和6的共同重點是阻止「匱乏」的擴大以防止匱乏環境對人性的扭曲,由 MME「如何保障所擁有的資源」的方式轉為 RBE 將問題「技術性剔除」的方式,並解決第三個核心問題:「安全需求永遠無法滿足」

六個方向的內容明顯也是相互關連的,彼此的影響會形成良性循環,去不斷推動朝向以上三大重點的社會轉型…。



典範轉移

綜合前面四個提問中 RBE 部分的回答內容、及六個變革實踐的重點方向,未來總總決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將從目前普遍「以最少的金錢成本來投資換得最多的金錢利潤」逐漸轉型為:

「在優先滿足『匱乏性』需求及維持『動態平衡』的前提下,以較不迫切需要且總量較多的真實資源,來投資換得較迫切需要且總量較匱乏的真實資源。」

-從「金錢導向的社會」轉為「真實資源導向的社會」,這時候真實資源的總量就只會有兩種可能性:持續增長至少維持「收支平衡」-而沒有負增長-並可預期未來所有人都將會有更多的真實資源來追求自我實現…。



=實踐=

「RBE 社會」的實現過程是:「思想傳播,並以現有的可用資源來改造社會。」-當我們再次跳脫對「資源」的既有認知框架,將會發現豐富大量的「現有可用資源」正是今日興盛於世界各地的社會變革運動

「時代精神運動」與「維納斯計畫」成員及支持者的共通點是認同 RBE 是當前人類文明問題的最佳解答,而對於如何轉型到「RBE 社會」則都抱持相當開放的態度。最後簡介幾個目前最受歡迎的轉型途徑,這些都能朝著前述的六個重點方向去根除人類文明問題的根源:



變革面向:政治經濟法律/變革方向:456

開放政府的重要意義在於「由事實來領導決策」:以反映真實狀況的客觀資料數據(資源)為基礎,來作出最能符合前述「最高指導原則」的判斷決策,其中資料和決策過程都可供所有人透過公開管道輕易取得並檢驗。

各領域志工以群眾外包方式將政府開放的資料數據整理成懶人包與資訊圖表、設計成遊戲借助群眾力量合力整理、或整合出便民的公開資料應用等等,能大幅提昇公務處理效率及發揮資料的應用潛力,增加「可用真實資源」

這是未來「政治-公共事務」的轉型方向,人們將不需再把未來寄託賭注在官員與候選人的「信用」上、或在台上的各說各話、抹黑中霧裡看花。公共政策也將能去照顧到所有人:在法規制定、教育體制、醫療制度、食品安全、能源發展、環境開發、基本居住權利、道路修補與管線埋設、網路基礎設施、地方建設資源分配、到國家經濟模式轉型…等等都將有所改善。

最終也一勞永逸的「技術性剔除」了當前政治型態下的種種扭曲:黑箱作業、裙帶關係、官商勾結、貪汙腐敗…及消耗在處理這些問題上的寶貴人力資源的浪費。

相關社群:開放資料(Open Data)台灣零時政府(g0v)沃草(Watchout)Code for Tomorrow…等等


債務金錢制度改革(UBI)

變革面向:法律經濟/變革方向:12346

兩者的共同點在於對法律法律觀念的變革:金錢雖然是目前用途最廣的資源,然而金錢和經濟活動卻是在法律規範下的。金錢與法律這兩種「資源」的差別在於個人能擁有的金錢總量沒有限制,但是在「民主國家」個人(即國會議員)擁有的制定法律的權力是有限的,而制定法律的國會議員則又由人民選出。

乍看之下似乎金錢與經濟活動是由全民共同規範的,然而前面提過在「MME 社會」財富總會持續往少數人集中、且擁有極大用途的金錢資源又甚至能夠控制大眾的思想…於是金錢終將會慢慢侵蝕法律原本應有的功能…。

法律資源(在民主國家)原有的功能是:保障所有人民能獲得哪些需求的滿足,不被他人製造哪些需求的匱乏,以讓國家發展能邁向永續繁榮,全民皆能共同受惠,並基於這個目標持續改善法律。然而前面提到的種種問題卻顯示了目前 MME 思想下的法律已存在著嚴重缺陷,使得社會正朝著目標的反方向在逐漸衰敗中。

金錢制度改革無條件基本收入都是透過法律資源具有的規範金錢與經濟活動的能力,來達到法律原本的目標。金錢制度改革有三大要點:廢除以債務創造金錢的制度、收回商業銀行創造金錢的權力-僅由政府創造、且政府僅將創造的錢投注在真正對社會發展有益的地方(以本文的觀點就是投入到有助於轉型到 RBE 社會的變革方向上)而不是投注在製造房地產泡沫和金融投機。

「無條件基本收入」則是以法律明文規定的「基本人權」形式,將所有稅收合併成單一「消費稅」、將所有政府補助合併成單一的無需任何條件皆可領取的全民「補助」。透過人人都會不斷進行的消費活動所帶回的「消費稅」稅收,來持續提供無條件的全民「補助」。這可以為目前的眾多社會問題帶來改善:包括「科技性失業」與人口老化產生的經濟問題、或高社經地位者往往比低社經地位者有更多知識和管道來節稅及申請到更多政府補助…等等。

無條件基本收入還能排除日漸艱難的「賺錢維生」這件事對「做真正對社會有幫助的事」造成的巨大阻礙:例如為了生存而被迫幫公司從事或隱瞞非法行為、甚至自己就是非法的「血汗經濟」下的受害者。有了基本生活水準的保障,人們也將能全心去處理自身及共同面臨到的問題-那些無助於賺錢卻真正重要的問題、並無償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鼓勵開放知識技術工具設備等資源-因為這已經不是個生存競爭的社會。

無條件基本收入帶來的最具顛覆性的改變在讓社會全面往「電腦自動化」轉型:在需要賺錢維生的時代,自動化的高效率將使人類失去競爭力和維生的收入,無條件基本收入能在仍須使用金錢、且大量知識技術工具設備仍在各企業專利保護下的時期,讓所有人也能具有足夠的購買力來分享到科技進步的成果。「科技性失業」將不再是一種問題,而是更多的產業朝全面自動化升級的進步-科技越進步,所有人能享用到的「真實資源」就越多。完全不需要錢即可取得資源的富足水準,屆時將成為社會所追求的下一個發展目標。

相關社群:正面金錢(Positive Money)加拿大澳洲全球無條件基本收入網絡(BIEN)…等等



變革面向:經濟/變革方向:236

三者又可結合成一個「全自動化農場」的概念。發展願景是讓糧食資源的增加和取得過程依賴越來越少的金錢、能源與人力資源的支出:生產的在地化能減少食物運輸過程的能源消耗及金錢支出,再加上自動化就能保留更多目前最亟需的人力資源來投入其他發展建設上。

其中「植物工廠」利用與「基因改造」相反的方式,以控制生長環境來達到最佳的作物品質和產量,甚至能調控作物本身的營養含量。加上發展中的「人造肉」技術,建設如「國家型」的「公共自動化糧食生產系統」,達到糧食的完全免費和不虞匱乏是未來糧食產業的目標。

相關社群:城田魚菜共生推廣農場AVATA 魚菜共生水水世界全電腦自動化控制農場(CFS)…等等



變革面向:經濟/變革方向:236

再能能源是「總量最多」且能滿足「安全需求」的能源。四者結合能「永續的」為前面討論的「自動化系統」提供源源不絕、乾淨安全與穩定的動力來源,並盡可能的減少能源資源的浪費。發展的最終目標依然是在地化自給自足的完全免費與不虞匱乏的能源供應。



變革面向:經濟教育文化/變革方向:246

知識技術工具設備的開放讓研究人員、技術人員、至一般大眾都能藉由這些「真實資源」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應用,是人類潛力的解放,能為全人類的知識和生活品質帶來巨大提升,並減少「人造匱乏」:

開放資源經濟自造者運動從鼓勵知識技術、生產設備(如3D列印機)的開放和使用,帶向用品、糧食及能源…的全面自給自足-低價化或是完全免費。也翻轉了過去產品由企業集中式大量生產並銷售的模式。

與「為銷售賺錢」而設計生產的產品不同,自造的產品是真正「為使用而設計和生產」的:沒有透過節省生產成本的方式來提高獲利導致的「固有報廢」、或偷工減料、生產黑心產品;沒有為了讓消費者持續購買以持續獲利而設計加行銷的「計劃性淘汰」「認知過時」;也沒有因為銷售業績不佳而對投資研發的懲罰「過度品質」…。

更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最終實現「為永續而設計和生產」-實現 RBE 中全球生產管理系統的「策略性保存、安全和效率」:將生產、建設過程的浪費和污染減至趨近於零、使廢棄物和產品本身的可回收比例趨近於百分之百-後者使自然界的原料資源得以被「永續的」不斷循環使用,如此一來,原料方面也近乎達到了不虞匱乏。

相關社群:開放資源生態學(OSE)搖籃到搖籃(C2C)自造實驗室(FabLab)FutureWard創用CC…等等



變革面向:經濟文化/變革方向:246

包括使「真實資源」的取得使用邁向低價化的各類出租、共租、共乘…、到免費的「工館」(開放資源經濟的開放工具設備也有相同的概念)等等多種形式。

分享經濟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所有權」觀念的變革:與取得更多「金錢資源」相同,「擁有」資源所滿足的實際上也是「安全需求」-以保障未來需要取得資源時,資源不會匱乏。分享經濟使這一需求得到滿足,進而讓更多人選擇了不購買非長時間使用、且需要時就能「分享」取得的用品。這種觀念的變革能使 RBE 中的「策略性使用」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同時也減少其所要解決的:因大量資源的閒置浪費帶來的「可用真實資源匱乏」。

另一個同等重要的意義是分享經濟在降低金錢重要性的同時,更強化了人際之間「信任」的重要性,能夠去形塑一個鼓勵誠信的社會文化-越有誠信(相對於越有錢)的人將越能夠取得更多資源滿足各種需求-從而改善競爭環境下鼓勵提防他人、不信任、疏離、爾虞我詐的文化氛圍。

防髒污技術、外形能自我還原的「記憶金屬」、使用時安全性高的「自動駕駛車」等科技,也可望在未來將分享的範圍擴及到更多事物。長遠的目標,是建設如今天便利商店般具有高遍及率的「公共存取中心」,實現 RBE 中的全球供需追蹤系統



變革面向:經濟教育文化/變革方向:24

今天免費的學習資源,有數位形式的知識技能教學、問答網站,也有實體形式的分享交流大會、研討會(經常也會錄影上傳開放觀看)和前面談到的開放工具設備資源…。

知識的免費取得能提昇人類的潛力;而在「學習者」這一邊:翻轉教室、與同樣不應忽視的正確幼兒教育方式,能培養出具有能力(讓免費開放的學習資源更能發揮其價值)及合作文化的學生,也是同時以非強迫灌輸(非壓抑「好奇心」製造「成長性」需求匱乏)的方式,又能夠有效發揮學生潛力(最佳化增加人類潛能與創造力資源)的教育模式。

在滿足「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的求知欲方面,免費學習資源加自主學習能使永遠存在匱乏的非真實資源-成績排名,不再具有意義,使人擺脫不必要的比較帶來的挫折感學習無意義感、及衍生出的自卑和嫉妒…。而在滿足「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方面,可主動善用這裡所介紹的社會變革運動資源,並幫助擴大其影響力-致力於實現世界和平、一個富足與不斷進步的社會…。

相關社群:開放式課程聯盟均一教育平台可汗學院網易公開課VoiceTube 看影片學英語MOOC…等等


≡時代精神運動、維納斯計畫≡

變革面向:/變革方向:思考建構變革方向

時代精神運動維納斯計畫是全球性去中心化的「RBE 研究及教育傳播社群」。「去中心化」是指人人都可自由參與、自願貢獻外,也如同科學研究社群:不由任何人主導,而是由反映真實世界的資料數據所引導。社群中也會分享前面所討論的各種社會變革運動的最新資訊。社群重要的中外文訊息發佈及交流平台列於本站的左右兩邊,讀者可以前往追蹤訂閱、一起參與討論建構 RBE 理論、或是協助建設平台,更新內容和功能…。

前面討論到,金錢與經濟活動是在法律規範下的,而法律則又是由文化-一個地區中人們的思想建構出來的,思想和文化又是由人們的成長環境所塑造。時代精神運動與維納斯計畫就是致力在以現有的可用資源去改變人們的思想與文化氛圍。而這樣的變革也必須是全球性的,除了打破「民族、國家」這種人造的疆界使「真實資源」得以做最佳化的使用外,也終止將大量資源投入在軍事生產製造安全需求的匱乏資源的浪費…。

私認為 RBE 對個人的重要性有三:認識到我們是生物,我們的一切與內在生物特性-尤其是需求、和外在的環境-尤其是資源,息息相關(系統理論);了解到我們的每個想法、價值觀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生命中遇過的人事物(親友、教育體制、文化環境…)所塑造-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成長經歷的綜合體,且我們大部分的思想觀念都只停留在「直覺」的程度,因此必須藉由分析和回憶來找出思想觀念的來源,將之具體化,以判斷對錯並互相理解(批判性思考);以及如果我們想要解決問題滿足需求,就必須奠基在可靠的-能反映真實世界因果關係的「知識資源」上,採取行動(科學方法)

如果讀者想對時代精神運動維納斯計畫有更多認識,可以點按本站左邊「推薦清單」與「問答討論」區塊中的相關連結、及「文章列表」區塊中三個「影片重點摘要」內的文章(這部分對於讀者可能不了解的地方,有依個人理解加上說明、或設定可參考資料的超連結)、或是加入參與社團、論壇內的討論…。

無論是未來城市設計範本《時代精神》電影系列、或這個網站上的文章…,都是 RBE 思想傳播的形式,而不是完美的最終真理。RBE 的本質是持續將「批判性思考」、「科學方法」、「系統理論」應用到社會各層面上,移除以當前真實資源的豐富情況來說早已不應該存在的問題,帶來不斷的進步。


以上(還多)就是從現今社會的各層面著手去實踐轉變的全球都正在進行的社會變革運動。持續追蹤關注這些運動的進展及相關資訊、並與更多人一起去推動參與其中的任何項目,就能一步步,從各個面向,去逐漸完成最終的「RBE 社會」拼圖。




~P.S.~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的標題可點擊連結至條目內容

※有「」的標題可點擊連結至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
 資源導向經濟模式
 自動化系統
 科學化管理

第二部分
 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
 金錢與匱乏
 企業的腐敗:人造匱乏
 銀行的腐敗:債務黑洞
 經濟奴隸制
 金權帝國
 人性
 人性的腐敗:爾虞我詐

第三部分
 科學與科技
 世界的變革

 資源導向經濟模式(RBE)主要特色概述
  經濟面
   人道關懷       (草稿)
   動態平衡       (草稿)
   自動化系統      (草稿)
   科學化管理      (草稿)
   全球資源管理系統   (草稿)
   全球供需追蹤系統   (草稿)
   全球生產管理系統   (草稿)
    策略性保存     (草稿)
    策略性安全     (草稿)
    策略性效率     (草稿)
     產品耐用設計   (草稿)
     可回收利用設計  (草稿)
     便捷升級設計   (草稿)
   策略性使用      (草稿)
   終結貨幣       (草稿)
   永續城市       (草稿)
   玩樂革命與創新激勵  (草稿)
   不勞而穫       (草稿)
  政治面
   消除權力層級     (草稿)
   資訊公開透明     (草稿)
   電腦決策系統     (草稿)
   跨領域團隊      (草稿)
   公共展覽大廳     (草稿)
  法律面
   技術性剔除      (草稿)
   人類需求與人類行為  (草稿)
   成長環境       (草稿)
   富足與平等      (草稿)
  教育面
   適性發展       (草稿)
   人際溝通       (草稿)
   網路知識資料庫    (草稿)
   城市即學習環境    (草稿)
   批判性思考      (草稿)
  文化面
   (條目未定)     (草稿)
  行動

 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MME)各類問題概述
  浪費與匱乏
   人造匱乏
    製造需求
    維持稀有性
    固有報廢
    計劃性淘汰
    認知過時
    戰爭與軍備競賽
    社會階級
    債務黑洞
   科技浪費
    科學資訊封閉
    提升就業率
    抵制新科技
   進步阻礙
    金錢激勵阻礙創造力
    生活忙碌阻礙創造力
    資金缺乏阻礙發明
    過度品質
    貧窮阻礙學習思考
    生存壓力阻礙分享
    專業分工視野侷限
    語言文化隔閡
    制度性自保
    奴化教育
    填鴨式教育
    迷信
    問題被閒置及擴大
   環境破壞
    成本外部化
    消極性回收
    環境污染
    資源耗竭
    耕地破壞
    蜂群消失
    大自然反撲
  健康及生命威脅
   人體危害
    工業污染
    食品安全問題
    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問題
    農業的污染與疾病威脅
    饑荒
    水危機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醫療資源濫用
    藥物濫用
    隱匿疫情
    不專業領導專業
    限制先進藥物可得性
    社會經濟健康梯度
   精神危害
    社會心理壓力
    匱乏與競爭心理
    獨裁
    疏離
    愛比較
    懶惰
    缺少獨立思考
    糟蹋天賦
    負面消極
    仇恨
    刻意無視
    僵化固執
    虛榮心
    盲從
    不被尊重感
    罷凌
    同理心有限
    貪婪
    恐懼
    金錢至上主義
    市場機制
    成癮
    賭博
    奧客
    壓力症候群
    軍中與戰場壓力
    精神疾病
    反社會人格障礙
    享受虐殺
    權力腐敗
    鼓勵說謊和隱瞞
    爾虞我詐
    道德淪喪
   貧窮擴大
    經濟衰退
    產業外移
    科技性失業
    低薪化
    貨幣貶值
    房地價格上漲
    石油價格上漲
    少子化與人口老化
    人口過剩
    劫貧濟富
    貨幣擴張制度
   犯罪增加
    幫派組織、革命組織
    恐怖份子及恐怖組織
    毒品氾濫
    賣淫集團
    偷竊
    搶劫
    綁票與挾持
    詐騙
    大型銀行、企業、與政客犯罪
    犯罪年齡下降
    暴力討債
    鬥毆
    戰爭犯罪
    謀殺
   生命威脅
    惡疾
    交通意外事故
    豆腐渣工程
    工地、工廠、礦場意外
    過勞死
    貧窮
    自殺
    暴力犯罪、恐怖攻擊、戰爭屠殺
  族群對立
   族群對立
    城鄉差距
    弱勢族群歧視
    階級衝突
    族群分裂與政治惡鬥
    國際衝突
    社會運動
   心靈控制
    奴化
    泛道德化
    基因決定論
    社會達爾文主義
    勞動光榮
    輿論控制
    文化形塑
    打造形象
    網路寫手
    掌握消費者心理
    小確幸
    超常刺激
    宗教灌輸
    愛國主義
    製造恐懼
    利誘
    阿諛諂媚
    分化
    標籤化
    煽動情緒
    話術
    堅決否認
    不解釋
    心理暗示
    轉移焦點
    分散注意力
    拖延
    複雜化
    專家與學者背書
    溫水煮青蛙
    自我規訓
    樹立典範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政治無知
    聽命行事
    公益慈善
    幸福假象
    民主假象
    自由假象
    進步假象
   權力集中
    資產過度累積
    反管制與自由貿易
    國營事業私有化
    官商勾結
  世界末日預言
   末日預言
    法西斯主義
    機器人統治論
    世界政府
    第三次世界大戰
    生態滅絕
  母體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裡將描述在一個「資源導向經濟模式」的社會裡人們所追求的是什麼、擁有怎樣的價值觀、過何種生活…,當你穿越時空誤闖未來時將會遇見什麼樣的後代子孫…。


(未分類):

未來後代將去解決這個世代留下來的污染、修復破損不堪的地球表面。

未來人可能就像芬蘭人一樣不會有太多情緒起伏,會很認真聽你把話講完,然後才回答你,不會輕易受到煽動。

創造並使用更加精確、不帶主觀的語言。

對發現自己錯誤的人會很感激,並且積極的改進,就像科學家。

合作氛圍極佳,齊心合力,因為已消除了金融貨幣體系的自私自利。

不必為競爭或求生存,缺點便不會被刻意隱藏,而能理性正視處理。

更多人因為人類服務的光榮、或為了嘗試各種挑戰而志願投入,維護並改進自動化城市的運作。

「一旦人們在心理上免於債務、義務、奴役…,那他們就可以尋求新的視野,開始思考之前做夢都不可能想到的事情。」有更多選擇所想要的生活的自由。今天人們選擇少,且都是不想做的事。

開放資源社會。共享資源和創意、概念、想法。

主動從事各類 DIY 個人化設計(比如個人穿戴、室內家具),為自己所用或分享他人。

一個快速改變的全球社會,全球幾十億人每個人的任何創新都會快速為全世界帶來革新,因為沒有「金錢」因素的阻礙。

每天都能期待著世界各地突破性進展的消息,也包括太空、其他星球上的探索。

人人都非常投入自己的興趣當中,沉浸在興趣中而經常忘記時間。

將會看到到處都是充滿活力的「學生族群」,RBE 社會大部分人,不限年齡,都會是學生,從玩樂中從事各種研究的人們。

人們看起來都很年輕,無論是外表或個性,現在社會上到處見到的因工作疲憊而死氣沈沈的人們都消失了。

人們對生活上的問題不會抱怨,每個人都能很快的找到解決方法,如果找不到,自己也可以成為那個創新者。

人們不會去特別排斥某一「學科」或領域知識,因為沒有人會逼,「對特定學科產生排斥」是今日的學校考試制度所導致的結果。

每一個人都是通才,博學多聞。現在就有少部分人能夠在短時間內將一樣不熟悉的知識學到接近精通,未來只會有更多人如此,在藝術人文領域或者科學領域。

當教育提昇、需求得以滿足,宗教信仰將是一種養生、心靈提昇的哲學,而不再有「迷信」或「邪教」。人們將不會盲從。

「我們認為『性』的事實有下列說明:如果孩子們成長於一個裸體游泳是正常規範的環境,那們他們對於性的態度和行為,將不同於人們的身體總是被覆蓋和隱藏著的狀況。異常的性行為和癖好,在一個視裸體為自然現象的文化中可能會消失。不正常的性行為像是偷窺狂、在雜誌上販賣裸體形象、暴露狂和類似的活動等等,主要都產生在一個認為性是隱晦不堪的社會中,而且人們被剝奪了關於性的認識。不幸地,許多的宗教教誨都旨在延續傳統上對於性的態度,強調罪惡感。在性的方面,接受了不科學的價值觀和信仰的社會,一定會產生不健康的異常觀念,像是強暴、性虐待等等。」

「愛情不用受到經濟能力的影響,基本上會像高中戀愛那樣。也不會有時候覺得錢難賺的時候,就想找個男人嫁了。」

沒有人種隔閡。性傾向平等(迷信因素不再)、性別平等(家庭經濟因素不再)、種族平等(權力與金錢因素不再),由「不平等」所導致的後果:暴力,也消弭殆盡。

注重健康、也有足夠的保健資訊、可以輕易獲得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免費診斷出並預防許多疾病,相較今日會有極高比例的上百歲的人們,且他們仍然非常有活力。

「衰老和一個人的想法很有關係。思維愈開放,人就愈抗老。我在想,未來資源經濟中,90-100歲的人不算出奇,加上生活壓力大減,環境更潔淨,食物更富營養,醫療更人性化,生活更有樂趣,一個 RBE 人可活多久真的無法想像。即使科技還沒能延長基礎壽命,RBE 人至少也能活個100年以上吧,而且是充實、心靈富裕、精彩的100年。」

到處都是「吃到飽」,當每餐都可以吃到飽的情況下,不用為了吃回本、或擔心沒有下一餐,每個人所吃的量也會依據健康原則。

人們維持非常好的健康與身材,沒有肥胖問題、營養不良問題。現代人被鼓勵和被暗中餵食有害食物,那些為了商業利益而散佈的不實訊息將不復存在。

比起今天,未來人們對社會上的其他人少了很多心理防備,因為 RBE 社會是如此高度互相信任,這是今天所難以想像的,因為透過傷害他人來使自己獲得好處的方式都「失效」了。

回想一下你生命中遇過最好的人,然後想像社會上全部都是那樣的人。

覆蓋全球的大眾運輸系統(板塊列車):人們經常穿梭世界各地,旅遊、去世界各地考察。因為從小就容易接觸到各種語言使用者,一個人會使用十幾種語言是家常便飯。

「(日常活動所佔時間)活在 RBE 中的話,工作當然是先砍、再來砍看電視、準備食物的時間也會大幅減少、家事購物也砍到底、通勤也是直接砍90%以上、洗澡打扮應該也至少省一半。以上是『節流』,『開源』的話,用科技去強化睡眠品質(原數據是預設平均日睡7小時),例如從音樂、腦波、光線、按摩、溫濕度、床的設計這些去下手,應該很有得玩。」

到處都有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科學工藝品展覽、未來願景介紹等等、以及各種派對、演唱會、嘉年華會。

「現在,人類對於許多透漏說可能被納粹研究過的飛碟科技很感興趣,彷彿是神祕得不得了的東西,但是若當時人類確實發明了飛碟,現在飛碟到處亂飛就會如同飛機佈滿天空一樣完全不稀奇了,如果五十年前,外星人就現身,今天會不會也像來台灣留學的外國人一樣四處走,並且能在你住家附近自由生活,完全不奇怪了呢。」

許多人住在海洋。從太空中看向地球夜晚的那一面,有別於今天,海洋同陸地一般也會是明亮著的,依靠的是源源不絕的永續能源發電。

地下城市:「在地球環境險竣荒涼的地方,如極地和沙漠地區,地表以下的城市對許多人來說將變成一個完全舒適的家。大量的電力讓居民能享受滑雪和其它在地表上的休閒活動。這些城市動力的主要來源,在可行之處將會是地熱能源。」

不用為了活下去而必須每天在職場上偽裝自己,你可以做你自己。

更多在「RBE vs MME 參考資料庫」之「RBE:文化面」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的「教育」在許多人的觀念裡已經等同於學校、補習班等要「花錢」、同時也跟未來「賺錢」有關的場所。但最容易被忽視,卻往往也最為重要的卻是「環境」的教育-讓人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社會環境,遠比光只在學校教導要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獨立思考判斷、主動學習…等等更加具有影響力。


(未分類):

「專業分工在某種程度上是好的,但也同時禁錮了一個人類的發展,彷彿一位農夫只能是一位農夫,而不能同時也是一位工程師。那是因為在現今的金融貨幣體制下,要求專業分工的緣故(如各種執照),因為你只能靠你的『最強專業』去『賺錢』以生存下去。在資源型導向經濟中,沒有了『需要專業才能生存下去』的這種限制,每個人都可以不斷學習,達到『通才』的目的。…目前的『專才』思想,配上金融貨幣體系的束縛,將一個人的潛力完全受限。所以有錢人能夠多方面的發展學習,因為他們可以用錢取得相關資源,等他們能力夠了,又反過來支配剝削那些沒有能力和資源提升自己的一般大眾。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控制壓榨一堆沒有時間或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只為了生存而苟活的工資或債務奴隸,只為了少數的菁英權貴服務,一直以來都是歷史上的殘酷的事實,這也就是為何現今全世界1%的人,掌握了全球40%財富的緣故。在資源導向型經濟裡,這個禁錮可以被打破,每個人的發展將不受限制,可自由多方面的學習,並將所學回饋於社會,如學習理工技術的人,當然可以繼續研發新科技,造福全人類,而專精於人文藝術的人,在沒有金錢束縛的壓力下(目前體系下,一般學人文藝術的人較難生存),可以想像到時除了物質文明的更發達之外,人類心靈方面的創造,也同樣會是多麼的美好。」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中,教育系統的目標是:盡可能培育出最具智慧、最具警覺的人類,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就會有做出更大貢獻的可能性,為了所有人更佳的利益和改善生活,大大影響我們集體和社會的進化。」

「一個人奉獻的程度只基於其教育程度、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開展有關教育是關鍵的。」

通才教育。現在的專業分工都使專家侷限在自己的典範裡,特別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中的典範差距,對其它領域所知甚少。

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學會一種知識的精華,融會貫通。現代教育制度中知識的學習必須被刻意放慢,才能盡量讓全班跟上進度、或者學校、補習班才能賺錢,還有其他各種因素像是統治者的愚民化、教學資源不足。

各種學習資源容易取得、更便利設計出各種問題解決方案。

「我們真正的天賦在於『創造力』,在生命的『共生性』思想前提下,再由現實的『突現性』本質所導引,任何事都將迎刃而解。」

「目前,無論丈夫和妻子皆需工作。金融經濟早已破壞家庭的凝聚力和育兒功能。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他們不斷地被漲不停的醫療、保險、教育和生活費用等各項開支壓得喘不過氣。」

不用工作能大幅改善家庭教育環境,更多親子時間。沒有家長的家庭教育配合,會使得人本教育失敗。

「光是提供生活的必需品是不夠的。我們認為我們的提議將會產生一個新的動機誘因制度。人類需要挑戰,以發展智識和維持高水準的好奇心及克服短缺的需求。我們所提倡的教育制度,是智慧地利用現有的資源並保護環境。」

培養積極的人生觀。

更多在「RBE vs MME 參考資料庫」之「RBE:教育面」


適性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

今天的教育做不到,因為這個經濟模式就是要教人如何去維持匱乏的社會跟在社會上競爭、或者根本不讓你思考而去聽命行事。

「(現今教育制度下)孩子們彼此間的競爭受到了極大地鼓勵:好學生得到賞識、獲得獎勵,考試不好的學生受到責備、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被忽略。每個人都在談論和平,但是似乎沒有人在教什麼是和平。人們被教育的要去競爭,而競爭不恰恰是戰爭開始的第一步嗎?」

有「人性」的教育,排除壓迫課程、或教導如何壓迫的課程,潛能發展。

現代教育制度違背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了解自我、文化來源、人類來源、認識自己及人類在哪裡、了解自己的興趣專長和追求。自己的世界如何來、如何運作、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如何可以獲得自我實現。

現在的教育不在乎人,就像現在的商業不在乎環境一樣,基本上教育也是商品之一。

「國民教育、公立學校一開始就是為了防止人民覺醒,反抗統治者而設立的制度和機構。」

「考試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上課方式不改變,台灣12年國教『一定會失敗』。…高中入學考,對社會是一種損失,就日本而言,高中生讀書時間是世界最低,據調查,全球國高中生在學校外讀書時間平均3小時,日本只有30分鐘。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學生經過考試後,對學習不再有興趣,大學生也是,不用考試,就不會念書了,這對社會而言,是一種損失,日本小學基礎教育做得非常好,但高中卻是出名保守、傳統,這就是因為高中有入學考。」

目前所知的學校誕生於18-19世紀的普魯士-目的是預防發生類似法國大革命,是洗腦的教育以維持專制統治,隨後普魯士模式傳開成為世界模式,「高舉平等大旗,然而,這種體制本身,卻來自於專政,這種體制在尋求永久的精英階層和對階層的劃分」。

「學校誕生於一個實證主義世界,由工業經濟統治,因此,學校使用科學方程和普遍法則,試圖獲得最大的可以看到的結果,但卻要花費最小的心血和成本-學校是製造工人的最佳選擇。」

「在當今社會,公眾總是在不知覺的情況下,被盡可能低能化,這樣,政府得以維持控制。」

「他(學生)有感知器官能夠分辨,不是嗎?他有大腦能思考、判斷、想像、創造、幻想,但學校恰恰做了相反的事情,學校使他們安靜下來。因此,如果你注意看孩子,他們變得老成,他們喪失了好奇心和學習的熱心,一個12歲的老小孩,放學後基本不會去讀書,只有極少數孩子會讀書,為什麼?因為他已經厭煩了別人說、告訴他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因為他已經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孩子腦中的學習能力強於任何一位成年人,因為他們很自然的會注意到面前的東西,這也其實就是大腦如何創造和塑造自己,在很短的幾年裡,他們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能夠用各種語言交流、明白自然的規則、他們自己文化的特點,所有這一切都是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他都是費了很小的力氣自己學會了這一切。」

「有研究表明,現在5歲的孩子中,有98%孩子都是天才,他們具有好奇心、創造力、解決問題方法多樣,也就是說,他們思維開闊。問題是,在15年後,只有10%的孩子還具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孩子總是按照大人告訴他們的事情去做,孩子會與自己相隔絕,然而,如果他們習慣於遵照自己的感受去行事,他們則會與內心的自己緊密相連,他們知道他們需要什麼,他們知道他們是誰。」

去嘗試,而不是強迫課程進度這種會抹煞好奇心的東西。提供鼓勵學習各種知識的環境而不是強迫學習。

「相互尊重,從尊重學生開始,就可以開展尊重他人與自然的方式。」

「(在 RBE 中的教育將)提供各種激發心智的挑戰。並強調個體性(獨特性)而不是一致性。」

「大人們都假設孩子的快樂跟健康是不學自會的,因此現在的教育系統只狹隘地專注在訓練一個人找到工作,而不是找尋生命的意義。我領悟到,一旦你找到學習的動力,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事情多到自己都會驚訝。」


人際溝通:

情緒學習、情緒教育。

溝通協調與合作、如何處理紛爭。有助於加入跨領域團隊與他人合作。

「創新型教育首要的應該是強調溝通表達和解決和避免矛盾的能力,這可以通過接觸普通語義學來達成。」

「在未來的學校,人們將學會如何與它人智慧地相處、合作並分享想法,以幫助使世界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而不是把資源揮霍在戰爭和軍事開支之中。」

同理心。

真正要溝通的人不會用引起對方誤會或情緒不滿的言語。盡可能避免使用會冒犯到對方的言語、不理性、或是會讓人誤會的言語。

「教育需加強溝通交流能力,使我們的語言能夠表達這個世界的真實本質。」

使用比較精確的語言來互相溝通會比較有效率,擺脫主觀認知、或者文字本身帶有的多重意含影響。

參考《雅克.法斯科於紐西蘭電視台完整訪談》8:25

《CfA | Clay Shirky:嘗試、批評、B 計畫》(中文字幕顯示按鈕於播放器右下方)


網路知識資料庫:

「我們必須記住:『邏輯推理』是我們想出問題解決辦法的認知能力-從因果關係的立足點去推斷,這完全是一個技術過程-它基於我們在任何時刻擁有的訊息量。」

〈Quora:由Facebook前技術長創辦的社群問答網站〉

〈Stack Overflow:程式設計領域的問與答網站〉

〈自動化取代人力,Google 建全球最大知識庫〉

包括各種文、理知識(也包括各種城市功能設計、建築結構,都會提供許多訊息,也能幫助將來更新維護)。


城市即學習環境:

提供完善教育環境,無所不在的學習資源資訊。

城市是人類性格養成的場所。

「城市也是科學與藝術的創作園地。今天這兩樣都要為商業服務,未來完全不用受到企業的獲利導向思想左右,而能去表現自我與發揮科技潛能。」

「我們的建議為城市的未來,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永續的、精密的環境,旨在幫助帶出人們最好的潛力。這些城市將不僅提供資源和資訊,且將像大學城般使人的生活在不斷增長,旨在激發獨特性、創造力和鼓勵合作,以及關心人與環境。」


批判性思考:

跳脫傳統框架。反思與創見。打破慣性思維。

許多問題沒有跳脫思考框架是無法解決的。「人類現在面臨的問題,不能用製造問題當時的思想層次去解決。」

不斷重新檢視自己目前所相信的事物。

今天對於現實不滿的人們經常會習慣去打破環境的灌輸、去看穿體制的漏洞缺陷。

「不是問『我可以(在這個遊戲規則底下)做什麼?』而是『為何我一開始要接受並使用這個遊戲規則?』只有當你追問得夠多、挖掘得夠深,你才有可能看到事物運作的全貌,才能由此跳脫框架。」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到「法律」通常也很容易就令人聯想到用詞不是凡人所能理解的「法條判例、繁文瑣句…」。而這裡同樣也是將「法律」還原到它原始的本質:「秩序」,談如何透過更有效、治本的方法,來設計我們想要的安定社會。


(未分類):

當談到「犯罪」時,我們應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影響著人的心智和行為?

「當整個社會都使用『道德』去評價事情、依賴『懲罰』來解決問題是非常危險的,這讓人劃了一個範圍把所有有潛力的長期解決方案都擋在外頭,因為有『便利解法』可以便宜行事:『不要說那麼多啦,酒駕者/犯人就是可恨該死,用法律把他殺了就好。為何會出現這種犯罪?以後會不會繼續出現這種犯罪?如何讓這種犯罪不再出現?如何不再有人死於這種事故?這些事我不在乎,我只要看到犯罪的人被譴責被罰錢被關被處死,這樣我就開心了,因為這就是正義。』當然,這不是正義,這是不思考的懶惰與傲慢。這是一種抄捷徑、求速效、只圖治標而且同時排擠了治本的方法,這是大掃除時把垃圾往沙發底下塞,這是得了癌症卻只吞止痛藥。」

「從『道德價值』、『良善』判斷關於人的暴力行為,這種觀念,對於我們挖掘其根源完全沒有幫助、對預防暴力行為也是如此。(因為把原因全歸咎於『個人的選擇』,而無視『環境的影響』。)」

「電腦自動化機器的主要目的是『製造』及『分配』物品和服務,並同時維護並提供給所有人乾淨的環境,而不是『利潤』。當人們能取得資源時,大多數的犯罪就會消失,對於警察、軍隊、監獄的需求,最後將隨之消失。當然,這將配合必要的教育改革。法律反而是不足、『匱乏』的副產品。」

「空氣和水,雖然兩者對於我們的生存來說都是必要的,但卻沒有任何法律限定一個人每小時要呼吸多少次,因為當下這個時間點,我們是如此充份大量的擁有它們。如果它的量是豐裕的,就沒有人監視它。」

更多在「RBE vs MME 參考資料庫」之「RBE:法律面」


技術性剔除:

「消滅登革熱,不是靠蚊子一隻一隻地打,而是把積水倒掉。」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人們的行為,我們必須改變社會環境,我們想要把缺陷『技術性剔除』,我們無需掛出警示牌,寫著安全限速55英里,你技術性地設計這個系統,因此安全性是內建的,並且人為錯誤大為減低,或根本不會發生。如果你不想有人去偷竊,你就確保隨時向他們提供生活所需,而不是依靠債務、臣服、競爭,隨著現今科技的進步,我們有能力去創建一個新的社會體系,讓所有人都能得到生活必需品,無需價格標籤、債務或奴役,這將對人們在社會相處和互動中產生一個深遠的影響,結果將是犯罪率會驚人地下降,因為大多數罪行與金錢有關。此外對於那些可能發生的犯罪,比如一個人出於嫉妒而殺害另一人,他們不會被視為罪犯,而是被當作病人。社會將明白,人類是環境的產物,而不應該譴責他人,並將其送入牢房,社會科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會著重研究導致殺人行為的文化原因,並往往是通過教育-考慮那些需要改變的情況。」

〈駭入價值系統:除了歸咎責任,我們還能夠做什麼?〉

你是否看過有人寫作業報告時,紙張一直被電風扇吹起,那個人煩不勝煩的怒拍桌上的紙、咒罵一番,但他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去把風扇轉向而已。

將犯罪「技術性剔除(或消除)」,概念如「防呆設計」,改變社會環境、移除可能導致犯罪的工具(例如自動駕駛汽車可減少酒駕、超速等事故),使犯罪非常難以發生。其他因為嫉妒、成癮而產生的犯罪者不會視為犯人而是病人,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將會研究如何治療、教育、預防。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模式中,關於移除偏差的人類行為和動作,其核心的焦點不在於『懲罰』人們,而是在於找出這些冒犯行為和動作的原因,並努力去消除它們。人類是自身環境的產品(產物),而個人和社會的改革則是一種科學的過程。」

或許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視這時代的人為不正常者(不正常人類、故障產品,而不是邪惡人類、黑心產品),因我們的暴力、迷信…,明明能以科學方法整合不同國家之間的分歧,卻花費了大量的資源在軍事開支上。

「在一個人們不能因為狹隘的自利而取得良好報酬的環境中,基本上人們將不會有理由去延續這種狹隘的自利(而犯罪)。」

不管人們是否支持死刑,都同樣希望悲劇不再發生,這是共同的目標,而改變環境是必須的,否則我們永遠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即使教導要守法,但是環境逼迫人要違法來生存,也是無用的。

監獄本身可能正產生出更多他們所想要抑制的暴力(相較於布雷維克所住的監獄環境、以色列的基布茲)。

「犯罪是異常行為,解決異常行為如果『監獄』(環境)做不到,甚至還會強化行為,那就有其他方式需要去研究。」

「今天權力成癮、金錢成癮都是被鼓勵的。」

漁獵採集社會是沒有階級的社會-是奠基於平等、利他主義、分享,並禁止暴發戶、禁止統治、侵略、或自利主義-這些資料來自對今日殘存的漁獵採集部落的人類學研究。社會階級不是人類天生的傾向,農業社會中食物的儲備量不同、和來源特定性,產生了階級、和貧窮。


人類需求與人類行為:

「從基因的角度討論,人類的種種特質,不管被認定是『好』的還是『壞』的,就跟特定疾病一樣,即使你身上帶有那種疾病的基因組,只要那組基因沒有被『活化』、『開啟』,疾病也就不會發作;例如,你有肺癌基因,但你不抽菸、生活環境又清幽空氣清新,自然沒事。『時代精神運動』不講『人性』,而講『人類行為』,就是在明白這層前提上所提倡的合理改善。『OK,我們知道了人類帶有這些基因,那只要我們把環境搞好,人沒有受到特定的刺激,這些基因組就不會被開啟,偏差行為自然就不會發作。』藉著改變環境,我們活化那些分享、好奇、合作、勇敢的基因組,關閉那些貪心、自私、懶惰、競爭的基因組,來提升整個社會。」

「『精神遺棄』,就是當父母具在,卻無法給予情感上的關懷。我已花了最近40年的時間,研究我們社會所產出最暴力的人們:有殺人犯、強姦犯等等,以試圖理解引起這些暴力的原因。我發現我們監獄裡最暴力的罪犯,曾經都是受害者,其童年受虐的程度,超過我能想到應用在『虐童』這個詞彙上的涵義,我無法想像,我們社會中,兒童常受到惡劣對待的程度為何。那些我看過最暴力的人們,他們本身就是倖存者,逃脫了被父母或社會中其他人,企圖殘害的黑手、或者是最親密的家人慘遭其他人殺害的倖存者。」

「人類行為」會隨著環境而改變,是一種如機器般隨著程式任意設定控制的東西,而「人類需求」則是另外一種完全相反的、與生俱來內建的難以改變的。因此要做的就是根據「人類需求」去設定「人類行為」。

「當我們認識到以下事實,即『人類機能』有很大的適應彈性,能使我們在不同的狀況下存活,但也是為了『特定環境』、『人類需求』,而嚴格編寫的程序,此時一種社會(改革的)急迫性就開始浮現了。」今天犯罪問題很大,包括企業犯罪和政府犯罪。

「童年時代,家長無論是因憂鬱症、日子過得不好、或工作太累而發脾氣、或所做的種種行為,對孩童關於世界環境的艱困程度觀念會有深刻影響,這種『早期適應』現象(-或稱『關鍵期』),在其他物種上也存在。」

「人類高度適應性的結果就是人類行為,因此不講人類本性,因為本性偏離事實。道德譴責無法改變什麼-如果需求沒有滿足:包括安全、生存需求、平等尊重這些。」

「人類需求就是要生活在一個平等、生理能滿足、心理也能獲得尊重的社會,如果這些被剝奪,人就會變成行為異常,無法發揮潛能,利用壓迫他人的方式(就像環境教他的方式)去得到這些需求的滿足。」

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Maslow Needs Hierarchy Theory

「人類不能建造危樓還期望房子不會倒,就像創造出犯罪社會一樣。」


成長環境:

「羅馬帝國的家庭在周末會全家去觀賞拿基督徒餵食獅子的節目,小孩子看到這些血腥的畫面,不但不害怕,還會高興地拍手,希望爸爸下次可以再讓他來看。難道說這孩子喪心病狂嗎?不是這樣,他對於那個時空的價值觀而言,再『正常』不過了。」

《十字路口:一個新世界觀誕生的陣痛》有很多環境影響的重要研究。

基因只有遺傳特徵,但並不控制價值觀,文化決定價值觀。

「採集狩獵時期,人類社會暴力現象少得多、有組織的群體暴力未曾發生。」

「暴力並不是普遍的,它在人類當中並不是均勻分佈的,不同社會中的暴力程度有巨大的差異,有些社會實際上沒有暴力,有些社會則用暴力把自身摧毀。一些再洗禮派(重浸派)的宗教組織,是完全嚴格的和平主義者,比如阿米什教派、門諾派、哈特派…。在這些團體裡,其中的哈特派,沒有任何殺人的紀錄,在我們的主要戰爭,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那裡的人被徵召入軍時,他們會拒絕參軍,他們寧願入獄也不要參軍。在以色列的基布茲,暴力是很稀少的,以至於那裡的刑事法庭,經常會把犯罪的暴力違法者,送到基布茲去生活來讓他們學習如何過非暴力的生活,因為這就是那裡居民的生活方式。」

「你越是追求正義,受的傷害就越深,因為沒有『正義』這種東西,如果人們受制於種族偏見,如果他們成長於主張那種觀念的環境,那你為什麼要責怪那樣的人?他們是一種亞文化的犧牲者,因此,他們需要得到幫助,關鍵在於,我們必須重新設計(改造)產生異常行為的環境,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不是把人關入監獄。…我們責怪人們,我們說:『哦,這傢伙是一個納粹份子,他折磨猶太人』,不,他從小就被灌輸要折磨猶太人,一旦你接受這種想法-即『人們有個人選擇』、『他們是自由做出那些選擇的』…,自由作出選擇就意味著『不受影響』,我完全不能理解這些概念,我們所有人的選擇都受了影響,來自於我們所處的文化、我們的父母、以及主流價值觀…,所以,我們被影響了,所以不可能『自由』地選擇。」

罪犯,被視為「惡人」,因而遭受懲罰,是「善惡二元論」意識型態所推演出來的結論,RBE 社會中則視為「因為某種特定因素影響而產生失調的病患」。在《報告狗班長》中西薩米蘭也不會用道德判斷去評價狗的善惡,而是讓有問題的狗進入狗群社會裡用環境去改變牠,這就像以色列的「基布茲」的例子,一切應歸因於環境創造行為,但人們把人類視為「有自由意識」的生命,因而認為人能夠自由的抵抗任何來自環境的影響,至於沒有成功抵抗的人,必定是「本性為惡」,才會在給予「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依然違法作惡。

「每個文化都最容易忽略的一點是:『我們都是被身處的文化所塑造的』,如語言、生存策略、審美觀、家族模式、傳統、神學理論、迷思、都市傳說…,沒有一件事情不是。」

以動物所帶大的「野孩子」為例說明孩童早年有不可思議的適應能力,去適應即使是野生動物的成長環境,發展出吃生肉、敏銳嗅覺和聽覺、嚎叫、四肢走路…。以此進一步否定「無可改變的人性」-人如果沒有從環境中學到用雙腳走路、或語言…的話,這些也不會自然發生-人類是非常需要環境培養的有機體。

「我們是什麼?我們所謂的個體(個人),是我們生活經驗的組成複合物,我們是環境所培養出來的活生生表現(映像),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直到當下這一刻仍是。而當談到生存時,只有那些行為上的屬性,即那些在環境中起作用的屬性(特定行為),才會被強化和成為主導的影響(保留下來),一旦你理解了這點,你週遭腐敗的世界,突然變得完全合理了:人類不是天生貪婪、或天生愛好競爭或腐敗,問題是社會體系、是環境造就了我們。如同年輕女孩(例中的『野孩子』)會選擇用四肢走路、並吠叫,因為就是環境使她熟悉這些行為,我們也會變得腐敗、自私,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所造就並加諸在我們身上的。」

「雅克.法斯科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人們之前,他從研究動物行為開始,以及如何改變和預測動物行為,結論是『生存環境』確實改變並導致我們行為的方式。我們不是天生帶有偏見、偏執、憤怒和貪婪…,確實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塑造了這些,這就是為何我們認為,除非改變所處環境、和體驗,否則會在人們身上看到相同的異常偏差行為,除非改變環境。」

「『人際神經生物學』這個詞,意思是說我們神經系統的功能,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的人際關係,首先是與養育我們的監護人、然後是與我們生活中有其它重要聯繫的人、接著是與我們整個文化的關係。」

「早期(童年)生活中,如何被撫養長大、碰到多少衝突、受到多少重視,就是你可能會在其中成長的那種世界樣本。你是否成長在一個,你必須戰鬥才能得到你所要的世界、多注意背後、照顧自己、學會不去信任他人?或者你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在這裡你依賴於互惠、相互性、合作、且同理心是重要的、而你的安全取決於你與他人的良好關係?而這需要一個非常不同的情感和認知上的發展,而這就是『早期敏感性』的重要之處。因而父母的養育幾乎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系統,把他們所處世界的那種經驗傳給下一代。」

「人類(大部份腦部發展)則必須發生在出生後,而這點與簡單的演化邏輯有關:當頭部變更大時,這點使我們成為人類,蓬勃發展的前腦實際上造就了人類,與此同時,我們以兩條腿走路,因此,我們的骨盆隨之變窄用以適應這點。所以現在我們有狹窄的骨盆、而且頭較大,答對了,我們必須早產。這意味著其他動物大腦的發育發生在子宮之內,而我們則是發生在出生後,並大多受環境的影響。」

「人類行為就跟許多自然現象一樣,受到自然定律限制。我們的習俗、行為和價值觀都是身處文化下的副產品,沒有人生來就有貪婪、歧視、頑固、愛國心、仇恨,這些都是學習而來的;如果產生這些行為的環境沒有改變,同樣的行為將會不斷地出現。」「整個社會從你一出生就在灌輸你好與壞的概念,所以社會被分化,分成一群又一群,但是『好』與『壞』皆是為了服務那個地區的文化而被定義來的。」

哈士奇從小給貓養,現在連坐姿都像貓

相關研究參考《時代精神運動:我們在哪裡?》46:20


富足與平等:

參考《時代精神:邁步向前》1:22:24談「不平等」、與2:21:55談「貧窮」

〈你就是尤努斯,你就是甘地:對貧窮與不平等宣戰吧!〉

匱乏與不平等是犯罪根源。

「預防暴力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平等』。暴力來自於人們感受到地位低下、不被尊重。」

靠「上對下施捨」的慈善不會改善社會的不平等。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平時常聽到的「政治很亂很髒很黑暗」、「不要去管政治」…這些所稱的「政治」是「政黨及政治人物的勾心鬥角與權力鬥爭」。而以下所要談的則是「政治」最初的本質:在 RBE 社會中「權力的獲得與行使」


(未分類):

透過理性解決問題的全球社會。不會由少數人掌控權力、不會有戰爭(如果有,也是對抗外星人,但外星人未必會那麼殘暴,否則他們早已毀滅自己)。

廢除軍隊、警察、國家機器,逮捕犯人的方式將是停止其領取物資與交通運輸的ID卡、穿著防護衣進行逮捕以防止槍械攻擊、使用催眠氣體等。

「權力」的腐敗是「受到環境的深深干擾,難以抗拒的」,就像「金錢」的威力。

今天的政治制度不行,在於今天的經濟模式就是透過「交易」使雙方獲利,政治制度也一樣,政治人物沒有滿足金主的利益,他就難有資源競選,他就不會有機會出現在螢光幕前被眾人認識,而付得起越多政治獻金的財團就越有影響力,他們所支持的候選人將擁有更多資源打敗對手。今天的經濟模式是「你沒有給我好處我幹嘛要幫你,說不定我幫了你,你推動的政策反而礙了我的好處,讓我自己生意更糟」、「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不能只給你好處而你卻不用付錢」,使得政治制度變得都為有錢人服務,有錢才能幫助競選,條件就是候選人當選後,幫金主通過有利於他們的法律。在 RBE 中真正所謂的「政治」或「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是技術性的(根據確切的數據,用目前最好的方法去計算最佳解),而不是充滿金錢、利益交換、競爭、心機、密約、與黑箱作業的今天這種政治型態。

將「科學方法」應用到社會上各個層面,包括「政治-公共事務」。「科學家不會博取大眾的歡心,即使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他們會說:『但你們看,這些是支持地球是圓的證據。』但今天的政客不會這樣說,他們通常會說:『嗯,地球有少許圓、少許平…』。」

在今天「民主跟獨裁之間的不同是,在民主時,先投票,後命令;在獨裁時,你不需要浪費你的時間投票。」而最後結果仍是相同的。

更多在「RBE vs MME 參考資料庫」之「RBE:政治面」


消除權力層級:

去階層化、去性別差異、去權威化。自然法則才是「權威」,科學家不會因為誰的職位高就決定誰說的是自然真理。

參考《時代精神運動:行動者入門指南》1:14:27

「社會階級的核心基礎,是真實或可察覺到的匱乏,社會階級是一種形式化的不平等體系,取代了爭奪匱乏資源的不斷衝突。(所有權也因此產生。)」

在一個沒有「錢」與「個人政治權力擴張」,又凡事依靠「科學決策」的體制,將是真正有效提升與進步的社會。

人人都可以監督並建議電腦的透明化決策過程,一切以動態平衡和資源的人道分配為基礎。政府、統治階層就不再需要了。

今天這種政府的權力結構是有問題的,他們也會盡量去維持權力、隱瞞各種真相。


資訊公開透明:

「海盜黨運用 LiquidFeedback 軟體進行了一段稱作『流動式民主』的實驗。這樣的制度讓年輕的選民看見透明政治的可能性,當大家開始對歐洲傳統的人物失望的時候,這樣的改革看起來是一革新的改變。」

透過連上全球資訊、知識網路,人人都可以了解任何決策、並提供建議進行討論。資訊都是公開的,沒有任何秘密會議、黑箱作業,畢竟沒有金錢動機。

今天銀行決定金錢要借給誰去做什麼用途,錢就會流向哪裡並改變社會,當金融機構可以透過利率自由控制景氣循環,民主永遠是菁英們-富人們的獨裁。

今天的政府政策往往讓有錢人權力不斷擴大。

資訊公開使得政策像科學一樣能夠預測實施結果,每個人都能更清楚看到問題所在,並儘快改進。

人們需要真正了解社會是如何運作的才能參與、給意見、提出有建設性能夠被實施、創造、改良的想法或發明。

「現在各種重要資訊都是封閉的,沒辦法做到更理性的決策,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裡、我們能做到什麼,結果就會變成是隨便政客開支票。」

沒有食品安全問題,所有資訊都會被公布,人們的健康取決於人們選擇讓自己身體負擔多少有害物質。


電腦決策系統:

將科學方法應用到社會上各種層面,尤其是決策,超級電腦決策可以考慮的變數更多、且不會基於私利。

「電腦決策系統」的決策準則是由人類所共同思辨、制定出來的,電腦具有人類所沒有的能力是統合全世界的自然資源、科技資源的數據,再依循人類所制定的「決策樹」來「公正不偏頗」的快速計算出幾種決策選項,並清楚列出各選項的利弊得失,這是在電腦還沒發展到今天的程度之前,以「選舉投票」和「代議政治」所無法達到的更高階段的「民主」境界。

「政府和國家的概念,最終將完全被超越,並由一個全球性資源管理、和技術組織的客觀體系所取代,政府因而成為一個電腦自動化控制系統,與產業系統密切結合,其唯一的職責是生產和分配產品、並負責協調(協助)資源和環境管理。」

現代政治代議員、專家學者大多都是利害關係人,無法客觀獨立來決定政策,金錢與權力的影響力滲透到各個層面。

「對於所謂『政府』的定位,應純粹科學化,『政治』是過時的,因為政治的主要(決策)過程存在大量主觀性、深受金錢的影響、而且實際上幾乎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現在即使政治代議員會參考科學研究資料,在投票表決政策那一刻,我們不知道他考慮的到底是科學數據還是個人利益。

「人們在全球資料庫中給予的政策建議將會經過電腦分析是否可行、科學、技術是否完備、是否最佳化,經過這個快速分析之後,電腦再加以改善,資料庫就會採納,投入生產改造,並交由跨領域團隊負責監督實施,納入社會運作當中,當然提案的人也自然參與了跨領域團隊成為一員。」

「我們正快速迎接一個新時代,於其中人類的智慧將無法在實質的物理世界內,與當下正在快速發生的各種事件有效互動。人腦太過簡單,無法處理大量所需資訊,以運作一個高度技術化和先進的全球社會-其所需要的訊息處理將必須以每秒兆次的位元資料運算,對於人類現有的(政治)系統來說遠遠過於複雜。」

「經過電腦處理的資訊,將使我們能夠根據從環境得來的數據,產生出更合適的決策參考和選項。電腦和人工智慧將成為變革的催化劑,它們展現出來的科學理性決策能力,將令人懷疑在21世紀後,人類(權力者、國會議員、統治階級等等)還能在決策這件事上扮演任何重要的角色。最後人工智慧和電腦決策的設置,將管理所有關係到公共利益的資源,這將產生一個更人道和有意義(且高效率)的方式以塑造未來的文明,而不是根據特定部門或個人的意見或欲望-所有決策將根據全面調查資源、能源、和現有的技術而定,不是圖利任何特定國家、或選舉出來的一小部分人。」


跨領域團隊:

參考《時代精神運動:行動者入門指南》1:13:04

「跨領域團隊」的成員端視誰有想要解決公共問題的意願便可參與,而不是基於權力者的指派、或者金錢上的誘因,RBE 中的人們思想早已跟現在不同,已經拓展了,他們改善社會的動機始於自己,他們知道這麼做最終也將回饋到自己身上,在著手進行改善社會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他們樂於奉獻,就像今天的志工。

「對於自願貢獻無法認同與理解的人,主要是受到根植(受限)於金錢思想的人。每天世界各地都有千萬名志願者,去做著無關金錢,而是對社會更有益的事情,根據調查美國超過50%的年輕人曾經自願去為了社會公益而服務,每人平均每週4.2小時,總計205億小時,這是集體人類精神一次難以置信的勝利,即便金錢創造了狹隘的自私社會上,人類仍然努力幫助他人,無償服務社會,因為這是為人類服務的光榮。」

「在這種(資源導向)經濟系統裡,它實際上被設計為能照顧你、並保障你的福祉。而你無需每日屈服於(企業)私有制的獨裁(職場環境)、通常只是做一份不需要技術、或沒有社會意義的工作、並經常在虛無的債務中苦苦掙扎,只是為了養家餬口…。我向你保證,人們會處處志願奉獻他們的時間,以維護和改進一個實際上真正照顧著他們的系統。」

因為「資訊公開透明」,任何人即使不在團隊中,也都可以在外部關注了解任何專案的進展,並隨時提供意見。


公共展覽大廳:

「『設計未來』(資源導向經濟模式)中,民主進程的核心機制,是公共展覽大廳的使用,應用這些展覽大廳,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並確立社會管理的優先順序。就像一個世界博覽會,向你展示有什麼新的、有什麼可用的,你環顧四周,然後說:『我想要那個』、或者是『我可以在廚房裡使用那東西』,隨便什麼。然後他們(設計者)會想要評論(詢問意見),有新事物(產品設計)出現時會問你:你對此怎麼看?你認為它是有效的嗎?有任何缺點嗎?把你對此發表的觀點輸入電腦,你就得到了一種內建的民主、你就有一種參與式的文化,其中所有人不斷參與這個過程。這樣人們就能及時知道:什麼會出現、什麼存在過、什麼是可以提供的、什麼是無法提供的。換言之,到時會有許多公告和出版物具體展現出所需要的,全世界的人都會被持續地告知:我們有哪些事情不知道、哪些是急需的東西…,並從每個人那裡詢問建議、報告和觀點。」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一詞在今天通常是作為名詞使用,意指「市場上的交易買賣賺錢活動」。但它還有另一個形容詞的意思:「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與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益」-這才是在 RBE 社會裡「經濟」真正的意義。


(未分類):

《時代精神:邁步向前》〔第3部分:地球計劃〕

〈資源基礎型經濟〉

〈資源導向型經濟(Resource-Based Economy, RBE)〉

「為了使社會永續且有效率的運作而『創造』,是不同於以往的方式。RBE 關注的焦點在於『能保存下最多的資源』、『產品的效率』和『有策略性的各部門運作配置』,並應用在能夠產生有實質社會助益的事物上,而且也是為了個人的表達、探索、實驗、藝術等需求而去進行『創造』-這些東西自從有史以來都是人類演化的必要條件。」

「RBE 描繪的那種高度自動化社會,以我們現在的技術可以達到嗎?讓我這麼說吧,如果40年前我們就有能力送人類上太空,精準地降落在30多萬公里外的月球,再毫髮無傷地返回地表,那現在的我們只要有心,10年之內就可以 改變人類世界的面貌,只要我們把放在軍火、金融等等絲毫無關社會發展的領域中的心力,撥十分之一到自動化的發展上,一年之內就可以看到明顯的改變。所以 RBE 絕對可行,無關技術門檻,這純粹取決於有多少人想要這樣子的經濟模式,越多人明白這點,RBE 就越快成真。另一方面,RBE 的核心就是將科學方法應用在社會層面,因此我們不該自我設限。口中說『除非人類的技術達到某一個水準,RBE 不可能實現』的人恰好就是沒弄懂 RBE 的真諦,沒有人說要一步登天,還是那句話,『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RBE 所提倡的無非就是用當下已知的最先進技術來提升社會,如此而已。今天我們的『已知技術』與『實際上可取得的技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落差,主因就是金錢與專利的阻隔,是不是常聽到政府有錢買武器、補貼財團、放煙火,卻沒錢補助新科技發展?或者是某某發明一出來貴得要死只有極少人花得起,非得等上個三、五年甚至更久才能普及?這些事都說明了人類被自己訂下的奇怪規則癱瘓了,該是時候超越這種不合理的系統了。」

更多在「RBE vs MME 參考資料庫」之「RBE:經濟面」


人道關懷:

「資源導向經濟」名字的由來是透過現有的自然資源和科技資源最大程度滿足人類需求,即使個人想要的再多,也要在資源可以支撐、及平等的分配方式前提下。

將大眾的身心健康-人類共同福祉的重要性將擺在第一位。

滿足安定和諧富足社會的人類需求。

貨幣體系會導致人性貪婪等扭曲;資源分配不均無法滿足包括「平等需求」、「生理需求」在內等人類需求。

MME 一方面假定資源不夠分,所以消極的合理化世界上有一大群人貧窮的問題;一方面又假定資源無限可以持續揮霍。

MME 的中心思想是「人性自私、貪婪、怠惰、且資源嚴重匱乏,人人只能為追求個人利益與求生存努力掙錢、自掃門前雪」,這種與事實不符的想法將導致錯誤的做法和結果。

「資源導向型經濟與金融貨幣體系最大的區別在於,資源導向型經濟真正以人為本、關注人們的共同福祉,而金融貨幣體系現已十分扭曲,把人類置於次要的位置,一切為利益(錢)讓路。」

「經濟」應是以人為本的:以最佳化發揮所有人的潛能、滿足所有人需求、最小化壓抑為方向,而不是基於競爭、佔有欲、擴張主義。「全球富足」-才是「經濟」真正的意義。

生存是基本人權,而不應該跟工作、賺錢能力有關連。

RBE 社會裡人人都能最大程度的各取所需,且建立在「不剝奪他人權利」的前提下,「不需被迫勞動工作賺錢便能享有平均水準的生活品質」更將是一項「基本人權」。屆時今日的佔有欲、惡性競爭、權力擴張等等腐敗也都將不復存在,真正實現想要生活在一個安定和諧與富足環境的人類共同的企求。

利用人類群體的資源和技術,讓人間更接近至今只存在於假想中的「天堂」。

我們如果都要親手殺生或者眼看著肉品動物被宰我們可能就不吃肉了,但是這個市場機制使得我們不用親自接觸到那些慘忍的現場,我們同理心就這麼被蒙蔽了。這樣的例子可以理解到權力者、利益者如何也是這般麻木不仁的透過「不平等」、「貧窮」殺害了千百萬人,即使受害者如何哀號,加害者仍然無關痛癢感覺不到。


動態平衡:

「資源基礎型經濟,按照字面就是『以資源為基礎』,不同於過去的政治或金錢之道由上而下、強行貫徹決策者或領導人的意志,結果好壞由大多數人和整個環境一起承擔。當地的資源含量、人口數目、環境承載能力將會決定所有的事情,簡單說就是『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

「『系統理論』讓我們認識到,自然界的結構:從人類生物圈到大氣層,再到太陽系本身的萬有引力…都是一個巨大、協調、聯繫的系統,完全互相連結,正如人類細胞互相連結形成我們的器官,而器官互相連結形成我們的身體,且因為身體的生存,需要地表上的食物資源、空氣、水,所以我們本質上與地球密不可分,…等等不勝枚舉。」

「(在資源導向經濟中)不是技術人員告訴人們該怎樣過生活,這點是『資源』在決定的,技術人員是依據資源,建造各種設施來改善人們的生活。」

在 RBE 社會裡沒有金錢,「錢」是人為產物,在今天不僅成為匱乏的源頭,它也不再和任何一項自然資源的藏量有關連。真正的人類生存所需是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與人類科技,因此在 RBE 社會裡資源與科技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財富」-人們可以過上多大程度奢侈的生活,將不在於個人有多少財力,而在於資源藏量與科技水準可以提供的上限到哪裡。在環境可永續的前提下,富裕的生活便能夠永遠持續下去,並且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迅速革新。

違反「動態平衡」人類將會透支子孫的生存空間,甚至自己的未來,就像現在。

「『策略上最佳(Strategically Best)』這個詞,意思是物品的生產創造與地球資源的狀態有關,所使用的材料品質是根據將所有資源的相關屬性、耗竭速率、負面反作用等等因素考慮進去,進而形成『動態平衡』。例如,我們不會在每一台電腦上盲目的使用鈦元素只因為它是『強度最好』的材質,這種狹隘的做法會導致資源耗竭。相反的,將會有材料品質的分級,經由分析相關的屬性而獲得:像是哪些是具有相同優點的替代資源、一件用品自然的淘汰速率、一個社區中某種資源的使用率等等資料,都一起考慮進去。這些特性和關係可以透過『電腦程式』計算獲得,即時算出『策略上最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只是一種數據計算的(技術性)問題而已。」

如果能理解到「資源」才是所有人類真正的「財富」而不是「金錢」,所有人、這個社會才會開始像在維護自己的財物(手機、電腦、房子、汽車等等)一樣去維護地球資源。


自動化系統:

〈盡可能在每一個行業內用自動化取代勞動〉

「如果科技不能解放所有人,去追求更高的人類成就渴望,那麼所有的科技潛能都是枉然。」

「電腦自動化」將終結「工作」。

在 RBE 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最顯著的改變之一,就是由電腦控制的自動化機器將使人們的每週工作時數逐漸縮短,同時生活則更加富裕。

「機器和電腦智能的這種組合,可以稱為『電腦自動化控制』,現今電腦自動化控制的機器,可能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強大、以及最有影響力的發明創造,這些工具的可能性,將實現改變整個社會結構,這將從解放人類的勞動力開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過:『終極自動化將使我們的現代工業看起來原始和過時,就像我們看石器時代的人一樣。』這個現實不需要我們去抗爭而得到,只需要我們盡力去擁抱它,電腦自動化控制是人類解放的宣言,讓我們擺脫枯燥勞動,開闢了人類創造力和探索的新視野。這些電腦自動化控制的機器遠遠超出了人體的精準性和耐力,同時還能夠以驚人的速度來計算,也遠遠超過了人腦的運算速度和容量。」

「如果你環顧四周,你會發現,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一切,幾乎都是自動化生產:你的鞋子、你的衣服、你的家電、你的汽車…等等,它們都是由自動化的機械所建造的,那我們能說社會還沒受,這些重大科技進步的影響嗎?當然不能,這些系統真的主宰了新架構和新需求,並讓很多其他東西都過時了。所以,我們一直在持續發展,以指數級的方式使用科技,因此,自動化肯定要繼續下去。」

「我們把機器看成是人類能力的延伸,你不會看到人們因為害怕他們的洗衣機或電冰箱會奪取控制而對它們發狂。大規模的建築機械可以免除上千人用科學含量低下的手工工具艱苦的勞作,我不認為任何人會對此(自動化)反對,除非它像現在的情況:意味著有人會喪失收入。」

醫療、建設、運輸…等自動化,取代危險、污染的工作:採礦場、回收處理場、工廠…。

把人類所有科技潛力釋放出來。目前情況是各公司或個人,各自握持自己的「專利」在單打獨鬥,使得許多已有的科技潛力都浪費掉了。

「關於自由企業體系,可恥的事情是許多人浪費掉他們的生命-年輕的女孩們站在百貨公司的櫃檯後面等待拍賣、男人和女人們在工廠裡工作,只使用到他們腦力的一小部份。」

「大多數的人一生病,還是會優先選擇去找醫師檢查檢查。但有時掛號、等待的時間可能就長達一個小時,結果見到醫師的時間不到10分鐘。而醫師要在短短的看診時間內,了解病患的症狀與病史、進行診斷及開藥…,這一整個過程其實是非常緊湊的,除了醫師可能無法完全了解病患的真正情況之外,也無法提供較為完整的評估與建議,最嚴重甚至會造成誤診。」

「RoboEarth」計畫問世 機器人相互學習的時代來臨了

「『社會主義』關注的是勞工階級的權益,而我們關心的是透過知識超越為生存而勞動的需要。換句話說,我們認為機器可以取代那些單調無聊枯燥危險的工作。現在的人在『勞動換取收入』的框架內思考,在將來,你不需要去思考『賺錢』,你所需的都唾手可得,這樣你就能去學習任何你感興趣的東西。」-「維納斯計畫」與「時代精神運動」就是為了使人類團結,發揮當前的科技潛力來達到這種富足社會而創建的。

「對於地球資源的管理、生產和分配,伴隨著絕對的效率、維護性和永續性,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性』途徑。給定了數學上定義明確的屬性,並根據當下全部可利用的資訊、與科技的當前狀況,決策會透過電腦計算而達成,而不是人為的意見。這就是電腦的智慧對於『社會管理』而言變成重要工具的地方-因為只有電腦程式的計算能力可以即時有策略、有效率的控管這種過程。這種科技應用並不新穎,這只是單純從目前已知的方法中去『擴大規模』。」


科學化管理:

科學具有「可否證性」-可顯示結果來證明對錯。

「科學意味著:更貼近世界真實的運行方式。所以它告知事實,這才是科學的本質。…我喜歡這個系統,因為它沒有偏見,而且也不一定認為數學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你還必須把數學運算拿去測試。我認為每個可以被測試的系統,都應該付諸試驗,而且所有的『決策』應該基於研究。」

「資源導向型經濟,只是把科學方法應用至社會關懷上-一種在今日的世界中完全缺乏的方式。『社會』就是一項技術性發明,而最有效率去優化人類健康的方法、實際的生產、分配、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等,存在於『科學和技術』的領域之中,而不是『政治或金融貨幣經濟』。」

在 RBE 社會裡產品的生產與取得步驟大略可分為:一、調查地球上的可用資源藏量與了解人類科技程度;二、決定需要生產的產品-依重要性、迫切性來排序;三、最佳化生產方法、產品的品質、與可回收設計等;四、設計出讓所有人可以方便、公平取用產品的最佳方式。

將上述四個步驟具體化之後,就是三項系統:「全球資源管理系統」、「全球供需追蹤系統」、「全球生產管理系統」,以及「策略性使用」。


全球資源管理系統:

在透過「科學化管理」來維持「動態平衡」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調查地球上各項資源的真實藏量,並即時監控使用情形,作為人們在 RBE 社會中生活品質的參考基準。

「實地調查」才能了解資源能夠支持「多少人」過「多大程度奢侈」的生活。

要在世界各地建立「全球資源管理系統」獲得地球資源的完整數據,必須讓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民團結在一起,作為一個人類共同體才得以實現,因而「完全」科學化管理並非一蹴可幾。「資源管理系統」與「供需追蹤系統」、「生產管理系統」在尚未達到「全球性」之前,會先在世界各地的 RBE 實踐社群進行「區域性」的實施,並隨著「未來人」人口的上升而日漸擴張開來。

人們從事活動將不再考慮錢,而是地球資源藏量夠不夠用,會不會破壞動態平衡。

「這種集中式系統可以連接到研究實驗室和大學,所有的數據監測將不斷更新。此設施管理系統所需的大多數技術今日都已存在了。」


全球供需追蹤系統:

又稱為「全球需求/分配追蹤系統」。

需求與分配。平等優先,在這之中更優先的是所有人都能滿足基本需求,取得生活必需品。

是現在各連鎖店中早已在使用的系統,以進行產品庫存的管理,只是這一次,在 RBE 中將用在全球追蹤。

在 RBE 社會中一般產品的取得流程首先是透過網路對「全球供需追蹤系統」下訂單,隨後再到離住處最近的「取貨站」-類似今天的便利超商-免費領取訂製的產品。

為避免產品在供應上超支或短缺,「全球供需追蹤系統」會計算人們在網路上登記的產品需求量,再將數據傳送至「全球生產管理系統」-其再根據「全球資源管理系統」的地球資源藏量決定產品是否立即生產,或是取用尚有的庫存,或因資源不足必須改訂不同型號的產品等。


全球生產管理系統:

電腦是輔助管理,基於到時候所存在的知識來追求產品的「最佳化」與「永續性」。

三個產品生產的策略:「保存、安全、效率」。

「當我們認識到『策略性保存』、『策略性安全』和『策略性效率』這些機制,純粹是技術方面的考慮,排除了任何的人為意見或偏見,我們只需把這些策略編入電腦的程式中,它可以衡量和計算所有相關的變量,這可讓我們一直達到絕對最佳的方式,達到永續生產-基於到時候存在的知識(盡力做到最好)。」

「新產品需要經過各方面測試,這個部分電腦也可以分析提供項目、資料庫。」


策略性保存:

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以盡可能保留下最多資源的方式-即最少的花費,來使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


策略性安全:

除非不得已,否則盡可能不使用將會造成污染、副作用的資源,盡量使用再生能源、可回收、可分解的天然資源或人工合成物質。這些在今天的金錢經濟下難以實現,因為若是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資源、能源價格較低廉,在獲得最大「利潤」的優先考量下,便將犧牲「環保」。

「尚未開發的潛在能源幾乎是無限的,只需要我們去利用沙漠的熱能集中器、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即使是部分的墨西哥灣流、冰島海流與日本海流,其能源都可以消除當今世界所有的能源短缺。如果過去40年我們利用了我們花在軍事上的錢來開發潔淨的能源來源,世界對所有人類來說,將會是更好、更安全、更乾淨的地方。」

人類正在接近「第一型文明」,將會開發更多行星能源,但是現在開發再生能源的建設過程仍然需要石油,時間拖越晚,就越不樂觀。

再生能源參考《時代精神:附錄》1:16:52《時代精神運動:我們的科技現實》


策略性效率:

又可稱為產品的「永續性設計」,可大略分為三種原則:一、「產品耐用性設計」,所生產的每一件產品必須被設計成盡可能耐用;二、「可回收利用設計」,當產品損壞或是過舊淘汰時,必須讓每一個零件都盡可能可以被回收;三、「便捷升級設計」,如電子產品等技術的演進與淘汰都快速者,必須盡可能設計為具有最佳的升級與擴充性…。

「大略有三種特定的原則,我們必須遵循:第一、『產品耐用設計』,我們生產的每樣物品,必須被設計為盡可能地耐用…;第二、『可回收利用設計』,當產品損壞、或有其他原因而不可再使用時,重要的是我們要盡可能回收…;第三、『便捷升級設計』,快速演化的技術,如電子產品…,面臨最快的技術淘汰速度,因此需被設計為,能預見並容納未來實質上的升級…。」

「策略性效率」不論是在日用品、或是到整個城市硬體設計都將會被考慮進來。在 RBE 社會中武器的研發與「計劃性淘汰」都不復存在後,工程師們將能去設計出真正與當時科技水準匹配的產品和城市環境。


策略性使用:

又稱為「策略性獲取」。

「使用權取代所有權(這伴隨著貨幣的消失)提高效率、減少生產與資源消耗,特別是要環遊世界而且到處都可以取得最佳的用品,不用自己留著保存。所有權的出現是為了控制和限制,所有權其實很簡單,就是那些頂端的少數統治集團,為了確保大眾不去干涉他們控制了大部分事物的這個事實。」

在 RBE 社會中,「財產權」或「所有權」將由「使用權」所取代。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人們仍有權力將各類產品作為個人物品保留,放置在個人住所方便取用。但對於稀有資源則無法做私人用途,必須視為公共財保存,在未來用於對公眾有益的的地方。這與今天的社會不同,在今日社會有錢便能將稀有資源納為己有。

人們對於那些不常使用,或將來也不會再用到的產品,可以送回「取貨站」提供給下一個需求者使用。當「取貨站」有庫存,「全球供需追蹤系統」也會判斷不需再花費額外資源生產相同產品。尤其像是汽車等需要花費較多資源生產,很難人人都能作為個人物品保留,且不常長時間使用的產品,「策略性使用」能使產品做最佳化的利用,比起今天可以減少的資源浪費將不可勝數。

例如到了觀光景點就有免費的高級數位相機可以取用,照片傳至雲端儲存。

從採集漁獵社會到農業社會是一次大轉變,那時候產生的「所有權」概念,及衍生而來的「社會階級」、「貧窮」,這些都不是必然要存在的,而只是在人類發明的「金融貨幣-市場體系」中所內建的。

當未來大多數人的生活模式就是不斷環遊世界,且任何地方都能夠取得所需要的物品資源,維護與保管私人財產將是一個沒有必要又麻煩的做法。

迫切需求者可以插隊取得資源-人道考量,而不是像今天花較多錢就可以享受特權-獲利考量。

「策略性使用」與「共產主義」不同的是「共產」意為共同生產,在 RBE 中則是由機械生產;共產主義國家由最上層階級掌握資源分配權,且通常以與其他國家競爭、戰爭為優先考量,基本上共產主義國家不是沒有「財產權」,而是財產權掌握在政府高層手中-黨的手中,沒有階級與戰爭的 RBE 將由電腦以「人道」、「人類需求」優先考量進行分配,例如需要更多醫療資源者得優先插隊等等,它也比起今天,人們將關係到整個國家人民福祉的「政策決策」、「立法」的權力僅交給少數幾位國會議員來決定,來得更為客觀、公開透明、且真正「以民為主」。

「『所有權』是一種控制、限制的形式,不論在實質物理上或意識型態上皆是如此。『財產』作為一種控制、限制的形式,伴隨著金融貨幣體系的價值觀及其所帶來的『市場』,這些都是不永續的、限制的、以及不實際的。」

「充足的『取得使用』:人們一直注意到,大部份的汽車會在停車場耗掉大部份的壽命,也浪費了空間和時間。但一輛車可以在給定的區域中讓大量的使用者來利用,並因此只需要少部份的生產/資源需求,而不是繼續維持現在這個帶來『浪費』後果的『所有權』體系。」

「生產的最高效率:不像今日的市場體系一定要為了『利潤最大化』而不斷生產本身就是次級劣等的產品(即『固有報廢』),我們實際上可以設計出讓壽命儘量延續的物品,並使用最佳的材料、和策略上可行的生產過程。我們不再製造『便宜的』產品去讓更多人『購買』並各自『擁有』一個。光是這項特性就將能夠節省大量的資源,並也同時使得社會中的人們能夠取得並使用物品和服務,而這些東西是人們在以『金錢』和『財產』等等概念為基礎的世界中所不會有的。」

〈維納斯計畫在個人財產這方面的立場為何?〉

「所有權」是目前人類文明中最根深蒂固的基礎部分,而 RBE 提倡的則是人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策略性使用」。現在人們總是覺得現實中資源是不夠的(但並不理解真正的原因),一旦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很容易在想用時無法取得,因此缺乏安全感;RBE 思想者以批判性思考跳脫「所有權」的觀念,看見了人真正想要的不是「擁有資源」,而是在有需要時可以透過「使用資源」來滿足需求,也看見今天「金錢系統」中的「債務黑洞、人造匱乏、所有權(少數人佔據了世上大部分的資源)」才是製造「資源匱乏」的假象、並真正在浪費「真實資源」帶來匱乏的主因。目前各種真實資源的總量透過「策略性使用」早已可以創造富足世界。


終結貨幣:

「『沒有交易/貨幣消失』是達到物質極富足的資源基礎型經濟(RBE)的結果,不是手段;是分析趨勢後對未來的預測、而不是政治主張或意見。只要消除了『匱乏』,交易就會失去意義,舉例來說,像空氣這般豐富的東西,就不會有交易,也賣不出去。人類幾十萬年以來都受到匱乏所限制,而 RBE 成功的前提--物質富足,恰好是科技發展成熟的『現在(或這二十年)』才達成了;地球上同時有人餓死有人胖死,同時有流浪漢跟空屋鬼城,這都說明了貨幣系統有多麼地拖累已經掌握了創造富足物質的我們,所以 RBE 就是一個讓人類可以在環境承載能力以內去充分享受富足的經濟模式/社會制度。」

〈沒有金錢或市場體系〉(談貨幣-市場經濟的缺陷)

金錢是由匱乏與交易所產生。

在 RBE 社會中由於已經最大限度的消除「匱乏」,而人們也擺脫了「賺錢維生」的經濟型態。「金錢」與資源藏量、科技狀況、幸福、個人目標、普世價值都不再有關連後,也無須再存在。

「終結貨幣」不是一項立即的動作,它是在人類社會轉型到 RBE 的過程中,那些被封閉在各個企業、學術機構中的所有科學潛力被逐步釋放出來;非營利組織所建造的「自動化系統」生產力、效率達到越來越高的程度,再加上「策略性使用」而使匱乏不復存在;人類也漸漸將自己的整個群體當做一個大家庭,願意不求回報的貢獻社會時…,「貨幣」自然就會失去它的作用漸漸消亡。

「金融貨幣-市場經濟」從匱乏誕生,今天仍圍繞著「錢」打轉、並製造「人造匱乏」。

貧富差距最大的,這正是市場最自由、貨幣購買力最民主的今天這個「金權時代」。

目前人力就業狀況:農業不到1%、工業小於8%、剩下在服務業82%-90%-且正在遭受科技的侵襲。若有心要利用科技的話,服務業也可以完全被取代。

生理需求以外,其他需求的滿足(例如到某座主題樂園遊玩)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可以透過排隊的方式,這是更為平等的方式。今天有錢人多付一點錢就可以優先插隊,但在 RBE 中每個人都「一樣有錢」、而且也沒有「VIP可優先插隊」這項規矩。

「古典『價值理論』的概念,有兩點賦予價值:『材料匱乏程度或可得性』、『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所需人力勞動程度』。所以如果沒有匱乏也不需要人力取得,就沒有『價格』的必要。」

「在一個不以貨幣為基礎的資源導向型社會,人們可以得到任何他們所需的,有點像公共圖書館,人們可以使用相機、自行車、手錶…,任何他們需要的都可以滿足,而毋需付錢-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達到一定的生產水平,效率之高,使匱乏不復存在。」

「科技改變了世界,使得『取得使用』(或『策略性使用』)成為可能,因為物質生活是如此豐富,完全不用人力。」

要達到富足要有一定程度的生產力,而這一點根據今天科技被限制的情況來看,當科技被釋放出來開放使用,即使才剛開始起步,生活水準也比現在好很多。

「金本位有問題,非金本位也有問題,比特幣也有問題,到底就是金錢本身就有問題。」

今天的貨幣制度註定「自己的財富必得建立在他人的貧窮上。」

在今天「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中對全面轉型自動化最大的阻礙,就是「金錢」的存在-與「人人必須賺錢維生」這根深蒂固的過時觀念。

「對賺錢感興趣」所產生的激勵動機,不能跟「創造對社會有助益的產品或服務」混為一談,況且通常這兩種動機是矛盾衝突的,在許多時候人就是為了「賺錢」而「危害社會」,最後往往確實也大賺了一筆,安享天年。

「(今天)這個基於『貨幣』與鼓勵『物質主義』的社會非常虛假,我們的文明將被記載為人類歷史上最衰敗的時期。我們確實有潛力、有方法、有工具、有高度可行性去建立一個前所未見的輝煌文明。」但人類卻被無意識的困在金錢體系裡,成為有史以來貧富差距最大、環境破壞最嚴重的腐敗社會。

「(捨棄金錢的好處)沒有財產犯罪:在一個『取得使用權』(即『策略性使用』)而不是『所有權』的世界中,沒有了金錢,就沒有竊盜的動機,因為沒有再販賣的價值。你不能去偷一個根本沒有人『擁有』的東西,而且你當然不可能拿去賣。」

「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好處將不會只流向購買力(財力)充足的人。」


永續城市:

同時也會是高科技城市。

是 RBE 社會裡的,一個個在「永續性設計」原則下,「自動化」建造而成的自給自足城市。從食品、用品的生產到廢棄物回收過程、醫療機構、藝術中心、居住與休閒娛樂場所-公園湖泊河川溼地等…、特別是教育及研究機構,都包含在每個城市系統中。

這些在「永續性設計」原則下所設計的城市,由於預先進行過運作上的「最佳化路徑規劃」,比起今日城市,都將節省下遠遠更多能源的消耗,並且更加高科技、自動化、也具有更高的可升級、擴充性。

城市設計參考《維納斯計畫:設計未來》52:06《維納斯計畫:樂園或湮滅》32:44《時代精神運動:行動者入門指南》1:20:12《雅克.法斯科與賴瑞.金1974年訪談》

3D營建、產品生產。「人們對自動化建造感興趣的原因,在於它真的可以帶來很多益處,例如,建築業是勞力密集的工作,雖然給社會帶來很多就業機會,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併發症,比如,建築業是最危險的職業,比採礦和農業還糟糕,在幾乎所有國家中,建築業都有最高的死亡率。另一個問題是浪費,在美國平均每棟房屋有3到7噸的廢棄物(1噸=1000公斤),所以,如果我們看看建設的影響,就知道浪費是巨大的,而且知道世界上40%的材料用於建造上,這是大量的能源和資源浪費,也是對環境的巨大破壞。」

醫療改善之前,食品安全就會先有大幅改善。

可進行研究、幫助恢復生態的「海洋城市」。

建築物作為微型發電系統。

「新的城市將提供一個整體環境,包括乾淨的空氣和水,保健,良好的營養,資訊流通,與全民皆享有的教育。全市將有藝術和音樂中心,設備齊全的機器工廠,科學實驗室,遊樂和體育場所,與生產區。這些新的城市還可以在住宅區的短距離內提供所有的娛樂方式。這種類型的技術一定會被實現。垃圾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電系統,以及所有的服務方式將以自動控制機制加以管理。對人類事務的管理,如生活習慣和個人喜好,選擇完全由個人決定。」

「人們將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在任何地方。不過,這些計劃城市大量運用公園,樹木繁茂地方的野外,在個人住房方面將有足夠的植物和樹木以提供足夠的隱私。」

「促進統一並不是維納斯計劃的意圖。為每一個人的需求提供最好的工具和資料才是我們的意圖。該系統也歡迎對建築,和所有其他方面的社會制度建設性的批評建議。」

直接重新建造高效率城市是長期而言能夠節省大量資源的做法,一種更加「一勞永逸」的投資。


玩樂革命與創新激勵:

「『玩樂革命』的精髓:將對社會有幫助的工作保留並轉換為『遊戲』或『自造者運動』。打破虛假的權力、所有權制度。」

把「工作為了賺錢」作為人生的目標這種想法將不會再存在。許多人們創立臉書粉絲團並不是為了錢。

「人類其實並不好逸惡勞,根本是閒不下來,只是不想去做不想做的事而已。」

「人人有更多選擇的自由,不是自由市場那種騙人的自由、或有錢人的自由。現代社會要找到自己永遠滿意的工作幾乎不可能。」

「因此法斯科所建立的世界,就是一個不含價值判斷的世界,人唯一真實的價值就是『你要好好的滿足你的好奇』,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完完整整屬於自己的探索。我預測在這個世界的最初一開始,支撐這個社會將資源轉化成可用事物的是少數人,用現在的話來講也就是少數人生產而多數人休息(這是因為這些從舊世界來的人,他們已被奴役了太久太久,一時還無法體驗到什麼是人之本性),但這些少數生產的人並不是在『工作』,而是出於他們對世界的好奇,他們分佈在各學類上,要明白,目前影響當代社會的所有重要的發明家,都不是服務於商業的。」

調查:6成上班族如遊魂 僅13%熱愛工作台灣比例又更低

不用在乎什麼工作有出息沒出息,有興趣比較重要。當人們不再需要為了考試被動學習、也不必為了賺錢勞碌奔波後,就可以全心追求自我的理想、為滿足個人好奇心而探索新事物(探索未知的宇宙)。

「(關於資源導向經濟中的『激勵動機』,許多人對此)有一些問題,例如,人們無須工作,需求就得到滿足,那麼激勵機制會發生哪些變化呢?(人們會就此頹廢、生活糜爛嗎?)這個問題假定了人除了基本生理需求,別無他求,假如真是如此,就不會有發明家、作家或教師…。人們對感興趣、有挑戰性的事物充滿熱情,讓我們給所有人這個機會,參與到他們想要的最大挑戰中去:為所有人而改善世界。(那時候的教育價值觀,將是針對『有利於改善環境』的價值觀,而不是『消費』的利己主義。教育將訴求多樣性、個體性、獨特性、創新性,而不是同一性、同質性,這才是『設計』的精髓。反觀比較今天的痛苦工作和生活…。衣食無憂並不會讓人停止思考,世上有太多令人好奇的有趣事物在等著人們,知識越多,生活將越有趣-這是一個『創新激勵體系』。)」

今天導致懶得去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原因第一是工作導致缺乏精力,第二是技術資訊處處取得不易。如果未來創造發明對每個人都變得像炒菜、組模型等一樣的難易度與趣味性,那種社會進步的速度就可想而知。

「隨著生理需求的匱乏被消除,主要的誘因動機,就變成了主動去解決有興趣的問題。」(今天許多創業家也是從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開始探索研究並且最後改變了世界。)

「你已從小到大就(被環境影響或被灌輸而)相信人們是由報酬或金錢所激勵。『自由企業體系』確實創造了實現成就的動機,但它也滋生了腐敗、竊盜、和貪婪的誘因。我們的目標是鼓勵一個新的動機體系,不再直接針對膚淺和『自我中心』的目標-如『財產和權力』。」

創新激勵體系-不是追求金錢、財產、權力,而是追求解決問題帶動進步:鼓勵學習、創新、社會意識、自我實現。沒有錢並不會減少做事情的動機,但是會減少自私自利的動機。

科技、自動化系統、不勞而穫,不是讓人變得更懶,而是讓人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一週五天每天八小時在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只為了「生存」。

〈破解對資源基礎型經濟中關於動機的三個錯誤假設〉

《工作時代的終結》


不勞而穫:

「不勞而獲不是壞事。你今天一誕生在世上,立即就享有遠比大多數歷史時期的人們還要先進的物質生活水準,更不講陽光、空氣、水、等多如繁星大自然的產物,請問你付出了什麼來交換嗎?沒有,你只是被生下來而已;你有因此而受到傷害嗎?也沒有,你使用著這些資源一路長大了。仍然沒辦法理解?試想你生活周遭哪件用品是你參與發明或者自己動手製作的?沒有一樣吧?那你就是在不勞而獲。好,你跟我說你有用勞力換來的金錢做交換。那我們再看高鐵的例子,高鐵出來以前,同樣的票價去坐火車,要花上三、四倍的時間,所以你等於是用不成比例的代價去享受超值的服務,這些就是科技帶來的轉變,人人都能不勞而獲地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即使是住在孟加拉郊外的家庭,也過著比100年前的英國皇室成員還要便利與舒適的生活,難道要指控這個家庭不勞而獲嗎?憑什麼我們這些活在21世紀的人可以用 gmail,而達文西那個時代的人卻只能用信紙聯絡?科技進步的好處是全球性、不可逆的。」

「不勞而穫」真正的意義-例如今天任何人花幾十塊就可以坐到捷運,幾百年前的國王、富豪花再多錢也坐不到、或今天一台智慧型手機就比二十幾年前要價上百萬的超級電腦更快、效率更高-這就是「不勞而穫」,是整體社會在進步的證明。

每個人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自願的去做出小小貢獻,在其他所有領域都享受快速進步的成果。人人享有不斷進步的社會。

如同今日所鼓勵的「被動式收入」,與「資本主義」的版本不同在於,這在 RBE 是全民的,而在今天只有極少數所謂的「成功者」才能享有。

沒有生存競爭壓力,人人更能享有「分享自己創作成果」的喜悅。

「德國海盜黨認為專利制度和版權法阻礙了人們的學習動力,海盜黨黨魁說:『科技為人們敞開通往美好未來的大門,而智慧財產權法將其關閉』,因此,海盜黨的基本訴求是崇尚網路自由分享和下載,改革智慧財產權法,逐步廢除專利體系。」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頁所有條目內容皆拷貝自〈不懶人包〉作快速查找用


=人造匱乏=

企業最初是為了完成短期性公共建設而創立,企業壽命有限,它們在任務結束後便功成身退,直到早期的一批老闆們雇請律師來打官司,讓法院賦予企業「一般人」所擁有的權力。今天它們如同人造人、科學怪人般「不死人」的存在,其被設定的生存唯一目的,就是去「獲利」。

製造需求:
企業與銀行藉由廣告與媒體所塑造出來的「消費主義」從小就灌輸到每位孩子的心裡,這是一種「人人都應該去賺錢,並且買車買房,擁有一定數量的某種東西…,人生才會圓滿」的成功學。甚至「賺錢」本身就是一種需求,因此今天也有非常多投資性、賭博性的金融商品,並且把教育也變成一種商品…。



維持稀有性:
價格決定於「供給和需求」、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使商品讓人人都買得起並不會帶來最大獲利,使「價格」乘以「預計會售出的數量」達到最大值才會-這也是今天「經濟發展」的目標,而不是要「讓人人都買得起」。當一種資源越稀少,你能利用它賺得的利潤就越多,於是就有了動機去鼓勵人們創造「匱乏」:限量生產商品、隱瞞各種自然資源的真實藏量,或是為了維持原有價格刻意去摧毀資源(如等等)…。

固有報廢:
除了「維持稀有性」外,透過壓低「生產成本」讓更多人買得起,或去搶便宜,則是另一種利潤最大化的途徑-以低價搶攻市場佔有率。這種為了競爭必須能省則省的處境使產品一出廠就是「劣質品」,在這個經濟模式下很難以現有的科技水準來打造一個商品,因此產品除了功能較差外也比較不耐用,伴隨著更高的毀損、報廢機率。

計劃性淘汰:
又稱「計劃性汰舊」、「計劃報廢」、「計劃過時」等。除了競爭因素外,企業為了持續獲利,本身也會刻意設計劣質品,所謂「為丟棄而設計」-使產品在預期的時間裡變成垃圾。包括第二部分所提到的電子電器產品,部分用完即丟的拋棄式商品、免洗用具、或刻意製作成一受損就難以修復的產品等皆可歸為此類。更誇張的手法則像是直接在印表機中裝設晶片,令印表機在列印過一千張紙後便自動報銷停止運作;甚至學校裡的工業設計科系也會開課教授學生如何設計出會定時毀損的產品,以能在未來去迎合企業的「計劃性淘汰」商業策略…。

認知過時:
藉由廣告與媒體改變消費者認知、形成同儕壓力等,誘使人們不斷去追趕流行,購買時尚商品、最新電子產品…。往往搭配「計劃性淘汰」一起進行,如讓已有的技術慢慢新增到每一代新手機裡,並將「可擴充性、可升級性」降到最低;或者單純變換產品設計風格,再由廣告與媒體去塑造消費者一套新的審美標準…。



以上幾種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費的商業策略,都是想要在這個「以擁有金錢的多寡來衡量價值」的社會上生存所必須的。追求有效率的使用自然資源、「永續性設計」、富足等行為,最後往往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因為這些都會導致企業財務虧損與「經濟衰退」,而「浪費」則是今天「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

戰爭與軍備競賽:
大型戰爭,尤其像是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持久性戰爭是最有利可圖的,美國在攻打伊拉克期間,平均一天就可燒掉七億美金-從百姓的稅賦中流向軍火商、銀行家…的手裡。即使在非戰爭時期,軍購也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之所以現代還有戰爭,首先是為了控制稀有資源以獲取龐大利潤:如石油、天然氣…;或因為國際間極度的不平等,這源自於強國對弱國的種種剝削-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到國內的社會-世上最平等的國家:不丹與北歐五國等,同時也是最和平的社會;最重要一點是,戰爭確實能讓許多人發財

「當有人能夠從戰爭中賺得巨大利益,永久的和平就不可能實現。」



社會階級:
當一個社會越不平等,就代表著階級越上層的少數人,佔據了社會上越大部分的資源。階級是社會制度所產生出來的「人造匱乏」,階級化的強度,反映著上層階級剝奪下層階級資源的程度、所創造出來的「匱乏」大小。其本質來自當前社會根深蒂固的一種價值觀-「所有權」,而當我們認知到人類已嚴重消耗地球資源的事實、認識到 RBE 中更好的「策略性使用」方式及「所有權」所帶來的無效率和資源浪費、發現到近幾年來「分享經濟」已逐漸興起,人類對「所有權」固有的觀念也將漸漸轉變和超越。

債務黑洞:
如先前於第二部分所述,債務黑洞是迄今為止最龐大的、全球化的「人造匱乏」。「金融貨幣-市場經濟」的運作需有「金錢」,「貨幣擴張制度」則使得當金錢存在時,「匱乏」也隨之產生,並且「債務」,它只會越滾越大。「金錢就是債務-金錢就是匱乏」這種貨幣的全新內涵,已讓維持這個經濟模式的存續所需要的「匱乏」演進到更高層次的境界。

「一旦你把這些都聯繫起來,你就會開始看到,目前這顆星球上正在挨餓的十億人、無盡的貧民窟、所有由於生存競爭所生的全部慘狀,都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人為創造的結果。」


=科技浪費=

科學資訊封閉:
今天「知識」擁有帶來商機的潛力,跟企業的獲利與個人的生存有關係,以致於知識被分散的保護在如「專利」「智慧財產權」等規範裡,各類「學術期刊」也是一種封閉著大量研究論文的地方,這些科學知識無法開放取用的結果是嚴重縮限了人類真實科技水準的潛力。

提升就業率:
為了維持「就業率」、或保障公務人員的職位等,而無法改用機器去取代重複性質作業中的人力,因為在這個經濟模式裡,除了極少數人可以不勞而穫外,其餘的人都要以勞動換取收入。「改變當前的經濟,讓自動化創造富足」或者「保持現狀,繼續使用人力」兩者只能二選一,當被刻意保留下來的人力工作越多,也就意味著人類潛能、和科技效率的浪費就越大。



抵制新科技:
當一種新型能源、或新藥物…阻礙到大型企業持續獲利的能力,這些大型石油公司、藥商等,就會透過買下「技術專利」、或運用金錢的政治影響力,來削弱這些新科技的市場普及率,像是抬高新型能源與新藥物的價格、當石油公司取得「電動車」專利後,刻意降低車子性能,以便能持續從出售一般汽車的汽油中獲利…。

由於以上總總因素,科技潛力被整個舊社會體制層層限制住。在這個經濟模式下的當今世界的科技使用情況,比起將現有科技完全釋放出來、並改變社會經濟制度後所應該達到的水準,遠遠落後了六十到一百年。


=進步阻礙=

金錢激勵阻礙創造力:
根據心理學研究,金錢誘因或激勵,只對重複操作性質的工作有效-但是這些都是現在就能馬上被機械所取代的。金錢激勵,對於解決創造性問題所需的「創造力」不僅沒有幫助,還具有妨礙創造性思考的負面影響。

生活忙碌阻礙創造力:
啟發創造力的最佳時機,是當一個人能夠長時間持續全神貫注在思考某個問題上,不受外在環境的刺激干擾,心理毫無壓力的時候。在這個經濟模式下,對大部分不是忙於課業、就是忙於工作的人們很少能處於這樣的狀態,只有能夠不勞而穫的上層階級才有餘裕,且對於在這當中一些汲汲於掌控更多權力與財富的人而言,他們豐富的創造力將用於鞏固當前體制,並加深社會的不平等上面。

資金缺乏阻礙發明:
如果創作發明不一定能帶來商機,就難以得到投資人的金錢支援。過去許多的發明家:萊特兄弟、貝爾、愛迪生…在他們成功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發明之前都難以獲得金錢上的援助,然而取得研究所需的設備、材料卻是很花錢的,研究期間若無法就業則更會只有支出沒有收入,這種現況同樣大大阻礙了人類科技的進展。

過度品質:
如果企業投入資金研發新技術、改善產品,卻不會帶來更多銷售量與獲利時,就會導致「財務虧損」、或者「血本無歸」,企業就必須刪減研究項目以防止最後破產倒閉。這再度顯示了今天這種經濟模式對科技發展的不利。

貧窮阻礙學習思考:
目前世界上除了有十億人在挨餓以外,還有數十億人每天要為債務與生活壓力而勞碌繁忙,當人們只能思考如何保住下一餐時,就難以有多餘的精力去學習思考其他東西,許多貧窮地區的孩子從小就要分擔家計,無法順利完成基本教育,很多則在童年飽受飢餓與疾病之苦最終無法長大成人…,這些都是今日制度下的悲劇,也是龐大人類潛力的浪費。

生存壓力阻礙分享:
許多成功的創業家,最初發明產品的動機都不是錢,而是為了解決自身所遭遇到的問題。當「電腦網路革命」時代來臨時,就有數不盡像這樣的人們,樂於分享自己的程式創作,並公開原始碼。但是當面臨金錢上的生存壓力時,就抑制了這種知識分享的意願,也失去了技術公開之後,可持續加速獲得改進的機會。

專業分工視野侷限:
今日職場上,人力就是「商品」,學校也往往淪為幫企業生產人力商品的「工廠」,於是學校抹煞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各種發展的可能性,又引導學生往單一的專業去發展,使學生能成為未來企業裡的一顆「螺絲釘」。因此現代人普遍對自己專攻項目以外的領域所知甚少,也增加了跨領域知識整合、「系統思考」的困難。

語言文化隔閡:
若一個家裡講中文的孩子,從小每星期一至五,各請一位家教來教說英、法、德、西、日五種語言,不用十歲他就可以靈活運用六種語言。今天很少人有這麼富裕的家境,大多數人一生中也難以接觸到幾個不同語言文化的人,更不用說長期可以去旅行、體驗異國生活…,這些都阻礙了各地文化間的互相交流與理解。

制度性自保:
「社會制度」的特性,就是去延續自身的文化與價值觀的傳承。當前社會的文化、思想、最後到「法律」,許多都與保障上層階級的「利益」有關。因此社會制度也往往被設計成難以更改或改進,去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力。

奴化教育:
承接上一則,若統治階級希望更方便的進行統治,就會盡可能讓人民去完全忽略「社會制度」這件事情、去追求與改善制度無關的其他事物、或是將人民教育成統治階級的「傳聲筒」,這樣人民就會主動拒絕任何改變的可能性。「批判性思考」可以幫助人們擺脫這種處境,也因此學校往往不會教導這種能力。



填鴨式教育:
又稱灌輸式教育,追求速效與節省教育成本,並特別容易帶來「奴化」的弊害-或許這也是這種教育的目的之一。填鴨式教育是為考試而學習、灌輸及強迫遵循由權威者所制定的標準答案、壓抑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好奇心與主動性…,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和潛力,也對教學方法的改進、到社會進步都造成阻礙。

「我們的教育有個明顯的大問題,就是它只認可某種特定的才能,而且非常非常的狹隘。人類的才能如此多樣而複雜,但是在這樣狹隘的體制下,那些原本在自己的領域中能夠發光發熱的人將會虛度一生。」



迷信:
以靈異、超自然現象、外星人…來對未知事物下定論;對遇到的問題以天譴、命中註定、人性…來解釋;等待一位救世主來帶離所有苦難;或是將希望都寄託在死後另一個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等等,這些都會使人停止去思考創新來解決原本可以處理的問題。

「一個文明能消解破除迷信的程度,直接與人們擁有的訊息量成正比。」

問題被閒置及擴大:
在這個經濟模式下,如果解決問題不能帶來利潤,問題就難以被解決;當解決問題將會妨礙企業獲利時,試圖解決問題的行為將會受阻;若持續製造問題能帶來更多獲利,問題還會被刻意延續或擴大。


=環境破壞=

成本外部化:
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裡,企業將生產成本「外部化」是指透過壓低員工薪水、取消各種福利;規避法律,無節制的開發自然資源(過度放牧、捕漁、開挖砂石、大規模砍伐森林…)或盜採、開發保護區;將污染廢棄物以低成本的方式處理-排放到河川、空氣、土壤當中等等,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企業在法律上是一種『人』、一種特殊的人,它們沒有道德良知,只有義務令自己不斷獲利和壯大,並讓整個環境與社會為它們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



消極性回收:
平均每製造一桶家庭垃圾,實際上就有七十桶垃圾在製造這些「被丟棄的產品」的過程裡由工廠所產生,因此即使家庭垃圾能百分之百回收,對環境的補救也極為有限,況且垃圾本來就不可能完全回收,其中有些不是有毒、就是一開始就設計成無法回收。當再加上「加速經濟成長」的壓力,人類正在加速摧毀自己所生存的環境。

環境污染:
第三部分開頭曾提到過的垃圾山、垃圾海、充斥在空氣、水、土壤裡的各種工業污染、農藥污染…,因技術不足、或是比起環保更重視公司利益而造成的原油污染…,還有來自核電廠的事故災害,以及至今兩千多顆原子彈、核子彈的轟炸或試爆所造成的輻射污染…。數不盡的污染影響層面,正伴隨著「地球系統」中複雜的交互作用而擴大。其中最至關重要的一點:在這個經濟模式裡,完全不可能去獲得真實完整的污染情形數據,為惡的企業將盡其所能的隱瞞一切來規避罰金、來追求「利潤最大化」



資源耗竭:
「過去三十年來,人類已經用光了地球三分之一的自然資源-無法回復!」、「美國只剩下4%的原始森林、40%的河道已不可飲用。」、「全球75%的漁場被過度捕撈、八成的原始森林被砍乏殆盡,光是在亞馬遜每分鐘就失去兩千顆樹。」、「很多人不知道『石油峰值』這個概念,不知道我們離用光石油的日子不遠了。…石油在今天各種產品中無孔不入,興建電廠到廢棄物處理也都需要用到石油。」、「煤炭將在2025年達到峰值、天然氣也剩下幾十年。」、「沙是生活中的無名英雄,僅次於空氣、水,是最常用的商業原料。…從飛機到手機-輕合金到微晶片,都是由沙中精鍊原料。」、「地球上的沙即將告罄:被產業界與營造工程大量消耗、遭到全球各地的犯罪組織偷竊銷贓。」…今天人類文明是建立在毫無節制的耗盡地球資源的基礎上,這個經濟模式是一種「寄生地球模式」,終將會導致宿主地球的死亡。



耕地破壞:
過度的工業化畜牧方式,過度的使用農藥、化學肥料,人為導致的乾旱氣候…等,造成土壤退化,沒有足夠時間來恢復種植能力,土地沙漠化擴大。

蜂群消失:
全球蜜蜂大量消失,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受農藥或基因改造作物花粉毒害、與病毒或寄生蟲感染等許多綜合因素影響所致。

蜂群消失造成多種經濟作物缺乏蜜蜂協助授粉難以生長,若再加上農業生產各階段都需要日漸昂貴的石油,耕地又持續遭受破壞,造成糧食價格上漲,以及全球經濟不平等的加劇,未來饑荒恐更加蔓延。

大自然反撲:
人類不斷干擾自然的後果,正返回到人類自己身上。包括由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極端氣候:酷熱、乾旱、氣溫驟降、更頻繁的強烈颱風、由暴雨所帶來的洪水、冰層融解造成海平面上升;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破壞水土保持引發山崩、土石流…,都不斷在奪去人們的生命財產,也讓人類的可生存範圍逐漸縮小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我們已經過了扭轉氣候變化趨勢的轉捩點。」


=人體危害=

工業污染:
為了生存競爭,提升獲利,或由於科學知識封閉,企業仍持續使用會導致污染的原料、元素來生產產品,並將成本「外部化」。除了農田、水、空氣可能遭受到污染,家用清潔劑、化妝品、衣服、家具等也可能存在各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其中一部分對人體有害的證據工業界早已知曉,卻試圖掩蓋。工業污染還包括有毒的採礦場、加工廠、垃圾處理場工作環境-這當中不乏有害腦部的神經毒素…。現在的經濟,是以全人類的健康以及未來子孫的生存環境為代價,在換取短暫的便利物質生活。

「我們的經濟系統基本上是把未來偷來,賣給現在,然後把它誇耀成 GDP。」



食品安全問題:
蔬果類中的農藥殘留;牛奶中的乳汁分泌激素;蛋、肉類中的抗生素、生長激素、瘦肉精、還有透過飼料所累積而來的農藥;透過食物鏈累積到人體的各種環境污染物質;各種安全性不明的食品添加劑、基因改造食品、到刻意製造的黑心食品…。不斷存在的這各種威脅,一樣來自這個經濟模式下的「金錢攸關生存」與「利潤最大化」。



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問題:
其一是繁忙的工作生活,追求效率而傾向吃外食、速食,部分工作必須經常加班、熬夜、輪班,導致作息不規律,甚至長期過勞。其二是追求食物的色香味,而不是要吃得健康,可能是受到廣告與媒體的影響,或者生活周遭本來就充滿了油炸、重口味等等的食物,而新鮮健康有機天然食物相對又比較貴。其三是抽煙、飲酒過量、缺少運動、偏食…等等。

以上三項加起來,差不多就是導致現代工業化社會裡出現的各種「文明病」的主要原因。



農業的污染與疾病威脅:
過去的農村很少有癌症,今天的農民因為使用各種農藥,身體器官發生病變的機率都不斷在提升,其中種植孟山都公司基因改造種子所必須噴灑的農藥毒性極強,這些農藥一樣也會滲入地面,污染土壤與地下水,或隨風飄散污染空氣,並可能污染或殺死附近的家禽家畜。另外飼養禽畜的農戶同樣也面臨人獸共通傳染病的風險,這則是源自於科技浪費、社會不平等、金錢攸關生存…。

饑荒:
相對於已開發國家日漸增長的文明病-肥胖,目前全球也有十億人嚴重營養不良。雖然可耕地仍持續遭受到破壞、農業運作所需的石油也逐漸短缺,但今天世界的糧食總量依然足以供應120億人所需,一直以來導致特定地區糧食不足的原因根本來自「人造匱乏」:「維持稀有性」與「社會階級」-多數資源由少數企業所掌控,並透過限制「供給量」來創造利潤最大化;將糧食用來餵養動物-以生產肉食;或將作物作為生質燃料來發電…。



水危機:
除了「饑荒」以外,地球上也有十億人得不到安全的飲用水,世上有88%的疾病是因為不潔淨的飲用水所導致,與「水」有關的疾病更是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最大原因,在發展中國家每天有3900兒童因腹瀉死亡,缺乏水資源地區時有引致衝突和戰爭。水的危機是由於水資源污染及人類在未慎重考慮下過度使用破壞「動態平衡」所致,而科技能解決的部分(如海水淡化)則是受阻於當前經濟下的「金錢」問題,至於旱災、人口增長等並非主要原因。水的汙染與過度使用的結果同樣也嚴重危害生物的多樣性。研究預測,這樣下去到2025年世界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得不到安全的飲用水和基本衛生服務…。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在相對貧窮落後地區,這些地方缺乏先進醫療設備,或者無公共健康保險,因此醫療費用昂貴,再加上健康教育不足、環境衛生條件惡劣,都會增加該地區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來自於國內社會或國家之間貧富懸殊的「階級化」現象。

醫療資源濫用:
在醫療資源相對充足的地方,也會因為人們無法從勞碌的工作中解脫,轉而尋求就醫吃藥作為一種「心理安慰」,以藉此紓解生活壓力。或者由於醫療費用便宜,而產生出「多多益善」的想法,頻繁的到大醫院看診領藥,及小病掛急診等情形,使醫院經常人滿為患,而導致醫療品質的下降。這些一來沒有解決因社會制度所產生的真正問題,也容易因為服藥過量而傷身,提高洗腎風險…。

藥物濫用:
包括上一段所提到的是一種情形。另一種同樣是為了擺脫生活的空虛,而尋求酒精、興奮劑、迷幻藥、甚至毒品。第三種則是對無法適應狹隘、填鴨式學校教育制度的許多學童,社會沒有去改變環境,反而將其診斷為過動、學習適應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讓他們長期服用藥物,並繼續回去適應錯誤的教育體系。還有因為資訊不足而誤食來路不明的偏方,嚴重還會導致器官衰竭等後果…。

隱匿疫情:
醫院為了避免被隔離,以能繼續營業獲利,而未通報院內出現的高危險性傳染病病例,並試圖將受感染者悄悄轉送他院…;換成是政府機關遇上類似的問題,官員為了保住官位、或與疫苗廠商勾結謀利,仍然還是有可能會去隱匿疫情…。面對這些猜測、懷疑、何時會爆發大規模感染的恐懼,在這個鼓勵「金錢至上主義」的社會裡、在這個「民主,是建立在對政府的不信任」的假民主制度中,我們總是要花費龐大的資源、人力、和時間,去追查發生這些隱匿情形的可能性、跟無止境的謊言周旋。

不專業領導專業:
在這個金錢社會裡,除了政府中掌權者容易受到私利考量的影響,去作出錯誤的決策外,制度本身也往往讓非專業人士、或假專家成為決策者,再加上媒體可能對醫療保健資訊的炒作或誤導,廠商也擁有金錢的影響力去干預政府對食品衛生標準的訂定、藥物及疫苗的採購…,人民對於健康資訊、食品安全、醫療制度的品質、防疫政策…永遠只能霧裡看花,也永遠讓健康暴露於潛在的威脅之中。

限制先進藥物可得性:
如先前「抵制新科技」條目所提到的,藥商會試圖與政府機構共謀、或透過買下技術專利,來限制或禁止更先進的藥品流入民間,因為那會讓目前具有龐大商業利益的舊藥不再有利可圖。

社會經濟健康梯度:
當人們在社會中的階級越高,平均壽命也會越高,身體較健康,生活也較穩定;階級越低,得到各種疾病的機率、及死亡率都會越高。研究人員在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時,發現它並非由生活方式、飲食營養情形所導致,它也與該地區是否有公共健保、醫療資源是否充足沒有關係,它只跟一種因素有關:由不平等所導致的社會心理壓力-即原因就是「社會階級」本身。


=精神危害=

社會心理壓力:
除了導致前述的「健康梯度」現象以外,光是生活在一個「階級化社會」裡,對所有人-包括每個階層的人,就會產生許許多多負面的影響。當社會階級化程度越大-貧富差距越大-不平等越嚴重時,國民平均壽命就越短、藥物濫用情形越多、精神疾病發生率越高、人們之間的信任感越差、平均教育水準越低、兇殺案率越高、犯罪和坐牢人口比率也越高,嬰兒死亡率、肥胖率、早孕率也都越高,創新及發明能力則越低-這也顯示了這種階級分明、相互競爭的社會,實際上根本阻礙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心理壓力」包括了自卑,也包括在不平等的社會裡,處處充滿的對立、敵意、恐懼…

匱乏與競爭心理:
今天絕大多數人很難擁有管道得知當前人類科技生產力的發達程度、及透過這樣的生產力將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創造「全球富足」。人們在先前談到的種種「人造匱乏」-尤其是「債務黑洞」的社會裡,潛意識中仍舊認為目前的地球資源、科技生產力、和各種生活物資總是不足的,然而這並非事實,這些匱乏幾乎是人為的、是一種「假象」。雖然說人類也確實在持續製造著真實的匱乏-「成本外部化」環境破壞。但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自然資源也還充裕,卻因為在當前的經濟模式中,對人類來說所有一切都跟「金錢」有關係-必須透過消費取得,而「金錢」又是一種「債務-匱乏」,意思是在社會上的「金錢」數量永遠不夠、且分配極度不均,而並非真實自然資源不足。於是導致了一種人人必須為爭取所需物資而進行生存競爭的錯誤認知。

獨裁:
現在這個地球上的大多數人,從小就進入專門生產勞工的「學校工廠」,離開學校後便進入公司或政府部門賺錢維生-成為追求利潤、或者維護當前的社會體制-這兩種機構的一份子,去延續這個過時經濟模式的運作。不管學校還是職場,都是講求「紀律」的地方,紀律的要求包括:準時上下班(課)、打卡(點名)、規定的工作(課程)步調、生產配額(回家作業)、聽從上司(老師)指示、依績效(成績)評判個人優劣…。同樣講求紀律的地方,還有軍隊,在軍中不服從紀律,最嚴重將被處死,在這個社會上不服從紀律,也可能會餓死。在這個經濟模式裡,其中一個最深植人心的幻覺,就是「自由」

「那些錯誤的深信自己擁有自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奴隸。」



疏離:
社會上存在著生存競爭,人人都必須帶著虛偽的假面具,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信任;人際關係是由金錢利益所維繫在一起;一天當中最有活力的時段都花在工作賺錢上,回家之後已經精疲力盡,很少有時間交友,也很長時間沒有再回去聯絡老朋友…這些是「人際疏離」。「自我疏離」: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活在獨裁環境裡,被迫所做的事情很少是為了自己;做著一份一點都不感到快樂的工作,努力去討好別人,或者為了讓日子過得舒服一點,催眠自己變成一台以賺錢為生命重心的獲利機器;當有選擇時,又往往選擇成為長輩或他人所期望的樣子,放棄自己所愛和想要過的人生,或許從來也沒想過自己要什麼…;以及從小到大都不斷在進行著的「比較」



愛比較:
因「金錢至上主義」與在「人造匱乏」的社會下過度競爭所衍生的價值觀問題。被親戚長輩拿來跟其他同輩的孩子比較、被父母拿來跟左鄰右舍的小孩比較、被學校老師拿來跟同學們比較、被整個社會、甚至自己,拿來比較那些主流價值觀所認可、追求的特質,並滿足「虛榮心」、或不斷打擊自信心,對自我價值則從未認真欣賞與了解過。在愛比較的環境當中,對學歷、職業、出生地、文化等等的「歧視」也就相應的發展而來。

懶惰:
人天生具有好奇心,也會勇於去嘗試各種挑戰,並且具有豐富的創造力…,直到這一切被這個殘酷的社會所摧毀。懶惰是一種「心靈疲憊」,是對這個獨裁的「經濟奴隸制」所產生的再正常不過的自然反應。

缺少獨立思考:
「義務教育」起源的其中兩大說法當中,一種是常聽到的,為了生產工業化社會所需要的工人;另一種則是政府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今天的教育制度,依然相當的與企業、政府的目的保持一致,它的重點傾向去灌輸想讓你相信的事、及成為一位能為它們的目的服務的「人才」,除此之外就很少再教人們去思考什麼。

糟蹋天賦:
除了錯誤的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先行抹煞了人們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外;社會經濟制度-大多數人要活著,就要為企業或政府所用;「人人都應該賺錢維生」的這種思想;以及先前所提到的「金錢激勵阻礙創造力」、「資金缺乏阻礙發明」、「貧窮阻礙學習思考」、「專業分工視野侷限」…都是在多重壓抑、限制一個人自由發展興趣潛能、追求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負面消極:
「學得無助感」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能夠去採取行動,改變處境的可能性感到絕望。於是人開始失去做許多事情的動力,也可能產生「人生無意義感」,但又仍然對社會有著許許多多的不滿和困惑,卻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只能夠用抱怨、批評來發洩情緒。這些主要是由這個經濟模式下的「人造匱乏」-人們的需求普遍無法得到滿足、「資訊封閉」和「爾虞我詐」-各組織機構,尤其是政府的重要資訊大多難以取得,並且處處充滿謊言等所導致。

仇恨:
由於這個社會實在有太多不幸,當人們無法找到總總問題的原因時,便可能將現況怪罪於某個政黨、階級、種族、國家、某一類人、甚至是「人類」本身,並且深深相信,只要將其徹底消滅,就能帶來永久的和平,因此人類有了政黨惡鬥、階級鬥爭、種族屠殺、恐怖攻擊、戰爭等等,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而這一些所共同追求的,卻都是一個富足,而能夠免於匱乏、免於遭受剝奪的生活。今天這種處境確實已經可以有所改變了,今天人類已經掌握能夠創造富足的科技能力,並且了解到製造「匱乏」以及由其所產生的總總異常行為問題的根源。



刻意無視:
同樣當人們已經感覺不到改變的希望時,另一個結果則是選擇眼不見為淨,否認一切殘酷的事實,並相信任何自己想相信的,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但這樣也可能因為不再去關注,而使得問題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加速惡化。

僵化固執:
一方面是資訊封閉使得學習成本提高、新資訊取得不易;一方面是政府透過教育、媒體等手段奴化人民,更從未被建立起獨立判斷思考能力等,都會使人們對身邊僅能接觸到的少量訊息深信不疑。而在競爭的環境下,當承認自己的錯誤將損及自身專業形象,進而損害獲利能力時,人就可能會起先不願去認錯,久而久之這種錯誤認知又內化成一種非理性的堅持-在一個基於競爭、缺乏有助於批判性思考、科學態度的環境裡,人就會將「個人地位」、甚至是「虛榮心」的重要性,擺在「對真理的追尋」之前。

虛榮心:
是由這個經濟模式下的生存競爭、社會不平等、及這兩者所衍生出的「不被尊重感」所強化的心理狀態。虛榮心使人從勝過他人的優越感中得到滿足:炫富、逞兇鬥狠等皆是如此,同時也使人在無法強過他人時,感受到更大的嫉妒、自卑、挫折感、恐懼等痛苦。

盲從:
當未進行獨立判斷思考、批判性思考,就會人云亦云,而一窩蜂追求某種商品也算一種,一概的去繼承傳統規範及思想也是盲從。若加上奴化教育的洗腦,就成為盲目服從權威的盲從。雖然有時跟著群眾一起做一件事,會有一種萬眾一心的熱血激昂,但同時保有反思,也會讓事情更順利、更有效率,並往更正確的方向去推進。

不被尊重感:
由「階級化社會」的「不平等」所產生的「自卑感」導致了「社會經濟健康梯度」;所產生的「不被尊重感」則強化了「虛榮心」並更容易引發「自卑感」及「逞兇鬥狠」-最後這兩者導致了「暴力行為」

「暴力,多見於更不平等的社會,觸發暴力的因素,是人們經常感到受輕視和不被尊重。」

罷凌:
又稱欺負。遍佈在校園、網路、職場、軍中…、還有兄弟姊妹之間。罷凌是一種長期持續性的對他人身體或心理的暴力、嘲弄、人際排擠等攻擊,以滿足「優越感」,或是純粹在模仿成長環境所展示的處世方式。它的源頭依然是生存競爭、不平等、不被尊重感,並造成被害人的羞恥、恐懼、憂鬱、自卑、人際疏離…、心靈創傷及扭曲-其中一部分的被害者將可能因為資訊封閉、環境仍然維持不變等,最後也學會罷凌別人,而轉變成加害者。

同理心有限:
「同理心」即感同身受。今天製造出這個世上各種苦難的人們,並非完全沒有同理心,他們仍然對自己的朋友、家人、愛人、下屬、寵物等等具有同理心,對更廣大的其他群體則無法感同身受,甚至將其「物化」-視為沒有感覺而可以盡情操弄的物品,只要如此,人們就會漸漸去做出種種慘不忍睹的事:成本外部化工業污染種族大屠殺寵物繁殖場工業化肉食生產線奴隸全人類!?…。這些慘狀,主要源自於對「匱乏-貧窮-被剝奪」的恐懼,以及因追逐「金錢-權力-所有權」扭曲後的人心,所產生出來的異常行為。心理學研究更發現,即使人只因為「好運」而獲得了比別人更多的資源、利益,在這種比他人富有的「不平等」環境下,人也很容易變得對他人的苦難麻痺,變得更加沒有「同理心」。



貪婪:
同時是源自對「匱乏-再度失去一切」的恐懼而產生的反應,也是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所鼓勵的行為。一個普遍被誤解的觀念是「人的慾望無窮大」,無窮大的應該是好奇心、與探索宇宙的求知慾,而不是「擁有並掌控一切」,人們的「物質主義」慾望和成癮實際上是被廣告媒體形塑和放大的。再加上「金錢是有利息的債務」因此社會上的「錢」永遠不夠,而使人產生一種地球資源不足的錯覺,在這種環境下人便持續具有一種「匱乏感」-想要盡量佔有更多以備將來的短缺。同時這個社會主要崇拜的也還是擁有最多財富的「成功者」,這樣的人們在許多場合都備受歡迎和尊敬,「金錢」也成為許多人尋求「被尊重、認可」所努力的方向。而且在今天這種社會不平等、生存競爭的環境裡,自己所有的財產、連生命也隨時可能被他人奪去,無窮盡的壯大自己也成為一種尋求自我保護的方式…。

恐懼:
除了有錢人、掌權者擁有被奪去生命財產的恐懼,而更加需要藉由警力、保鏢、貪婪、低調來保護自己,其他更多人面臨的是更大的恐懼:失業、貧窮、住所被強制拆遷、遭到政府監視監聽、遭受企業的恐嚇提告、遭遇詐騙以及各種犯罪、環境與食品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到政府為了控制人民而刻意塑造出來的恐懼-如「恐怖份子」。當這個經濟模式越加劇全球社會的不穩定,被編造出來的「恐懼」將更加盛行,因為它一直以來都是權力者、政府為了強化控制而合法化權力擴張的最好理由。

金錢至上主義:
或叫拜金主義,是今天普遍存在的精神危害,受「金錢」所扭曲後的價值觀,一種「價值體系紊亂」「勢利」是許多人厭惡這個社會的主要原因,它可能來自個人曾經遭遇過的嚴重「匱乏」,過去曾經被環境逼到這樣的地步-「除了賺錢以外搞其他事是能有飯吃?」,並深信只有金錢才能帶來幸福;或是由廣告與媒體所放大的物欲、和所塑造出來的「消費主義」;因為「金錢就是權力」而讓人誤以為金錢無所不能等等,使得總總真正具有價值的事物都在人造的財富面前淪為次要。當我們已經了解金錢背後的真相時,我們也明白了追求金錢的結果將會是帶來更大的貧窮與不幸、以及加速人類文明的滅亡。

「在這個社會你沒有錢別人不會正眼看你一眼。」



市場機制:
是誘使「人性腐敗」的一大因素。儘管人們嚴正抗議不人道的肉品動物宰殺方式、勞工壓榨、環境破壞…,然而當消費者另一方面又在極力追求物美價廉時,實際上也在不知不覺中助長了上述的悲劇。當企業經營者面臨是否去搶奪弱勢族群資源的抉擇時,考慮到「若自己不去搶,自己的競爭對手也會去搶,到時只會削弱自己的競爭力」,「道德」在這時候就很難被列入考慮。「市場機制」抑制了人類的「同理心」,市場機制下的「金錢激勵」不僅如先前提到會阻礙創造力,它也會「排擠市值以外的價值跟值得重視的精神」-如社會公義、公民意識和良知…。

「當面對交易時,人們更專注在競爭、利潤,而不是道德。」

成癮:
除了因化學作用而造成的煙癮、藥物上癮、毒癮外,更多是人們少有其他的選擇可以紓解壓力、或過另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於是只能仰賴自己力所能及的持續購物、暴食、酗酒、賭博、嗑藥、吸毒、整形、或是從不斷獲取金錢權力中來得到短暫的滿足但是卻造成長期性的極大負面影響。其中金錢成癮對個人而言最為受用,能帶來更好的生活、受人尊敬,但其所造成的社會與自然危害卻也是最可觀的,然而這樣的成癮在今天不僅不會被建議要治療,它還是可敬的。

「與吸菸及吸二手菸有關的疾病,每年在世界各地共『謀殺』了五百五十萬人(現為六百萬)。為煙草公司贏得高額利潤的總裁將得到遠遠更多的報酬,他不用面對任何法律上或其他方面的負面後果,事實上,他可能是其他幾個公司董事會中受尊敬的成員。」

賭博:
賭博未必存在於賭場,事實上它遍佈於整個商業世界,並造成持續性的心理壓力。買賣股票、債券就是一種賭博,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更是一種賭博,炒房地產同樣也是在賭博,創業者及企業家更是處在極大的賭博心理壓力下,位於這個商業競爭、適者生存之戰的最前線,需要預測如同氣象般變化莫測的市場、消費大眾心理,其成敗也關係到投資人與公司旗下員工的生活。或者當我們還年輕尚未有將來的人生目標時,選擇就讀科系,就是對未來就業與生涯的一個賭博,以學費和時間下注。

奧客:
或叫做拗客、漚客…,是由「匱乏」、「同理心有限」、「金錢至上主義」等幾個主要原因所產生的異常行為者。這樣的客人、病患及家屬、家長…帶來服務業從業人員、醫療人員、教師們的困擾,甚至是極大的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

壓力症候群:
焦慮、憂鬱、煩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頭痛、腸胃不適、失眠、免疫力下降…,來自這個落後社會中的生存競爭、賭博、重大考試、家庭關係緊張、政府無能、職場客戶與上級壓力、調職、升遷等等這些不必要的問題-人為的產物-…尤其是最虛幻的「債務」

「如果金錢只能透過債務而產生,社會又如何能不受債務之苦。」

軍中與戰場壓力:
一般在服兵役時便要承受長期強迫聽命行事的高壓統治,戰爭時期更要面臨生死一瞬間的恐懼,與殺人的自我良心譴責…。伊拉克戰爭十週年,美軍自殺人數已超過在戰場陣亡的人數,2012年平均每天就有一名自殺,患有精神性病症的官兵可能高達總駐伊美軍的20%。

精神疾病:
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自殘…,或許存在相關的遺傳因子,但真正關鍵的疾病誘發因素,顯然是無數的環境壓力,追根究柢,就是人們對環境沒有多少改變的自由-對人生沒有多少「選擇的自由」

反社會人格障礙:
患者在初識時,往往給人一種聰明、幽默、樂觀、外向、討人喜歡、人緣好的印象,容易解除他人的心防,也擅於辯解和說服別人,但實際上缺乏良知、沒有罪惡感,而會殘酷無情的利用他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當遭受指責時,不會感到愧咎與不安,反而更容易憤怒、反駁、與責罵他人。他們無法對人類、社會感到認同與忠誠,並將其他人視為自己利用的工具,但這樣的人卻容易成為狡猾政客、犯罪集團頭目…。形成這種人格障礙的原因可能來自嬰兒時期缺乏關照、遭受忽視,「情感依附」需求無法滿足而「同理心」能力出現障礙,或成長過程中的遭遇使個人對社會喪失了信任。然而人為創造的企業法人-今日世界的統治勢力,卻先天就被設計成具有反社會人格傾向

「企業人格診斷報告:無法產生罪惡感、對他人感受無動於衷、無法維持長久關係、罔顧生命安全、不誠實,為了利益一再說謊欺騙他人、未能遵守法律與社會規範…。」

享受虐殺:
除了「同理心有限」以外,人們甚至會將原本是人類為了社交、關愛、陪伴、歸屬感…而演化出來的「同理心」用在造成其他人或動物的極大痛苦上。過去種種酷刑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人受盡折磨而死:火刑、烹刑、十字架刑、推入競技場與野獸廝殺、腰斬、剝皮、凌遲…,許多還是作為一種公開表演,部份百姓也會以看人受虐為樂。今天依然也有鬥牛、鬥雞、鬥狗活動、虐殺動物、虐童事件…,因現在與過去一樣,依然是一個在不斷製造暴力的階級社會,而各種不公不義也一直在讓人們醞釀仇恨,並且鼓勵的仍然是殘酷的生存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即所謂「社會達爾文主義」,在這種虐待人的環境裡容易使人變得非常慘忍、總是隱約在期待著懲罰、殺人洩憤…。

權力腐敗:
「掌握權力」的環境或狀態本身對人心也有負面的影響。權力的不平等關係是職場上司對下屬、校園教師對學生的性騷擾問題來源;研究所中的教授也有濫用權力將研究生論文佔為己有、命其參與自己的研究計畫,甚至侵吞他們的研究津貼,或是要求研究生來幫自己料理私事等情形;政治上,原本是反抗獨裁、受人民擁戴的政黨,也可能因為長期執政,久而久之忘卻原本的理念和思想,政治人物更時常在獲得權力時,便忘記自己的權力有限、乃來自於人民,而背棄民意獨斷獨行,並且汲汲於想將自己的權力不斷擴張,扭曲並凌駕法律之上…。

「人並非天生腐敗,但是當腐敗的條件出現時,歷史證明,他們往往會開始腐敗,最終,統治菁英讓所有的決策,都不再有責任考慮到全體人類的需求,並且沒有興趣和社會上剩下的人共享知識,成為一個少數人組成的機構,自我維持和延續。」

鼓勵說謊和隱瞞:
在這個經濟模式中生存最免不了的是「做表面工夫」:在學校時就被教導如何刻意呈現最美好的一面讓督學留下好印象;考試時對不會寫的申論題盡量不要留空白,最好擠出什麼內容來填滿以能多少撈一點分數;部分教授要求研究生畢業論文需有一定厚度,以能使人產生內容豐富的印象…。說謊和隱瞞在職場上更經常是競爭時保留談判籌碼、獲取信任、保住工作維生的手段,商人無不極力推薦自己的產品,並隱瞞他人產品的優勢與自己的劣勢,同樣的道理在政治上也一樣存在。在這個難以滿足人類需求,充滿扭曲的經濟中,人們總是必須將「金錢、生存」擺在比「事實真相」更優先的位置。

爾虞我詐:
不同於以往的暴力廝殺,今天人類使用更安全的生存競爭手段:「欺騙」-讓他人心服口服的交出自己的權力與財產、或根本對法律與契約內容的種種陷阱毫無察覺,這種更為進化的獨裁與牟利方式,不僅能夠得到法律的允許和保障,惡行之所以一直被合法化,靠的也是隱瞞和欺騙。謊言由「匱乏」與對「金錢-權力」的追求所生,在這個經濟模式下謊言將永遠不會停止,人們永遠無法擺脫受騙的命運。從欺騙性的「貨幣擴張制度」,到過去四十年來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G)」、「世界貿易組織(WTO)」積極推行的「新自由主義」,近年來的「禁止網路盜版法案(SOPA)」、「反仿冒貿易協定(ACTA)」、「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以及「碳交易」「反恐戰爭」…等等這些國際性的大型騙局,已經奪取且企圖奪取更多的國家主權、基本人權、自然資源,並造成更大規模的貧窮,及奪走無數條人命。但是這些謊言-也是許多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來源-依舊被隱藏得好好的,而由其所創造出來的「匱乏」,又使人們更加陷入爾虞我詐的生存競爭當中。



道德淪喪:
這個經濟模式最終抹滅了良知。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當初在歐洲的蔓延便得益於許多公司的幫助,同一時期,幾個美國最大公司的代表,也曾因不滿羅斯福總統試圖對企業的總總罪行進行管制,而密謀聯合軍方企圖政變來使美國成為另一個軍事獨裁政體。二戰後的1950年代以來,跨國銀行與企業,加上美國政府所組成的「公司王國」已接連奴隸了伊朗、瓜地馬拉、厄瓜多爾、巴拿馬、委內瑞拉、伊拉克等國家,使他們長年受困在鉅額債務下,也讓企業得以盡情掠奪其豐富的天然資源與併購國營事業,這些國家從此社會發展停滯、貧窮、犯罪猖獗、飽受戰亂之苦;「公司王國」也扶持中東地區的專制政權,提高他們的軍事能力、資助官方自稱的「恐怖組織」去破壞特定區域的局勢穩定-這些地方的共同點就是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這就是這個經濟模式所創造出來的「撒旦」-人類對它的想像從來就是參考人類自身的所作所為,若將它剖析,它其實是一群成長於「金錢」環境下的人們:一群被金錢所侵蝕的領導者,帶領著另一群「聽命行事」的下屬,這樣的人們在「同理心有限」的情形下便能共同創造出真實存在於這世上的「地獄」




=貧窮擴大=

經濟衰退:
透過調高利率來減少貨幣供給、銀行投機行為造成的金融危機、以及「科技性失業」等原因導致景氣衰退時,受害最深的往往都是廣大的中下階層民眾,當景氣再度復甦,獲利最大的則又總是上層階級的少數人。

「世上最貧窮的人們一直在為各種危機買單,儘管他們未曾從這些輕率又投機的繁榮假象中獲利。」

產業外移:
企業試圖透過降低員工薪水、減少繳納各種營業稅等來將成本「外部化」,以追求利潤最大化、或求生存,當本國薪資與稅收無法再壓低時,便將工廠或公司部門移往其他勞動力更便宜、願意減稅的國家,並造成本國大量人口失業,同時他國因為企業課稅少、員工薪資也低,經濟未必能有起色,反而環境遭受污染和破壞,更多國家與人民的財富逐漸流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手中。

科技性失業:
當自動化系統可以取代人力時,表示解雇員工、購入機械設備來進行生產將能增加企業獲利,除了「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外,在生存競爭的商業世界最終也將被迫這麼做。「科技性失業」意味著當社會越不需要人去工作時,所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反而就越多,這對一個追求效率的「資源導向經濟」而言是好事,只在當前已過時的「金融貨幣-市場經濟」下才會造成貧窮擴大。

低薪化:
第一種原因是企業為了增加利潤而將成本外部化時,便有可能去降低員工的薪資。第二種是如果將勞動力視為一種「商品」,企業就是「消費者」-透過租用勞動力來賺回更多的錢。當勞動力為了與自動化系統、以及其他國家的勞動力進行低價競爭時,勞動力就會降價,即薪資下降。第三種原因是「債務黑洞」將持續使更多人深陷更大的債務,當有更多人被迫去接受更低薪的工作,這就又回過來讓勞動力低價競爭的情形更加嚴重。

貨幣貶值:
「貨幣擴張制度」可以幾乎無限制的持續造錢,本身就會導致錢的貶值,「債務黑洞」又使得社會上不斷都在借錢還債,更加速錢的創造。當銀行有權決定創造出來的錢要借給誰、用在哪裡,這些錢往往就會借給更能保證獲利的大型企業或投機客,銀行方能更保險的用錢滾錢,而不是借去用在對社會發展有益的地方,因此創造出來的錢仍然是往少數人流動,再加上貨幣貶值,多數人就更加貧窮。

房地價格上漲:
銀行不斷造錢,錢又不斷用來對房子跟土地「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這兩者就會不斷漲價,這是財團(大型銀行加大型企業的集團)跟投機客快速用錢滾錢的方法,並讓其他人必須多背負幾十年的房貸-含更多的利息,才能買到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同一棟房子跟同一塊地。當人們把錢拿去繳房貸-消費力下降,也將會帶來經濟的衰退。

石油價格上漲:
當經濟持續加速成長,資源持續被加速消耗,很快會造成大規模的資源短缺,石油即將耗盡就是當前所面臨的最大危機。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文明主要就是奠基在對石油的利用,石油除了可提煉成汽油等能源,它也是許多化學合成產品的重要原料:如塑膠、清潔劑、殺蟲劑、肥料等,當然這些容易造成污染的東西少用為妙,但若是找不到替代資源,經濟模式也未有改變,光是石油價格上漲就足以讓萬物齊漲,過去的低價時代將一去不返。

少子化與人口老化:
是部分相對較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同時降低。這也是一個只有在當前的經濟模式下才會是問題的現象-今天人們必須透過勞動換取收入,當家庭中的經濟來源減少,平均每個年輕人就要撫養更多老年人,經濟負擔加重;若無子女,老年人就需仰賴退休金與社會福利來生活,當這兩者都欠缺就會陷入生存危機。

人口過剩:
不僅是部分相對欠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是全球性的問題,而它的問題依然是由這個經濟模式所造成的,因為這個經濟中充滿太多「人造匱乏」與「科技浪費」、還有「科技性失業」這種東西,人口增加也帶來更激烈的全球勞動力低價競爭,使「低薪化」更加惡化,並且這個經濟模式還是建立在無節制的資源開採上,又加速了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破壞。否則今天的科技與仍有的地球資源足以在維護環境的同時,還能讓所有人過上比現在更優渥的生活,到了那時候,世界甚至會變得跟今天已開發國家一樣,因為價值觀的改變、不再需要養兒防老、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去追求自我實現…,生育率反而大幅降低。

劫貧濟富:
首先是第二部分所談到的「全民買單」:當大型企業與銀行釀出危機時,政府卻把帳面上的虧損轉嫁給公眾,當景氣繁榮時,窮人們又幾乎分不到半杯羹。另一個則是在歷史上總是被禁止,今天卻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利息」:當一個人把一億存入銀行,每個月就可以不勞而穫的賺取數十萬的收入,為數眾多的窮人們則需要為學貸、房貸…繳交利息-這個金融體系在做的,整體上就是把多數人的勞動收入轉移到少數人身上,進而強化「社會階級」。但收取利息卻是一種讓自己的「財產」暫時借他人運用的最好辦法,因此這問題在當前經濟下是無解的。最荒謬的是銀行甚至能從本身並不擁有的金錢中收取利息。

「你無法解決貧困的問題,當你的金融貨幣體系本身就在把財富從窮人轉移給富人,任何你往反方向分配的努力都將無濟於事。」



貨幣擴張制度:
它有另一個比較官方的名稱叫做「部分準備金制度」規則看似複雜就是人們能借多少錢,銀行就能創造出多少錢,並且最後永遠有人或國家還不清債務,而必須以債還債,或是違約、破產,進而淪落貧窮-這就是第二部分所詳述過的「債務黑洞」。一旦這個制度繼續運作下去,現在就可以預見我們多數人的餘生都將會深陷債務、最終銀行將擁有整個地球。

當人類的活動領域擴張時,往往就會壓迫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佔據了牠們的棲息地,漸漸將牠們逼到資源貧乏的處境。今天人類對彼此也在這麼做,今天這個經濟模式中的一大活動,就是不斷擴張「所有權」


=犯罪增加=

「如果我們的經濟系統傾向於製造匱乏和剝削,犯罪就不會消失。」

幫派組織、革命組織:
當人們對社會制度不滿,就可能創立自己的組織,因為不滿當前的制度法律,因此自行訂定的新秩序也可能會容許法律所不容許的部分,像是使用暴力、破壞公物及私人財產…等。幫派、黑社會、抗議手段激烈的環保團體與民運團體…對政府而言都是犯罪組織-過去的革命家孫中山與國民黨對滿清帝國而言便是如此。當這個社會越不公義,逼得人們走投無路時,以違法的方式對政府表達抗議,或以非法手段謀利維生的情形都會越多。

恐怖份子及恐怖組織:
是911事件以來由媒體過度渲染的兩個名詞。事實上只有少部分被列為恐怖組織或恐怖份子的對象是進行著以殘忍手段殺人或炸彈攻擊者-當中許多是美國政府與企業過去為了控制石油產地而在中東地區扶持的反派勢力。大部分被列為恐怖份子、恐怖組織的卻是與美國有利益衝突,或是反對當前社會經濟體系並開始有所行動的人們。無論屬於哪一種人,在現在的體制下也都會逐漸增加。

「你眼裡的恐怖份子可能是他人眼中的自由鬥士。」

毒品氾濫:
毒品對健康有極大危害而被法律所禁止,因此它成了這個獲利導向經濟模式中非常有利可圖的高價商品。毒販為了獲取暴利便會想盡辦法使人染上毒癮進而控制。「鴉片」的生產與販運甚至是由美國中情局所保護的,販毒是今日僅次於石油、軍火以外的第三大貿易-「來自毒品交易的大量美元存在西方的銀行裏」、「販毒正在日益成為銀行和財政領域獲得收入的一個潛在的重要因素」…。

「1980年以前,阿富汗沒有生產鴉片,1986年,美國中情局所支持的穆斯林軍隊打贏『蘇阿戰爭』後,他們供應了全世界40%的海洛因,到了1988年,他們的供應量占世界市場的80%。但之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塔利班取得政權,到了2000年,塔利班摧毀了大部分的鴉片田,產量由超過3000噸驟減為185噸-減少了94%。2001年9月9日,布希總統的辦公桌上放著全面進攻阿富汗的計劃,兩天後,他們找到了出兵的藉口-911事件。現在美國控制下的阿富汗,供應著世界上超過90%的海洛因,幾乎每年的生產量都在打破記錄。」

賣淫集團:
性交易無論合不合法都同樣可以成為牟取高報酬的方式。許多性交易活動會被販毒集團、黑道所掌控,賣淫集團更時常有綁架少女,餵食毒品來加以控制,強迫賣淫的殘忍惡行…。

偷竊:
有為了獲得生存物資而進行的偷竊,也有為了以贓物換取金錢謀利的偷竊。包括有偷取食物、侵入民宅偷竊財物、偷車、偷名畫等各類藝術品、偷電線或水溝蓋等公物、偷電、盜刷信用卡、盜墓等。當貧窮持續擴大,偷竊率也就持續增加。

搶劫:
銀行搶案、珠寶搶案、飛車搶案、武裝強盜集團、海盜…這些仍是這個金錢經濟下的產物,犯案的目的還是搶錢、或以贓物換取金錢。

綁票與挾持:
劫持人質、或是在秘密地點設置炸彈,再透過脅迫來換取利益,主要是換取金錢,也有要求以政策修訂、釋放囚犯等來作為交換條件。劫持的對象包括富商名流或政治人物的家屬或本人,或是任何不特定民眾。歹徒在勒贖過程裡也有對人質進行虐待、性侵、撕票殺害的情形…,是這個金錢經濟體系所製造出來的最殘忍的犯罪之一。

詐騙:
寄發假中獎彩券來騙取預付稅金、透過「釣魚網站」竊取個人資料、設計假車禍或假綁票以勒贖、謊稱支票或保險到期或各類退費為由要求轉帳、假藉公益團體騙取善款、宗教詐騙、打工陷阱、老鼠會、老千集團設局詐賭、以假結婚騙取財產、以算命改運為由進行敲詐…。社會上各種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更不用說先前在「爾虞我詐」條目提到的大型詐騙,讓全世界籠罩在騙局所創造出來的貧窮與犯罪的苦海之中,一切都是為了錢。

大型銀行、企業、與政客犯罪:
這三者的犯罪往往造成環境的嚴重破壞與最多人的痛苦,卻也是最難以制裁的。大公司、富商、政治人物的罪行永遠都好商量,大多可輕易以罰款抵消,這些罰金比起犯罪所得的利益或許只是相當小的數目而已,甚至罪行最後也可能不會成立,被以各種方法脫罪。這就是這個經濟模式的宿命-法律的制定總是受到財團、權力者干涉的,最終在錯綜複雜的法律條文裡,永遠隱藏著各種能讓其自身受益的細節。

犯罪年齡下降:
世界各國的青少年犯罪比例日益增加,原因包括雙薪家庭導致孩童缺乏照顧,少子化又使孩子被過度溺愛和放縱;近幾十年來世界貧富差距嚴重擴大,科技性失業也讓大量人口經濟陷入困境,而提高各年齡層犯罪率;資訊發達卻使青少年更容易遭受現實社會黑暗面污染而學習到暴力、恐嚇、性侵等行為;以及這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紊亂」-人活著的主要意義就是追逐金錢等等。這些都讓青少年「人生無意義感」倍增,或更容易加入幫派、罷凌、強索保護費、吸毒、販毒、結夥圍事、飆車、偷車、性侵害…事實上,這個經濟模式即將留給後代子孫的,確實也會是這樣一個必須為生存搏命互鬥的腐敗世界。

暴力討債:
當人們經濟狀況越糟,且因信用破產或無足夠財產作為抵押而無法從銀行借錢時,便只能透過更差的管道,如地下錢莊,來借取高利貸,也更容易因為無法償還鉅額利息而遭到討債集團的暴力傷害。

鬥毆:
不僅這個「階級化社會」的不平等不斷在製造暴力問題,政府本身-即社會「精英」們也在帶頭示範透過暴力解決問題:出兵攻打某個國家,殺死特定的對象或團體,並將這種暴力手段「英雄化」,這會使人民更傾向認同以暴力解決事情的正當性,催化社會上的暴力事件。況且今天所存在的戰爭動機根本也不是為了想解決問題。

戰爭犯罪:
因為戰場環境導致軍人嚴重精神異常、或在高壓統治命令下做出的虐待戰俘、私刑、濫殺平民、性侵戰俘、平民或同袍、射殺同袍、使用生化武器、進行人體實驗…等。

謀殺:
這個社會製造了「仇恨」與「暴力」都在助長殺人行為,許多謀殺案件也跟「金錢」有關。若更廣義的來說,因為「金錢至上主義」、「同理心有限」、「聽命行事」…而創造出更多的飢餓、環境破壞、與戰火的公司及政府,實際上就是麻木的在進行最大規模的謀殺:殺人與滅絕萬物-然而這種對地球的謀殺卻是「合法的」。

制度的建立可以組織更多人來共同創造更好的生活,這樣人們就不需要再一直單打獨鬥,但是今天的社會制度明顯是有問題的,它在令人們互相殘殺。在這個制度下最終連地球也無法倖免於難,就像電影《阿凡達(Avatar)》劇情所暗示的-今天這樣的人類文明,不論去到了哪個星球,都會成為一種「病毒」般的存在。




=生命威脅=

惡疾:
儘管人類的醫學來到今天已經相當發達,絕症依然是非常普遍的,主要原因就是先前在「工業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問題」、「農業的污染與疾病威脅」、「藥物濫用」、「限制先進藥物可得性」、「成癮」與「毒品氾濫」等條目曾談到的現況。

交通意外事故:
汽機車、砂石車、平交道上的意外時有所聞,因為酒駕、超速、超車、天候不佳、沒有注意後方來車就突然開車門等等導致的事故不斷在奪走人命,偶爾也有空難、船難、火車出軌…。交通意外事故的死亡率,似乎也是依社會階級劃分的-汽車比機車更能保護駕駛和乘客,高級名車在結構上又更安全堅固;飛機雖然一墜毀就在劫難逃,實際上跟鐵路運輸是並列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發生意外的比例最低;即將上市的最新自動駕駛車又將能大幅減少事故的發生。其他還有人們因「虛榮心」與追求刺激而飆車;車體故障;因技術不良或為了「獲利」而偷工減料使得路面破損…等所導致的意外。

豆腐渣工程:
是另一個主要因偷工減料,其次是技術不良所帶來的生命威脅,包括在橋梁、住宅大樓、公路、工廠、購物中心、學校等都曾發生過。在遇上豪雨或負載過重時,建築物就會非常容易碎裂崩塌。



工地、工廠、礦場意外:
在幾乎所有國家中建築業都有最高的死亡率;工廠作業中也已經有非常多工人被機械切斷、絞斷肢體,或遭高溫液體、氣體、化學物質灼傷,或因火災、氣爆等等導致嚴重傷亡;採礦坑道也面臨著坍塌的風險。這三種工作場所的工人同樣也都容易因吸入有毒氣體或粉塵,而引發中毒、肺炎等各種惡疾。

過勞死:
公司因為生存競爭、或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出現無數的「血汗工廠」、「血汗醫院」、「血汗超市」、變相的「責任制」…;失業率不斷攀升,員工為了生存-尤其是要與自動化系統競爭,也不得不去承受更多人份的工作量與更長的工時,即使賣命也要保住工作…;個人為求更美好的將來,下定決心咬緊牙關,再苦也要撐下去拼死打拚奮鬥到底…。這些原因讓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保全、客運司機、清潔工、工程師、派遣人員、護士、醫生、教師、員警、實習生、企業家…在接連不斷的長期與時間賽跑、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下,因為各器官負荷超載、疲勞恢復不及、細胞急速老化…,最終引發「猝死」。…在這個經濟模式下,可預見的未來是悲觀的,絕大多數人想要脫離貧窮,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容易。

貧窮:
當人越貧窮,在「社會經濟健康梯度」中就會處於越不利的位置,這表示他得到各種疾病、以及早死的機率都會提高。如果所處的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窮人們就更會因為沒有金錢去支付醫藥費,而死於在其它地方早已可以被輕易治癒的疾病。在一些毒品氾濫地區,窮人們也會仰賴販毒來支撐家中經濟,但這也使他們更容易接觸毒品,將賺來的錢又花在買毒品上,陷入吸毒與貧窮的惡性循環。由吸毒女性所生的先天多重殘缺的孩子,一生需靠維生器生存,平均壽命不到十歲。貧窮者也面臨「生命威脅」類別下的所有危害:更容易死於交通與工程意外、過勞死、遭遇由貧窮所催生的更多暴力犯罪、以及來自貧窮本身最直接的傷害-「飢餓」。而當這個社會繼續在發生物價及房地價格上漲、低薪化、失業率攀升、稅收增加、強制拆遷、劫貧濟富…等不幸,也將會逼迫越來越多人選擇走上「自殺」。

「世上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43%的財富,底部80%的人口只分配到6%的財富,最富有的300人財富總和,相當於最貧窮的30億人的財富總和。」

「銀行業的危機讓超過一億人返回到赤貧狀態,由於各種原因,淪為赤貧的人當中,死亡的統計數字正在迅速提高,因此金融危機不僅讓人們變得更窮,它也在殺人。」

自殺:
今天這個「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造就了極少數人,使他們變得非常非常富有-同時握有極大的權力-這點若換個角度來看就是他們擁有極大的「自由」。而絕大多數人一生被剝奪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愚民化教育與科學資訊封閉剝奪了「追求知識」的需求、社會不平等剝奪了「尊重」的需求、人際疏離剝奪了「社交與關懷」需求、各種人體上與精神上的健康危害、暴力犯罪問題、貧窮、戰爭…剝奪了「安全」與「生理」需求,隨時都會把人們逼上絕路。這很明顯不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制度,當我們已經認識了另一端的「資源導向經濟模式」,就更沒有理由再繼續去死守一個過時且腐敗的、助長著自殺與殺人的舊經濟模式。

暴力犯罪、恐怖攻擊、戰爭屠殺:
持槍合法的美國有大量槍枝暴力問題、中東時有因宗教政治衝突發生恐怖炸彈攻擊、非洲有種族戰爭和屠殺、印度有種姓階級屠殺…。家暴、虐童、鬥毆、謀殺,以及世界各地的大小戰事和武力威脅,幾乎每天在新聞上都可以看到。現代的戰爭源自前述的「人造匱乏」和「貪婪」,權力者塑造的「恐懼」和「種族主義-種族歧視」洗腦在這種武力侵略、資源掠奪、權力擴張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無法去看清由今天這個社會制度的錯誤,或由權力者刻意引導所產生出來的「仇恨」,人類就會持續的被分裂,並一味盲目的去殺死「敵對」的特定族群。




=族群對立=

城鄉差距:
鄉下、偏遠地區相對較貧窮,醫療與教育資源較缺乏,文化刺激較少,生活機能較差,生活環境與生存資源遭受破壞、成為廢棄物放置地點…等,也因此這些地區人口外移嚴重,發展又更加遲緩。外移的人口到都市地區又可能因為知識落差與文化差異,面臨就業歧視等問題。城鄉資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可能來自政府集中資源以造福更多都市人的經濟政策考量,或是政府企圖圖利特定族群…,但一個更核心的問題點是在這個經濟模式中,因為「錢」的因素使得人們沒有選擇居住地、獲取所需資源的自由,又被迫利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去進行生存的競爭。

弱勢族群歧視:
在大多數的社會中,弱勢族群包括:身心障礙者、罕見疾病的病友、特定民族-如黑人,少數民族-原住民、新移民、外籍配偶,外勞、退伍老兵、街友遊民、同性戀者、女性、老年人、刑事被告、文盲、性工作者、貧窮家庭的兒童、單親家庭、低收入的農漁民工和基層勞動者、某些教派的信徒…等。弱勢族群受到的差別待遇一部分包含在「城鄉差距」的情形,另外則來自保障人權的法規、政策設計上的不良(也可能是因為存在族群歧視與仇恨而刻意設計成雙重標準)…追根究柢,這個經濟模式的本質畢竟從來就不是由「人道關懷」、「以人為本」出發的。

階級衝突:
社會經濟金字塔的不同階層之間有著上對下的支配關係與利益的衝突。階級衝突的表現形式有:資源的壟斷、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如血汗工廠、資本家打壓工會、無薪假或裁員、工人運動-如集體罷工或工會遊行、反壟斷抗議、排富效應;企業透過廣告鼓吹「消費主義」,社會運動者則撰寫網路文章或出版物批判「消費主義」等等。

族群分裂與政治惡鬥:
指一國之內的不同民族、階級、政治上主要的兩大政黨或宗教勢力,長期在國家政策的制定、利益的分配上意見僵持不下、激烈的爭奪國家的領導權。當這種對立已經完全由仇恨所驅使,族群或政黨之間難以合作,往往為反對而反對時,就會造成國家持久的內耗,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歷史上,權力者也經常會刻意利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挑撥分裂使人民難以團結一致,來順利進行統治。「內戰」則是族群分裂或政治惡鬥最終發展為暴力衝突的形式。

國際衝突:
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爭奪戰。可能是以「經濟戰」的形式,或是以「愛國主義」、「神之名」、或各種「盲從」思想為基礎發起的「戰爭」,以獲取領土、海域、地理戰略位置、或逼迫簽訂貿易條款…等,來取得更多的生存資源與獲利手段。第二部分曾提到「政府」是大型銀行與企業的助手,許多時候國家對國家的侵略,實際上是強國的銀行與企業聯合自己的政府,對弱國所進行的侵略。

社會運動:
早期的社會運動也可歸類於「階級衝突」-「通常,十九世紀末的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被認為是社會運動的原型,它們導致了『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政黨與組織的形成。」今天的社會運動訴求更多元,除了政治以外還有環境保護、性別平等、經濟政策、教育改革…等各項議題。街頭的社會運動也時常伴隨警察或軍人與人民之間的流血衝突,尤其是當一場社會運動能夠真正撼動到「執政者-統治者」的權力地位時,政府是不可能讓人民去進行的。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網路、智慧型手機、電腦等通訊設備的普及化,當任何一個人只要願意就能從網路上獲得更真實的資訊,思想不再被政府控制下的媒體所操弄時,無論社會運動的規模和對政府的影響力多大,它都能持續和平理性的進行下去,讓後續所要談到的各種權力者的「心靈控制」手法不再見效-這將是抵抗「進化的獨裁」「進化的民主」。再隨著各領域訊息的傳遞,當人們逐漸將各層面的現代種種問題聯繫起來時,未來的社會運動也將從政治運動、環保運動、人權運動…漸漸聚焦在一個問題點上:「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才能延續在這顆星球上的生存,沒有族群對立衝突、生態污染與資源匱乏,不讓產生這些許許多多問題的運作模式繼續下去?」那時候的社會運動將會是全球性的,全球性社會運動的訴求也將會提高到一個更全面性的核心共同目標:社會安定與自然環境的「永續性」。




=心靈控制=

在充滿衝突、對立、爭奪的社會裡,存在著各種思想操控的技巧,又整個「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本身也存在腐化人心的機制。認識這些「心理陷阱、人心弱點」有助於提高警覺,破除各種謊言和盲點。

奴化:
政府或上層階級等權力者,透過媒體、廣告、教育對人民灌輸「虛假意識」,令大眾盡可能的對社會問題的真實狀況無知-因為問題的一大主因就是保障他們「權力」的當前社會制度。教育制度使人民能剛好夠聰明來成為所屬社會的螺絲釘、又夠笨去接受企業及政府的剝削、壓迫、貪汙、官商勾結…。同時鼓勵人們致力去競爭追求權力者所給出的具有優厚條件的稀缺職位-稱為「利出一孔」策略,如此一來為數眾多的中下階級人民就會盡力去討好權力者,以爭取這些稀少職缺,來讓自己也能夠晉升上層階級。對於威權統治者,奴化的手段還包括有血腥鎮壓、屠殺、暗殺等迫害來製造恐怖,將可能危害到統治者的思想書籍、知識份子、民間的菁英領袖徹底消滅…。



泛道德化:
讓反啟蒙、缺乏知識性的規訓、教條成為主流的道德價值判斷標準,如以古藉經典中的典故作為做人處世的典範-不探討背後的邏輯性意義,只強調背誦與仿效古人;在政治上則是將國家社會的興衰歸因於統治者或領導人的個人道德操守問題。泛道德化一旦成為一個民族的主流思想,就會降低人們的批判思考能力,也讓社會問題的真實原因-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始終成為人們思考的盲點。

基因決定論:
透過科學包裝過後的「宿命論」。主張社會問題源自負面的「人性」-如貪婪、懶惰、自私等,因而問題永遠無法解決,藉此來否定社會制度改革的嘗試和努力。

社會達爾文主義:
主張人類社會應如同自然界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才是自然、進步的,藉此來合理化今天社會上的資源競爭和掠奪行為。

勞動光榮:
意思是「人人都應該為國家社會努力勞動工作賺錢養家」-這在科技水準已經得以讓人類擺脫工作的今天,卻成為最根深蒂固的阻礙進步的思想之一,嚴重阻礙社會朝向讓「自動化系統」全面取代人類工作的發展。



輿論控制:
控制媒體、搶奪「話語權」-即公眾討論的主題與思考的方向、選擇性透漏對權力者有利的資訊,並過濾對權力者有害的言論…,長期下來就能影響多數人的思想和決定,遮蔽人民的雙眼,縮限人民的選擇-「選舉制度」也只是一種「障眼法」,因為真正想要試圖改變這個不公平的社會體制與經濟模式的人們根本難以在大眾媒體上曝光,更不用說成為選票上可以被蓋章的候選人。

「科學可以一再的被誤用,作為妨礙社會進步與愚弄人民的工具。」

「當媒體大幅報導一個新聞的時候,要注意的是那些他們不想讓你看到的事。」




文化形塑:
如先前提到的「消費主義」-包括有慈善消費文化、借貸消費文化、年輕時尚消費文化等。企業並不是單純在推銷特定產品,也在推廣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考方式或人生哲學。歷史上人類社會的主流文化思想總是在反映該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需求-例如在一個奴隸制社會裡,反映的就是奴隸主的利益和需求。今天人類社會衡量成功與地位的標準是「物質財富」而非「社會貢獻」,這樣的「拜金主義」文化只是在無節制的鼓勵消費,並讓企業和銀行無止境的累積錢財,與環境保護或社會進步根本毫不相干,這只會讓整個人類文明步向滅亡。



打造形象:
許多極具創造力的人們,被雇用來強化消費者對企業的信心與好感度,讓企業與許多正面詞彙產生連結:如專業、環保、活潑、夢幻…。企業背地裡所做的卻有可能儘是跟這些形容詞完全相反的事。

「許多人會誤以為公司企業就像平常人一樣,他們以為公司企業有感覺、有政治立場、有理想信念…,其實公司企業什麼都沒有,只有財務報表。」



網路寫手:
雇用網民或與部落客合作,在網路上撰文影響讀者對特定企業、產品的認知與評價,在今日已成為普遍的現象,也是業界「公開的秘密」。即使存在相關的法規可對業者開罰,但對這種操作行為實際上卻很難成功「舉證」。可見即使在網路世界這個資訊交流傳播的自由之地,在今天的經濟模式下,廣大民眾面對握有財力的企業仍然還是相當弱勢。

掌握消費者心理:
請哪一位明星來代言廣告可以增加更多產品的知名度與銷售量;廣告或商品包裝的設計創意如何讓產品與品牌成為大眾話題的焦點;特價、限定款、獨家販售、滿額送等策略如何提高買氣;以及先前提到的「認知過時」…,種種「行銷」手法當中都運用許多的學問來操控消費者的情感與判斷,來增加企業獲利,也經常使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多花了許多不必要的錢,買來其實不需要的東西。

小確幸:
這裡的意思並非其原意,而是指現今逐漸形成的社會氛圍-對此以下幾段有很好的詮釋:「『小確幸』在近年成為了一種集體主義的安慰藥品,一種『失控的正向思考』式的阿Q精神。」「低薪、過勞,窮忙族,服務業每天站十多個小時,三餐都不定時,人生的滿足就是深夜下班後打包一碗肉羹麵鹽酥雞回家晚餐兼消夜。小確幸是沒有選擇當中的自我解嘲,虐政下的鴉片,對痛苦的防衛否認。不會被查禁,尚可原諒的樂趣。問題只是你能不能滿足,以及這種樂趣看什麼時候會被查禁。」「…以頭低得恰到好處自豪。委屈得心安理得,那股心酸的自矜。大事上委屈了,只容小處做自己,關起門過小日子。小確幸背後不能說的是大不幸,為什麼這人生走得跟自己沒半點關係,每個關頭不是自己所選擇。」「許多自稱文創產業的業者,不少操作了『小確幸』,炒作出一個發燒的行銷話題,進而創造了一種符號,讓人覺得『買了即有「小確幸」』。…現下的年輕人的茫然,是前所未見的,而『小確幸』在臺灣,…成為了一種符號,一種可以寬慰人心的符號。」

超常刺激:
「動物本能的展現,取決於若干種特徵的存在,將這些特徵誇大化,可以輕易愚弄動物。」今天藉由心理學不斷改進的商業手法一直在「強烈吸引」著消費者,使人們對強化的刺激持續產生過度反應:「美味」的垃圾食物總是令人愛不釋手、展場活動藉由穿著「性感亮眼」的模特兒吸引來大批人潮、超商以集點換取「可愛」公仔來提昇買氣…、當在充滿誇大聳動的新聞、譁眾取寵的媒體、極盡聲光特效的電影中感受不到充實或內涵時,人們還是會被廣告媒體引導到不斷追求感官轟炸的處境…。為了獲利,商業不斷在創造並放大慾望、綁架人類的本能反應。

宗教灌輸:
宗教是幾乎所有人類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也是很容易被權力者利用來掌控思想、或博取認同感的工具。在這個充滿「匱乏」的社會裡,宗教能帶來精神上的慰藉,處於艱困的環境人們更需要信仰,但一旦宗教遭有心人士利用,就會被引導至「迷信」、「恐懼」、「仇恨」、「盲從」、「聽命行事」、「僵化固執」…。

愛國主義:
與「宗教灌輸」功能雷同,用以強化人民對權力者、及其統治下的政府的認同感,常與「種族主義、民族主義」結合,使人民對特定國家產生無比仇恨,並自願投入戰場,去殺死位於其他國家的從未認識的人們,且為此感到驕傲和光榮。

「愛國主義是一種疾病,它隔離了人們。」

「我的國家就是全世界,而我的宗教是善行。」



製造恐懼:
政府透過情治單位對社會運動人士進行監聽、監視、將其污名為恐怖份子,或是政府、財團透過「策略性訴訟」來製造抗議人士的心理壓力,達到製造「寒蟬效應」的目的,都是常見的權力者製造恐懼手段。威權政府更直接對社會運動者進行逮捕、囚禁、或槍決以殺一儆百。

「一個社會越是偏離真相,那些說出真相的人就越是受到壓迫。在一個充滿欺騙的世界裡,說出真相是一種革命的行為。」

利誘:
第二部分曾以動畫的虛構世界中,能夠操控人心的超能力「Geass」來比喻「金錢」,而「只有信念堅定的人才能突破 Geass 的控制力」。當人們越能夠明白 RBE 社會才是通往人類集體勝利的方向,了解到自己的決定將影響著人類的未來,或許就能夠持續保有那份身為人類的同理心與使命感了。

阿諛諂媚:
當一個人握有極大權力時,無論其能力高低、品性好壞,其下屬當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善於巴結、阿諛奉承的人們-被稱為「搖尾系統」。這是一種為了權力的爭奪、及受「奴化」影響等所產生的人類行為。掌權者面對這樣的一群人,長期處在這種阿諛諂媚的環境裡,也容易失去客觀理性的判斷力,而漸漸變得「自我感覺良好」、腐化…,最後阿諛諂媚者往往也就會比起其他人更受掌權者的青睞而更容易進入組織機構、部門的權力核心,並導致整個組織的腐化。

分化:
如先前所提到,這個經濟模式本身會依個人的財富、背景將人們區隔到不同的群體,此外權力者也會製造人民之間的分裂對立,使人民無法團結,削弱分散集體的力量,來更容易加以統治、鞏固權力-「分而治之」

標籤化:
將特定族群、文化、或某種思想…,貼上負面標籤,並加以排斥或敵視。「標籤化」可以令人們快速誤解、並否定一樣新事物,使人變得僵化固執。

煽動情緒:
可以令人們降低理性判斷能力,結合「標籤化」後更容易將民眾進一步牽引到「仇恨」、並加以「分化」。或是讓人民對社會的不滿轉化成單純的情緒發洩,停止對社會真實問題的探討與省思改進。「民粹」通常是指利用人民對政府、權力者的不滿、怨懟,來反過來控制人民-空有口號,卻不指出並解決社會問題的真正核心,單純利用人民的憤怒來取得政權或政治利益。當多數人民中計,被成功煽動而狂熱和激情勝過理性時,今日「民主制度」(人民投票舉出官員、政黨來決定國家事務)的缺陷就更加顯露出來-這種情形被稱為「眾愚政治」



話術:
「泛指任何基於心理操縱目的的各種說話技術與技巧。」透過話語來迷惑人們,或是植入、偷渡某種思想。比如用「自由」、「進步」等詞彙來為具有掠奪性、且令文明倒退的「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進行辯護;或直接在命名時就加上會讓人們產生正面觀感的誤導性詞彙,如:「新自由主義」、「反仿冒貿易協定」、「反恐戰爭」…來掩飾其中涉及的反民主、侵害人權等的欺騙性內容。

堅決否認:
當政治人物或公司企業的惡行遭到舉發時,「堅決否認」是一項利器-當態度堅定就會使更多人更傾向願意相信自己。在這個惡性競爭的社會上,承認的錯誤容易成為競爭對手攻擊的要害而被刻意渲染,並讓社會產生負面觀感,危及一個政黨、企業及個人的前途-錢途,堅決否認犯錯經常是一種維護權力、持續獲利、或求生存的手段。先前在「僵化固執」條目也提到個人的專業形象跟社會地位-擁有多少資源的控制權有關。在今日社會上,始終維持專業表象的假專家或詭辯者,比起坦誠自己犯錯或知識有所不足的人更容易取得政府或公司部門的領導權;社會氛圍也更關注在爭辯、競爭的輸贏而非事理的澄清與相互尊重-這些與人類文明轉型所需的「科學態度」完全不利。

不解釋:
是政府、財團經常使用的手法,在公告政策、決策時只以「專家分析評估後所做的結論」等輕描淡寫帶過,卻始終不解釋政策的研擬過程、不回應遭受質疑處,來達到迴避爭議問題、掩飾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黑箱作業,也讓質疑者、抗議者難以抓到一個明確的施力點來進行反對。

心理暗示:
「話術」和「堅決否認」也都算是「暗示」的不同形式。「暗示」在廣告中尤其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電視雖然是最主要的媒介,但除此之外廣告也充斥在生活環境當中,從街道上的大小看板到處處「不經意」接收進視覺和聽覺的各種符號、訊息-這也包括在影劇中的「置入性行銷」,這些暗示反覆的累積到人們的潛意識裡,漸漸影響改變了人們的選擇傾向、生活方式、價值觀…。

轉移焦點:
從社會問題中獲得好處的受益者,透過「輿論控制」把議題的焦點從問題的真實核心,轉移到一個無關緊要、對受益者本身危害較輕的「假議題」上,讓問題的檢討失焦,不斷停留在假議題上打轉,以為了防止問題真正被解決而損及受益者們的利益。

分散注意力:
讓人們身邊圍繞著各種娛樂和「超常刺激」,或讓人們同時必須關注好幾個重要議題,來分散人們的注意力和集體力量,降低人們對個別事件的影響力。如此一來,政客、政府與財團就能更加不受阻擾的推行普遍遭人民反對的政策、讓許多的民眾抗議行動最終不了了之。

拖延:
政府或企業表面上承諾將會認真處理遭民眾抗議的問題,同時配合「轉移焦點」、「分散注意力」等策略,當議題的關注度經過長時間的沖淡後,人們就會漸漸忘卻那些曾經被答應要解決,之後卻「跳票」、不了了之的問題。

複雜化:
在政治上、學術上、職場上…,掌握特定知識或關鍵資訊而得以擁有權力地位的人們,刻意將自己的知識複雜化來增加他人的「學習成本」,以來維護自己的「專業」地位及保障自己的競爭優勢。或是政府、企業、銀行,透過將決策過程「複雜化」來掩飾種種剝削大多數人、圖利少數人的政策或惡舉,使人民自覺「低人一等、不懂經濟學」…來防止人民的參與和干涉。

專家與學者背書:
專家或學者,在這個「金錢經濟」社會裡都是可能被收買的,而這個經濟模式本身就是「獲利」導向的,「專業」或「事實」都是其次,並且往往要向利益讓步,如何辨識「背書」的專業或真偽,就如同許多的問題一樣在當前經濟模式下是無解的,是一個「假議題」

溫水煮青蛙:
人們對漸進式惡化的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產生了適應性,降低了警覺性和反抗意識,直到事態持續發展成為嚴重的危機和痛苦時,人們已經變得更加沒有能力去挽回局面:推翻當前的獨裁苛政、反抗惡劣商業條款的剝削等。甚至被媒體與教育洗腦而認為反抗不會帶來更好的結果,最後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自我規訓:
是「奴化」與「泛道德化」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讓人民對社會制度問題的不滿,轉變成「人民對他們自己的不滿」-因為自己不夠優秀、修養不夠好、不夠努力工作學習、沒有將美好的事物「吸引」過來…等等,才會淪落至如此貧窮、不快樂。-「正向思考」就經常被扭曲並引導到自我規訓。



樹立典範:
當權者對做出符合當前體制規範、且有助於體制延續的行為表現的人大力表揚;媒體當在報導如「老婦人撿回收賺取微薄收入獨養三個孫子」、「年輕人高職休學每天打工十小時補貼全家人支出」這類社會新聞時,報導的角度偏向讚賞弱勢者在不平等的社會底下如何苦苦掙扎求生,卻不提及、引導視聽人去省思改善造成這些問題的體制(或刻意只提「假議題」來模糊重點並掩蓋真實的問題)…。這些都將塑造一種錯誤的社會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對訊息接收者灌輸一種彷彿服從體制、或咬牙苦撐就是在今天這社會上的最佳模範、最佳選擇的錯誤印象。

「試著活在一個病態社會裡並不代表你是健康的。」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指當以下幾種條件同時成立時,被害者會對加害人的威脅及迫害行為產生同情、認同,甚至協助加害人:一、加害人握有極大權力,足以掌控被害者的生活以至生存,被害者感到無力改變這種處境;二、加害人對被害者表露出自己心有苦衷、情非得已的一面;三、加害人對被害者施予小惠;四、被害者沒有太多管道接觸外來的不同訊息。當這些條件成為部分掌權者刻意對人民、公司職員施展的手段,就會使人民、員工持續主動的去合理化並接受政府、公司的壓榨、剝削。而當 RBE 思想被積極散播得越廣,上述第一、二、四種條件就越難以成立,防止越多人陷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政治無知:
或稱政治冷感、政治潔癖。是「奴化」與「泛道德化」教育的另一項目標:使人民對「廣義的政治-公共事務」感到複雜、厭煩、絕望、甚至對關心政治議題感到恐懼,從而防止人民去干涉由權力者對各種國家法律、貿易協定等等的決策-這些政策自然就是要透過剝削多數「無感」的人民來圖利少數統治階級的。

聽命行事:
聽命行事是一種屈從於權威的心理,由其所帶來的危害與「同理心有限」一樣巨大,「依法行政」的公務員、警察軍隊、公司職員…,往往就是政府或企業得以將惡行付諸實踐的關鍵力量來源。問題的原因包括有奴化教育-缺乏獨立思考的判斷力、盲從、對惡行的刻意無視和縱容、對具有「專業形象」的人士錯誤的給予過度信任和服從…、特別是「金錢攸關生存」-為了讓自己能夠多活一天,又看不見改變的希望時,就不得不對威權屈服。



公益慈善:
無論是人們誠心的慈善付出行為、或是背後帶有「獲利」目的的「慈善消費文化」,當中存在著一個人心盲點是:忽略還要去改善造成各種悲劇的問題源頭-當造成悲劇的環境一直沒有被改變,「慈善」就變成了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行動,麻痺了人們對問題癥結的覺察能力-進而鞏固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的「不平等」,也讓誠心付出的人們真正想要消弭的貧窮、腐敗問題永遠還在持續下去。

「該做的是去建立一個讓貧窮沒有辦法發生的社會,但這種看似『美德』的慈善行為,反而在阻礙這種社會的實現。」

「最惡劣的奴隸主,是對奴隸仁慈的奴隸主,因為這使得身受其害的人,看不出整個制度的可憎之處,也讓思考這個問題的人看不清真相。」

幸福假象:
政府控制媒體,持續播送信心喊話來讓人民沉浸在「自我感覺良好」;企業塑造的「消費主義」到整個經濟模式的「金錢至上主義」都在灌輸人們只要努力獲得夠多金錢與特定數量的各種財物就能得到幸福。但這個社會的真相,就是永遠會有人負債、未來更多人將失去他們的財產、失業及貧窮人口只會持續上升…,只有謊言、腐敗、匱乏與不幸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民主假象:
今天「民主」的整個運作的核心,極度仰賴人民的自覺與獨立思考判斷能力,但今天的教育制度卻又在極力抑制、抹殺這種智慧;另一方面權力者又已經掌握了上述多種的「心靈控制」技術。這兩大關鍵,再加上金錢對政治具有的影響力,使得「透過註定被金錢染指的選舉」、「寄望可被金錢收買的政府」、或任何在這個經濟模式框架下的改革行動,都很難產生具有實質意義的改變,只有跳脫、超越這個舊經濟模式,才有辦法到達今日「民主」所追求卻又一直無法達成的理想願景。



自由假象:
如先前分別在「獨裁」、「糟蹋天賦」、「精神疾病」、「自殺」、「城鄉差距」等條目談到的,這個經濟模式中絕大多數的人人生沒有多少選擇-從小受困於不符「人類需求」的「教育體制」,年長後則是受困在「工作」的壓力及痛苦中賺錢維生。「選舉制度」、「利出一孔」與「自我規訓」等則是讓人們繼續抱持能自由選擇未來或向上層階級流動的幻想。真相是「金錢就是權力」、「劫貧濟富」、「文化資本」等種種因素早已更加鞏固了這個經濟模式的「社會階級」與「經濟奴隸制」。「自由」跟「民主」和「進步」一樣都是在這個經濟模式中最常見的「話術」。當人們逐漸認識到更進步的 RBE 模式以後,或許也更能領會真正的「自由」應該是什麼樣子了。

進步假象:
今天科技不斷創新、自動化生產力不斷提昇、世界上充滿千般萬種的產品、人們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醫學發達、世界人口在過去一個世紀裡上升了十倍…,全是拜人類對「科學方法」與「石油」的發現和運用,「金融貨幣-市場經濟」今天只是不斷透過「不平等」的方式,去瓜分在這個進步過程所創造出來的成果和財富,與留下數不盡的至今所談論到的及以下將繼續談到的副作用。


=權力集中=

從「貧窮擴大」、「心靈控制」等分類下的諸多條目中,都一再揭示著「金融貨幣-市場經濟」將總是無可避免的走向使得更多「金錢-權力-資源」往上層階級的少數人集中-創造更大的「匱乏」,也讓族群的對立日漸激化。

資產過度累積:
在當前經濟模式的遊戲規則中,握有大量「金錢-資源-資訊」的人在一開始就可以很輕易的立於不敗之地;銀行有極大的權力決定金錢的流向來造福自身與少數人;大型銀行與企業具有免死金牌-「全民買單」,在遭逢經濟危機時可利用政府的救濟金來併吞遭受危機衝擊而即將倒閉的中小型銀行和企業;對擁有大量財富者,基本上已不需再靠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來獲利賺錢,「用錢滾錢」的方式是最有利可圖的,也是今日最大型的經濟活動形式;至於「擴張市場主導權」本身就是今日經濟中所有企業在追求的發展方向…。「金錢-資產-權力」必然走向過度集中,而絕大多數「資源薄弱」的個人想要繼續在這種極不平等的經濟中努力奮鬥、與上層階級者「競爭」已經越來越難上加難了-但在這個經濟模式下想要「生存」,卻還是必須要競爭的。



反管制與自由貿易:
這兩個名稱看似蠻正面的,若改叫「經濟無政府狀態」感覺就又不一樣了。自由貿易與反管制是先前提到的「新自由主義」推行的核心,旨在解除所有國家的市場保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G)」、及「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將幫助創造經濟成長為藉口,宣稱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實際上則在透過貸款使發展程度較低的欠發達國家言聽計從-降低對跨國大型企業的課稅、奪取欠發達國家的自然資源及廉價勞動力、對其社會結構進行重整…而擴大貧富差距。最終使得更多利潤、資產集中到大型銀行與企業的手上。

「自由市場經濟體系提倡政府應盡量不在經濟中扮演任何角色,並且應該將市場完全打開,不給私人投資者任何限制-基本上就是他們想幹什麼就讓他們幹什麼,這與我們希望的民主體制之間蘊藏著矛盾。」



國營事業私有化:
自來水、汽油、電力、公共運輸、教育、衛生醫療、甚至監獄…,當中許多是關係到民生需求的產業,由政府經營時人民有較大的權力進行監督與干預,若「私有化」-由私人企業經營,尤其是被外國大型企業所併購來作為謀財工具時,以「利潤最大化」、「持續獲利」為優先考量下,就勢必要犧牲人民的福祉了。

「私有化並不意味著你將公共事業交給某個好人,它意味著你將它置於未可知的暴政之中。」

官商勾結:
在這個鼓勵「追求私利」的經濟模式裡,「金錢」比起其他媒介往往更能使人們團結一心-讓各大具有影響力的財團、媒體、以及國會議員們…集結在一起,共同謀利。商場上的成功,很多時候就取決於商界人士與政府官員間的「互利關係」-這種關係反映在與公司組織相關的法律設計:包括政府補貼、稅收優惠;或是將各種「成本外部化」與掠奪行為「合法化」,讓企業可以強制收購土地、開發並破壞保護區、排放有害物質到環境…等等;以及在「抵制新科技」、「限制先進藥物可得性」等條目曾談過的例子;同時也讓財團可以無限制的用「錢」為其所支持的候選人大打廣告增加曝光率、讓那些反對當前社會體制的參選者永遠難以出現在主流媒體的螢光幕前面…。在這個經濟模式中,「政治就是一樁生意」,再加上前面在「民主假象」中提到的兩大重要因素,使得想要透過這個體制下的「政治」或「選舉」尋求改善社會現況的努力,最終效果都極為有限,也往往會漸感到力不從心。



「逐利的人想著同一件事,反抗的人捍衛著不同的價值,我們怎麼贏?人類又要怎麼贏?」

「只有建立一個更出色的模式讓現有的模式過時,實質的改變才會發生。」

「資源導向經濟模式」便是那個即將覆蓋當前衰敗體系的新模式,而「思想啟蒙」是目前最首要的任務,也是能夠帶來實質改變的行動。


=末日預言=

法西斯主義:
或稱軍事獨裁政體-人民的權力、地位被極度壓制於政府中央集權下的社會。當未來更多國家的人民因為物資嚴重匱乏,導致抗議、暴動不斷,政府便更有機會、也更傾向去透過塑造「恐懼」、以維護穩定為理由,來擴大國家的權力,並逐步侵犯個人自由與人權:網路管制、監測社區的生活動向、強化警察機構與情治單位等。在「金錢」的權力關係下,政府應對「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導致的各種危機的最終解決方案,往往都是在為這個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上層階級的金錢擁有者」維持社會現狀,因此政府的方針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並不會去剷除引發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政府維持現狀的手段就只有剩下訴諸「武力控制」。世界兩大「民主」國家:英國美國皆因貧富差距的嚴重擴大等各種問題,而早已出現法西斯的傾向,至少我們應避免有一種天真的想法:認為今天這種假民主制度可以防止任何一個國家走向獨裁。



機器人統治論:
「電腦」與「機械」這兩大科技的結晶在 RBE 社會裡將成為科學化管理與解放勞動力的關鍵工具;在今天的經濟模式中則將發展出具有思考能力、不會疲勞、行動敏捷、力量強大、防護力高、還能迅速自我修復,並且冷酷無情的自動化殺人機器-只要戰爭沒有結束的一天,且人們能夠從戰爭機器人上獲利的話。在過去,被這個經濟模式所扭曲的人類已有研發出火藥槍砲、坦克、轟炸機、毒氣、原子彈、細菌武器等無數將科技應用於殺人、掠奪、毀滅與權力擴張的例子,今天許多國家已紛紛以減少士兵傷亡為由開始研發戰爭用機器人,當這些機器人取代了守衛、鎮暴警察、軍隊…,未來政府與社會階級頂層的權力者-機器人的擁有者們,對人民的壓制力量也將遠勝於今日。

世界政府:
此處所謂「世界政府」是一個負面名詞,可以理解為融合了上述「法西斯主義」與「機器人統治論」等性質的一個統一後的獨裁世界,是今日銀行的金融體系,與大型企業的市場主導權、「私有化」擴展到最終的結果。此時再也沒有人可以逃脫「金錢制度」的束縛,且所有人類需求與生存資源皆已由世界上的少數集團所把持,而在這之前的反對勢力幾乎已被徹底剷除消滅。這是一個金錢經濟下由「富人們」所統治的全球化與奴隸制的「地球帝國」,其中的匱乏與貧窮惡化到極端,數十億人將因此而死去,並且任何的個人、組織都已無法撼動那時候的社會體系。今天的政府相較於六十、七十年前,已經失去了對企業與銀行的那種影響力和控制了,相較過去今天政府變得更加「無能」,企業與銀行想要主導政府,過去的「政變」已不再需要-它們現在就是世界上最具有權力的兩種組織。一旦今天的經濟模式持續運作下去,「世界政府」的完成也指日可待。



第三次世界大戰:
則是另一種與「世界政府」相反的末日結局,它與前兩次世界大戰不同,這次將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能否繼續存活於這個世上的戰爭-戰敗國將迅速成為最大型的貧民窟、難民營,就如同今日非洲諸多地區的樣貌,或至少是返回到原始時代的生活…。當環境破壞加重-資源更加匱乏,世界大國將紛紛為日漸稀少的生存資源展開激烈的爭奪,最壞的情況下便是發展到軍事衝突的地步,此時如果其中一方擁有核武的國家,在面臨即將戰敗的關頭被迫動用了核子武器而演變成「核子戰爭」,或許那就是人類文明湮滅的時刻。

生態滅絕:
可能是透過「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激烈方式,或者是經由「溫水煮青蛙」的漸進過程,對生物整體的生存環境造成無法逆轉的汙染和破壞。有研究預測人類將在本世紀面臨這種人為對自然的極度壓力下所導致的生態系統大崩潰,並且相比過去地球上的數次自然滅絕事件,人為的滅絕將更難以回復。在那種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物種、食物來源皆已消失的處境下,人類恐怕也無法再繼續生存下去了。當未來外星文明到來地球時,他們將會看見一個智慧物種在轉型到第一型文明的過程中失敗的證據…。



「人人為己,天誅地滅。」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不像補完篇有附上大量參考資料超連結,如果有疑
 惑的地方又沒有附連結,可能就要從左邊三個「影片重
 點摘要」分類裡的影片去瞭解,這篇的內容主要就是從
 那些影片整理出來的。也推薦先閱讀更完整的補完篇↑


第一部分

如果你曾深深懷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或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希望



研究顯示,今日人類的,特別在「自動化生產」方面,早已有能力讓全球七十億人口所需要的食物、飲用水、房屋、及各類生活用品…,都能像陽光與空氣一般,不需花錢就可以享用,變得充足、不虞匱乏。再也沒有人需要被迫去工作,日復一日的勞動,過著像奴役般無奈的人生…,因為那些重複性、枯燥、危險的工作,以至看似需要複雜技術的,多已能交由電腦與機器去完成。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資源能夠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完善的教育,學習自己有興趣的知識,進行各類科學研究與藝文創作來改善世界。及提供更安全、方便且完全免費的運輸工具、各項休閒設施等,使所有人都能輕易去環遊世界,享受優質的娛樂與體驗各式各樣的生活。



-資源導向經濟模式-

「資源導向經濟模式(RBE)」
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富足世界目標而提出來的,是人類目前已知最好、且可行的方案,也是「維納斯計畫」「時代精神運動」共同提倡的社會運作方式。長期而言,比起今日的經濟模式,它將為每一個人帶來更加難以估計的效益。

RBE 英文全名為:Resource-Based Economy,常見的翻譯還有「資源基礎經濟」、「資源導向經濟」、「資源導向型經濟」等。「資源導向經濟模式」從字面上來解釋意指地球的「自然資源」及人類的「科技資源」將取代今日的「金錢」,來還原所謂「財富」真正的意義。

-自動化系統-

「資源導向經濟模式」的兩大核心:第一是由電腦控制的高效率「自動化系統」,包括前面所提到的生產製造,還有運輸、營建、醫療、管理…等等,取代目前絕大多數的人力,並終結有關於人類生存需求的種種「匱乏」(如食物、穿衣、住房、醫療等等),所有人將從勞動中解放出來,這將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真正的自由。

如此一來,人們有更多時間學習更多知識-也包括從玩樂和旅遊所學到的經驗,來提升全體人類的素質,使每個人都能發揮自我潛能,並無私的回饋到整個社會。隨著大量如:達文西沈括萊布尼茲亞里斯多德…般通才的誕生,將更加速帶動世界的進步。

-科學化管理-

第二個核心是透過「科學化管理」來運用地球上各項有限資源、再生能源,與監控環境變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且在地球環境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使用資源,確保人類對環境開發的速度不會超過環境自我回復、淨化的速度,這稱為「動態平衡」-以「有多少自然資源做多少事」取代「有錢就能為所欲為」,人類文明將能永續發展。



(關於「資源導向經濟模式」的所有重點將在稍後用條列的方式作更完整的介紹。)

在這樣的經濟模式當中,以下這些今天頭痛或無解,尤其由「匱乏」所衍生的問題,都將能獲得最全面性的解決:全球暖化、環境破壞、生態浩劫、資源浪費、糧食危機、社會階級、貧富差距、族群對立、血汗工廠、薪水凍漲、失業裁員、物價上漲、經濟衰退、黑心食品、媒體壟斷、教育問題、性別歧視、核能災害、宗教衝突、領土紛爭、貪汙腐敗、官商勾結、債務、飢餓、犯罪…,還有戰爭。

最後稍作修改來引用社會學者李銀河的一段話,我想這很能夠傳達出「維納斯計畫」與「時代精神運動」發起人和眾多參與者共同追尋的目標與普世價值:

「我有一個信念:一個理想的社會應當是其中每一個成員都受到最小壓抑的社會,是其中每一個人,都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快樂與自我實現的社會。」


※   ※   ※


第二部分

智慧生命從第零型文明轉變到第一型文明的階段
是最危險的,因為我們仍然有過去所有的
野蠻主義、基本教義派、種族主義等等
人類可能轉型失敗,並且自我毀滅




※   ※   ※


第三部分

切勿懷疑
少數具有思想、並且堅定不移的社會成員
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  *  *


資源導向經濟模式
Resource-Based Economy(RBE)
主要特色概述




*  *  *


金融貨幣-市場經濟模式
Monetary-Market Economy(MME)
各類問題概述


Innova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